APP下载

媒介是人的延伸:虚拟社区中的集体相亲

2021-09-10于晓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在场虚拟社区媒介

摘要: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对11个群成员超过1000人的集体相亲QQ群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相親群体在虚拟社区中通过自我呈现、想象在场和轮流在场,实现了从“不在场”到“在场”的进化式延伸。虚拟社区中的相亲互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线下相亲行为,但也与线下相亲存在关系网络差异、互动行为差异和互动网络差异。依附于网络的相亲,实现了弱关系的广泛连接,造就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在择偶标准中的融合,同时也为虚拟社区的人群带来了群体极化和互联网孤独。

关键词:虚拟社区;集体相亲;媒介;在场

中图分类号:D6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097-02

一、研究背景

2010年的一项全国婚恋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约有1.8亿的单身人士[1]。近10年来,这个数字正向2.4亿稳步迈进。脱单人士与催婚父母构成了中国相亲的主力军,线下相亲角、线上相亲群等中国式集体相亲形态应运而生。而与如此庞大的潜在集体相亲人群相比,国内外有关中国式集体相亲的研究产出却稍显薄弱。

国外对于线上相亲群体的研究集中于网站式约会相亲平台,比如史丹利(2006)对在线交友网站增长后的下降情况进行了调查[2]。国内的集体相亲研究则主要以线下大型相亲会或者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线上集体相亲只会被作为线下相亲的补充部分加以论证。比如廖圣清、申琦(2010)从受众分析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女大学生对于《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的看法和评价,为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建议和指导[3]。

基于此,本文采用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融入网络相亲群体之中,对11个群成员超过1000人的集体相亲QQ群的成员结构和聊天内容进行监测,研究内容集中于网络集体相亲的媒介使用,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Q1:相亲群体如何通过QQ群这一虚拟社区实现自身的虚拟在场?

Q2:在网络世界实现虚拟在场后的集体相亲行为的互动模式是什么?

Q3:依附于网络,通过虚拟在场实现的集体相亲有怎样的社会特性?

二、理论依据

(一)虚拟社区

“虚拟”一词,是一种深刻而准确的“主观客观”[4];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最早提出“社区”一词,他认为社区是人与人之间构成的一个组织,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种表现[5]。而第一个将“虚拟”和“社区”结合起来的是霍华德·雷恩格德,他明确提出“一群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交换文字和思想的人构成虚拟社区”[6]。综上,虚拟社区是对实体社区的虚拟重建,其依附于网络,帮助人们实现了空间的跨越,让素昧平生的人得以聚集。

(二)身体在场

“在场”是海德格尔偏爱的概念,与“存在”紧密相连。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的完善,让人们于网络之上实现了“身体在场”。这种时刻存在的“身体在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时刻在线”,一种是“符号在线”。

“时刻在线”指由于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只要身处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他人沟通。“符号在线”即通过自身遗留的互联网信息如账号、头像等,可以形成个人在虚拟社区中的“符号象征”,组成其自身的“互联网身份”。这两种在线形态使个人即使并不在线,信息接收者依然可以认为对方“身体在场”。

(三)自我披露

“自我披露”指让自己被他人知晓的过程[7],这是社会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前提,是自我对他人介绍私人信息的一个过程。自我披露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年龄、衣着甚至一些秘密。自我披露的程度决定了个人在虚拟社区中塑造的“角色”同现实生活中的实体之间的匹配度。

三、研究结论

(一)虚拟在场的实现

互联网实现了社交的多元化,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互动和表达。在身体缺位的虚拟社区中,人们的虚拟在场,往往通过自我呈现、想象在场和轮流在场完成构建。

自我呈现是虚拟在场的骨骼,支撑着网络中身体的虚拟在场。人们的自我呈现表达为一种“选择性披露”,即展示自己想让他人观看的部分,相亲群体也不例外。为了塑造更为积极的正面形象,获得更多人的喜爱,相亲者不自觉地尽力“表演”自己的和善与能力。这些人出于主观意愿披露的原始信息、活动信息和反馈信息,塑造了他人眼中的自己,支撑起了自己的虚拟网络形象,实现了身体在场。

想象在场是虚拟在场的血肉,其丰满了网络中身体的虚拟在场。影像、声音、故事、标签等都是虚拟社区给予他人想象对方在场的最佳素材。尽管群内成员彼此可能从未见过,但是通过头像、朋友圈图片,他者可以想象屏幕对面的人的长相;通过声音和聊天的文字,他者可以猜想对方的年龄和处世态度;通过表情符号和表情包,他者可以感知对方此时的表情和情绪;通过故事,他者可以体会对方的性格和阅历……总之,他者可以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根据对方自我呈现的简单内容,在脑海中为对方丰满虚拟形象,实现想象中的“身体在场”。

轮流在场是虚拟在场的皮肤,展现着网络中身体的虚拟在场。轮流在场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层是信息交互对象的轮流在场,体现为群体间的互动交流,即通过互动轮流在场向大家展现自己;第二层是个人层面的轮流在场,表现为对错失信息的重新拾取,即发信者在对方上线前可通过对方的自我呈现、本人的想象感知对方的虚拟身体,对方上线后,上线者则可以通过追溯不在场时他人发送的信息,感知他人的“虚拟身体”,从而构成一个轮流在场的行为逻辑环。

(二)相亲行为的互动模式

网络相亲行为与线下相亲行为的互动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为关系网络差异、互动行为差异和互动网络差异。

生活中,线下相亲会多半需要中介者的介绍,这个中介者往往是相亲双方的熟人,或相亲机构的专业员工,他们基本上能真实了解对方的情况,与相亲者存在强关系连接。同时,相亲者之间的互动依托于客观存在的身体,主要发生于见面之后的对话,口语表达是互动的主要方式。线下集体相亲会中,即便现场存在中介者把控进程,但随着相亲者的沟通不断加深,中介者后期也会自发退场,最终构建一个“相亲者—相亲者”的简单线性互动网络。

而在网络世界中,相亲群内不存在中介者,群主、管理员往往只是组织者。相亲者大多互不相識,仅凭一致的取向,通过固定的审查门槛如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地等,自发聚集在一起,以求实现相亲目标。这种缺乏纽带的集合呈现出明显的弱关系特性。这一特性充分体现了虚拟社区相较于传统实体社区,既延续了社区的整合、互动、关系的内核,又因技术支撑在人际关系发展路径层面出现了超越传统的全新特质[8]。相亲群内的互动行为以在线交流为主,相亲者通过文本、语言、表情符号、图片等多种形式构建自身的虚拟形象,交流想法和信息。相亲群内初始的互动网络是一个平面,相亲者通过添加好友的形式将交流从“点对面”转变为“点对点”,组成对的“点”不断涌现,由此搭建出了较为松散的网格状互动网络。这一互动网络是稳定的,因为广泛的“点对”都是出于同一目的进行交流,即“相亲—脱单”。

(三)网络相亲的社会特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虚拟社区内的集体相亲,因其自身属性也带来了正负面的社会特性。

网络相亲带来的正面社会特性体现为两点。第一,这种相亲摆脱了熟人社会的约束,实现了弱关系的广泛连接,扩大了众人的交际层面,促成了社交圈层的扩张,为相亲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人生态度。第二,相亲者塑造的虚拟角色为相亲者提供了表达的安全感。隔着网络,两性群体更敢于坚定自己的立场,不惧讨论与争吵,在磨合中造就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在择偶标准中的融合。传统价值引导下的择偶标准将有形资源视为相亲的唯一标准,经济条件被看作第一指标。但在相亲群中,相亲者同样重视自由、追求、爱等现代价值中的无形资源与传统价值强调的有形资源,二者不分先后。

网络相亲带来的负面社会特性也体现为两点。第一,群体极化。在相亲群里,交流过往相亲对象或是讨论男女间择偶标准的时候,最容易产生集体批判,即个人代表群体攻击异性,众人在“添砖加瓦”间形成“男(女)人都坏”的群体极化判断,直至管理员对群成员进行禁言、清理处理,骂战才得以结束。第二,互联网孤独。这种孤独多体现在线下的交往互动中。很多在线上的活跃分子,到线下就变得沉默寡言,手足无措。除了部分通过私聊达成共识的异性朋友,线下聚会时,往往是男性间互相热闹,大多数女性都默默玩手机,线下互动的活跃度反而不如线上。

四、结语

从最原始的生存需求出发,人类选择了求偶、群居,试图摆脱宿命般的孤独。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线上交流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越发模糊,一个个虚拟自我的呈现和构建完成了人类于网络世界中的对自身的“虚拟重塑”。这些借助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手段,经过想象描绘出的角色,为了同一个目标,借助相同的标准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虚拟社区,诞生出其独有的互动模式,折射出现实,亦影响着现实。虚拟社区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验证了技术为传播插上翅膀的真实性,让人类向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延伸。

参考文献:

[1] 许荣漫.城市青年集体相亲行为研究——基于南京市“万人相亲会”的实证调查[D].南京:南京大学,2013:1.

[2] 史丹利.线上相亲网站受消费者欢迎[J].广告时代,2006,77(16):10.

[3] 廖圣清,申琦.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J].当代传播,2010(05):50-51,58.

[4] 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01):73-77.

[5]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95.

[6] 霍华德·瑞格尔德.“虚拟社区”,未来的社区[M].巴斯出版社,1998:116.

[7] 霍尔丹.一些自我欺骗者[J].反心理,1958,56(1):91-96.

[8] 蔡骐,岳璐.网络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建构的路径、模式与价值[J].现代传播,2018,40(09):143-147,152.

作者简介:于晓雪(1997—),女,吉林农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

猜你喜欢

在场虚拟社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未来充满不确定,最重要的是“在场”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的心理治疗之路
基于“记忆”的“时间”新图式
“场”与“在场”:谈有效课堂学习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