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 的诗与思
2021-09-10陈敏
【摘要】 “水”的意象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后,已经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内涵的独立意象。但受象征主义影响,孔见笔下的诗歌意象呈现私人化趋势,在其组诗《西海岸》里“水”的意象作为作家个人省思意味的体现,蕴含着作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反思,具有极为浓厚的哲学意味。本文将围绕诗集中“水”意象的内蕴展开思考与讨论。
【关键词】 《西海岸》;孔见;水;象征;私人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9-0004-02
基金项目:2020年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海南新诗的象征主义元素探讨”(项目编号:hsyx2020-4)。
孔见,原名邢孔建,海南人。先后担任过《天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是《海拔》诗群中的一员。他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主要作品为诗集《水的滋味》。海德格尔曾言:“诗意创作乃是一种发现、寻找。在这里,云无疑必须超越自己,达到那种不再是它本身的东西。诗意创作物并不是通过云而形成的。诗意创作物并非来自云。它攫住了云,而成为云逗留着去迎接的那个东西。”[1]孔见诗中所呈现的物就是超越了本身的诗意创作物,表达的是他对世界永恒的未完成状态的一种尊重,而“水”的意象就是孔见诗歌中极为重要的诗意创造物。
一、“水”意象的私人化
作为物象来看,水具有流动性、趋下性、有清浊之分、有柔弱与凶险之别,水也有鉴照功能,有养育生命的功能,依据水的物理属性和功能,水具有多重象征及表意功能。作为整体性的观念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虚静、以水喻自由等,使得水意象成为表达中国哲学思想及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2]水的多义性已经通过中华文化千年传承深深镌刻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集体的共识。而孔见诗歌中“水”的意象,又为“水”增添了独特的个人经验,“水”是孔见的私人语言。根据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阐述,私人语言,不是指一般的无人理解的声音,而是指那种个人用来直接指称他自己私人感觉的词或描写自己感觉经验的句子或符号。[3]在现今这个时代,人们开始沉浸在信息复制与大量传播的兴奋中,忽略了个人知识的深刻根源,忽略了个人的体验对知识所具有的意义。大量被传播的经验,被复制的经验,非个人经验替代了个人的经验,甚至取消了个人去体验与言说自身经验的能力。[4]孔见将自身的个人经验融入诗歌,融入“水”这一意象是对当今社会习气的反拨,重新明确了诗歌是对个人经验的持续探究。
二、“水”意象的内蕴
海德格尔说:“诗给人非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是与我们十分亲切熟稔的触手可及的喧嚣现实相对立的。实则不然。相反地,诗人所道说和采纳的,就是现实的东西。”[5]孔见的诗歌创作就是在修习生活的过程中得来。组诗《西海岸》是孔见对于家乡情感的显露与表达,其中“水”这一意象是探索诗人内心最为关键的钥匙。孔见的家乡是海南,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海南亦是一个放逐之地。“我祖祖辈辈居住的陆地/原来是一座流放的孤岛/沉沦的威胁将我的家族/团团围困/孩子们的出路/只能是头顶的天空。”[6]《隐秘的星》中的片段,虽不见水,却处处是水,水是拦阻,是铁链,是枷锁,水是将海南人困在孤岛之上的罪魁祸首。风浪,海啸时刻威胁着岛上人民的生存,被称为希望的孩子们的出路,仅有那高不可及的天空。水带给诗人的是无力之感,渺小之感,是点滴汇成的囚笼,是漫无边际的亘古存在。他被“抛入”到当前的生存环境,而“被抛境况”是无法回避的,也就是说诗人只能在家乡带给他最原始的沉重与痛苦中沉浮,因为一个人的出生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孔见诗中的哲思也因此沾染上悲苦的气息,在《水的诱惑》中他写道:“就因为鱼类拒绝不了水的诱惑/才有了大海的汪洋/倘若有一天/它们/不甘于沉沦和吞忍/苦涩的盐水/就会蒸发成漫天的虹彩/久久彷徨在陆地和水流的边界。”[7]当生活残忍地将人淹没,摧毁人的意志,赖以生存的大海便成了被责怪的对象,水在此处不是生命之源,而是痛苦之源,是死亡的寄托之物,就像投江的屈原最后在水里安息——水成全了死亡。“我怀疑自己的双手/是否把身体抱得太紧太紧/如同两千年前的屈子/忧愤地搂住一块愚蠢的石头。”[8]孔见在触及死亡这一话题时,字里行间蕴含着对海德格尔“向死存在”的理解。“向死存在”即是向终结存在,把死亡作为生存的可能性而保存于自身之中,通过别具一格的“畏”这一基本现身情态源始地开展着此在的本真之在,“将此在抛回到‘无’之中,也就是抛回到它最本己的能在世之中。”[9]
对于孔见而言,最本己的便是从小到大一直包围着他的“水”,水即使带给他痛苦的愁思,却也是他最亲近的东西。单独描述葬身于水的屈子,正是对最本己的回归,而这最本已便是诗人的出生,诗人的家乡,那一片汪洋水域。海德格尔论及家乡时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所以在结尾《风的承诺》中孔见写道:“我曾渴望渡过海峡/登上大陆辽阔的彼岸/现在/我宁愿留在水中/我宁愿放弃祖祖辈辈/从土层里挖掘出来的矿石/同无数的鱼/隐居在水的森林/让心的起伏与大海合拍/在微妙的胎息中 体会生命的秘密/尽管海的表情总是喧嚣/尽管热带的风景/来得那样随意/我仍然不打算/涂改一岁时的表情。”[10]在彷徨无措之后,孔见毅然决然地决定投身于这片水域,广袤富饶的陆地的吸引力不足以抵消来自故乡海南岛的呼唤,这片水域是出生时的冥冥天意,无论在这片水域里的经历是否充满荆棘与痛苦,这片水域都是“自我”的一部分,而人是无法将部分“自我”割裂出去的。这是费孝通说的:“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11]故乡是人最原初的社会关系得以开始的地方。这也是海德格尔说的:“……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接近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所以,唯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12]
组诗《西海岸》由《悲伤的木麻黄》《隐秘的星》《码头》《水的诱惑》最后到《风的承诺》串联,诗人的哲思步步推进,也逐渐达成了与“自我”的和解。“水”意象的面貌从最开始的痛苦之源转变为接近极乐的故乡。原初的悲哀是人的诞生就是一种“被抛状态”,无法被选择与改变,但人的选择,人的经历又将自己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倾注于这片“被抛入”的故乡之中。《索福克勒斯》的台词正揭示出个人体验的本质是人要在与处境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现实状态:“众人力求快乐地言说极乐,徒劳无功,这里,在悲哀中,极乐终于向我显露。”[13]
《西海岸》这一组诗中“水”意象的内蕴足以说明孔见的诗里有潜在的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背景,也基于这一精神背景,孔见的诗中流露出了“向死而生”的情绪,这种情绪以“水”为喻体,以“故乡”为媒介传递给了读者。此在之所以首先是操劳在世,这是由于此在源始的时间性决定的。所以此在是首先寓于上手事物而存在亦即操劳地在世,唯有向死存在才能回到它最本己的被抛的能在世,而决心使得此在开放出当下即是的处境,由此,此在在世的本真方式与非本真方式得到了统一。充分领会只关乎本己之死的悬临,执行瞬间放弃自身的果决,找到此在的终极意义,这是由生到死、由死化生的工夫。[14]诗人最后在返乡中得到了精神上的重生,他在“死”中找到了“生”的含义——即使人生万般皆苦,也要负重前行。
三、结语
“水”的意象,因增添了诗人的个人经验,而被私人化。对于孔见而言,“水”是家乡,是赋予他生命,陪伴他成长的地方,他以哲人的眼光把人们平日里未曾察觉的令人不安的东西揭示出来。通过“水”,人们倾听到诗人思考的人生问题,倾听到诗人独有的人生经验,也倾听到诗人给予大家的人生建议。孔见的诗歌就是这样一棵静静生长的大树,人生日常是树的主干,哲学思想则是繁茂的树叶,在枝头熠熠闪光。“他的哲理是融入诗歌内部的,而且是整体性的,即孔见的诗,只有从整体上看才能充分显露出其意义,他的每一首诗作为一个片段的歌唱都是从一个角度切入了一个人生的总问题。”[15]因此对“水”的思考就是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水”在孔见的诗歌当中有极具个人色彩的意义。
这是一个让人既紧张、兴奋又倍感困惑的年代,也是一个物质、欲望挤压精神的年代,同时也是激发生存意义追问,对诗歌产生强烈内在需要的年代。诗歌既充当了精神上的镇静剂,也具有潜在的对抗意义。孔见的诗歌创作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智慧——教会人们如何把个人体验融入思考之中,而现代人往往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同时对孔见自己而言:“当社会的存在和哲学的质疑让我变得沉浊的时候,我希望诗还能还给我原初的浅薄与清纯。”[16]
参考文献:
[1][5][13]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49,27-28.
[2]南俊琪.老庄散文中的“水”意象研究[J].文教资料,2020,(27):34-36.
[3]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
[4][6][7][8][10][16]孔见.水的滋味[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2,28,31,31,33,202.
[9][14]范高高,张燕玲.海德格尔“此在与死亡的同一性”辨析—— 《存在与时间》死亡问题疏解[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6):104-112.
[1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0.
[12]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9.
[15]劉复生.海南当代新诗史稿[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77.
作者简介:
陈敏,浙江杭州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