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督导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
2021-09-10朱云芬张冉
朱云芬 张冉
2020年,浙江省建立教育生态监测评价发布制度,并将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教育生态进行监测评价。2021年,本刊特设了“教育评价”栏目,并约请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季诚钧教授担任特约主持,持续关注教育监测评价。本期我们继续关注“教育督导研究”,推出两篇文章,分别是《我国教育督导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指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督导实践与思考》,以期为教育督导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教育评价的发展。
摘 要:以1979—2019年CNKI数据库中有关教育督导研究的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借助BICOMB软件对教育督导研究的状况与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979—2019年我国教育督导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三个主要特点:教育督导研究历程与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相契合,教育督导研究范式注重政策与经验分析,教育督导研究基础主要依托教育行政与管理学。未来的教育督导研究应进一步在立足实践、沉淀理论、建设学科等方面深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理论体系。
关键词:教育督导研究;CNKI期刊文献;定量分析
教育督导是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总结教育督导40年的研究历程与特点,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教育督导理论问题、推动教育督导工作科学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文献检索主题为“教育督导”,指定检索日期为1979—2019年,文献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合计2145篇。通过逐一阅读文献标题,剔除无效文献,最终获得1152篇文献。借助BICOMB软件工具,本文提取出文献中的研究作者、研究机构、载文期刊、文献篇名及关键词等相关数据,并绘制出可视化图表,力求较为清晰、完整地呈现1979—2019年我国教育督导领域的研究概况与内容。
一、研究概况
(一)发文数量分布
研究发现,1979—2019年我国教育督导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详见图1)。(1)1979—1990年,这一时期教育督导研究发文量相对较少,年均发文量3篇以下,但相关研究已开始起步。(2)1991—2000年,这一时期教育督导研究发文量逐渐增多,年均发文量约15篇。(3)2001—2011年,教育督导研究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发文量约40篇。(4)2012—2019年,学界研究热情高涨,发文量增速显著,年均发文量达65篇,并出现年度发文量最高峰,即78篇(2013年)。
(二)研究人员
研究发现:(1)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发文量居前10位作者的发文总量为104篇,占比为9%(详见表1);(2)该领域较为稳定的研究力量较少,研究时间持续10年及以上的有刘朋、李帅军、王璐、孙河川等4位作者;(3)该领域持续研究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不多。此外,在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研究者多单独撰写文章,团队合作发文数量较少。在1152篇文献中有334篇为联合发表,占比29%。
(三)研究机构
研究表明,高校与政府行政部门是教育督导研究的主要力量,占比高达94%,承担着教育督导研究的主要任务。发文量位居前2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
(四)发文期刊类型
据统计,1152篇抽样文献主要来源于386种不同的期刊。发表教育督导研究选题较多的学术期刊主要有《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等。另外,现有教育督导研究成果被核心期刊认可的比例不高。对照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在386种文献期刊中,61种属于核心期刊(占比为15.8%),325种属于非核心期刊。
(五)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按照一般较为普遍的分类,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不同类型。本文依据上述研究方法的分类及其标准,对样本文献逐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979—2019年,教育督导研究主要采用思辨研究方法,合计1104篇,占比96%。这说明,在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使用较少。
二、研究热点
高頻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借助软件BICOMB统计出1979—2019年各阶段教育督导研究关键词,合计2017个。本文通过统一同义词、剔除含义过于宽泛词汇,最终选取各阶段排名前10的有效关键词(详见表2)。研究发现,1979—2019年教育督导研究热点聚焦了督导制度、督导机构、督导队伍和督导工作等4个方面。
(一)关于督导制度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督导制度恢复发展的历程中,研究者们从纵向和横向两种视角探讨了督导制度方面的相关问题。从纵向研究视角看,不少学者通过梳理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演进脉络,总结阶段性成果,分析了现行教育督导制度亟待完善之处。《近代中国教育视导制度之沿革及研究述略》[1]《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督导制度探析》[2]《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建设与发展》[3]等论文梳理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督导制度的概况与特征。从横向研究视角看,学者们从教育督导制度研究的整体板块中撷取某些片段加以重点研讨,如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督导制度和不同层面的教育督导制度等。
(二)关于督导机构方面的研究
分析文献资料发现,关于教育督导机构的探讨主要涵盖以下两点:
一是关于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从国内教育督导设置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来相对比较完善的中央、省、市、县的4级督导机构网络。学者们普遍认为,总体上我国督导机构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督导机构由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逐渐走向独立[4]。二是关于教育督导机构存在的问题。孙玉洁指出,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性质定位不明[5]。宁本涛研究发现,教育督导机构与学校信任关系缺失,造成学校教育督导中的严重“制度失调”[6]。
(三)关于督导队伍方面的研究
分析文献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对我国教育督导队伍现状、督导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于督导队伍的现状,研究者认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教育督导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观念问题。督导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消极服从、以检查监督或奖惩为手段、凭借等级的职位和权力进行督导等旧观念依然存在[7]。其二,能力问题。督导人员的构成(退休校长、书记多,一线教师少;兼职督学多,专职督學少)、年龄比例(年龄老龄化)[8]、学历(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博士较少)等客观现实决定着督导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其三,管理问题。无论是前期统一的督学资格制度、中期在职督学的培训进修制度,还是后期的对督导人员的监督问责制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关于督导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者们主要是在督导队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督导队伍的结构设置和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研究发现,研究者们就这一话题提及最多的是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问题。其中,“合理配置各级督学”“完善督学聘用方式”“建立健全督学培养培训体系”是相关研究的普遍建议。
(四)关于督导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研究
自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恢复以来,教育督导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内容日趋广泛而综合。相关的研究囊括了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
宏观层面,学者们从国家、地区的教育督导实践出发,研究如何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如《关于教育督导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加强过程性督导,全面推进“两基”的实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积极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督学的作用[9]。微观层面,学者们进一步着眼于教育督导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工作参与者,以及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等具体工作细节。如关于督导评估指标设计问题,《英国最新教育督导评价指标述评》一文指出:教育督导评价指标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能、学校的教育效能、学校领导的管理效能”,“评价的标准和内容由评价的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目标定位来决定” [10]。
三、研究评述
从历史和现状分析,国内教育督导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教育督导研究历程与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相契合,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后,教育督导研究相对比较活跃,发文量增速明显,主要围绕教育督导政策中的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其次,教育督导研究范式注重政策与经验分析,教育督导的研究范式以政策分析和经验主义为主,我国教育督导研究受政策影响很大,主要围绕督导实践展开。再次,目前国内研究主要以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学视角为主,高校教育督导研究者主要来自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比较教育学等专业,而教育行政机构研究者主要从事教育行政与管理相关工作,从管理视角进行分析的居多。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督导研究需要特别强调:
(1)立足实践,提升教育督导研究实效性。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综合使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为教育督导实践服务。
(2)沉淀理论,提高教育督导研究学术水平。教育督导研究应进一步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加深学理分析,聚焦富有本土文化底蕴的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学术性,丰富新时代教育理论研究。
(3)建设学科,构建教育督导知识体系。随着教育督导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构建教育督导学理论体系应着力于稳步推进高校教育督导学科建设、督导学会建设、独立设置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估专业学位点,并在积极创办教育督导学术期刊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凝聚我国教育督导研究领域的学术力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茂江,李丽华.近代中国教育视导制度之沿革及研究述略[J].求索,2007(11):107-110.
[2]聂宏凯,贾小壮.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督导制度探析[J].长白学刊,2019(2):139-144.
[3]程锦慧.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建设与发展[J].基础教育课程,2019(19):25-32.
[4]杨文杰,范国睿.教育督导制度改革:1977—20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督导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1):1-15,23.
[5]孙玉洁.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教育研究,2004(10):64-68.
[6]宁本涛.提升学校教育督导效能的校长满意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5(2):86-91.
[7]李帅军.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9(6):41-43.
[8]高山艳.新时代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诉求、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8(11):74-79.
[9]王文湛.关于教育督导工作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1999(3):3-5.
[10]孙河川,刘文钊,王小栋,郝玲玲.英国最新教育督导评价指标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1(3):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