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21-09-10陈中华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华夫子礼乐

陈中华

摘  要:从《侍坐》人物自身的“言语”出发,以文解文:夫子為何而“喟”?曾点为何追“问”?夫子为何评点三子之“志”?“谁知夫子?”顺着这些问题以及问题本身的逻辑,再知人论世(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时代),竟读解出一个不一样的“夫子”!

关键词: 礼;喟;哂; 知;  志;  夫子

一、夫子为何而“喟”?曾点为何追问?

《侍坐》章一开始,夫子先用平和的话语启发:“你们平时总是说 ‘没有人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任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让别人了解你(知你)呢?”甫一开始,夫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由、平等的言志氛围。

四个学生都先后畅谈了自己的理想。在学生畅谈理想的过程中,夫子除了对子路的理想“哂之”以外,对冉求、公西华的理想不置可否,但却在听了曾点话语之后喟然而叹?明明自己一再表明“亦各言其志也”,偏偏却在听完曾点的理想蓝图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夫子为何而“喟”?

“喟” ,“大息也。论语两云喟然叹曰。谓大息而吟叹也。何晏云。喟然、叹聲也。殊非是。从口。胃聲。丘贵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丘媿切,音䰎。【說文】本作,太息也。可见“大息即太息也。” 又根据《辞源》“太息”:出声长叹。《楚辞》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结合语境,夫子明显是发声说了话的,故取其“出声长叹”义。       那么夫子为何“出声长叹”呢?

从“夫子哂之”到“求,尔何如”到“赤,尔何如”到“点,尔何如”,“哂”和系列问,曾点都是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看着夫子脸——可能还处于哂(冷笑)后僵着(zhuó)状态,才有曾点的“异乎三子者之撰”,也就有了夫子对曾点“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的鼓励。虽然自己的理想蓝图得到了夫子的认同和赞成,但夫子的“哂”夫子的“喟”还是让曾点不得其解,因而才有曾点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但夫子暂时还是不想吐露心声,因而才有“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这里多了一个“已”,译作“罢”,一个轻轻地 “罢”了,掩饰夫子一下间还不想解释、以免破坏课堂气氛。

最后曾点直接点名道姓地追问“夫子何哂由也?”无奈,夫子最后私下终于道出了对前三子志(理想)的批评,吐露心声。

夫子为何要对前三子的理想展开批评?夫子的心声又是什么?我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二、夫子为何批判三子之“志”?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话表面上是回答曾点对“何哂由”的回答。但如果仅仅是批评子路,夫子又何必道出对冉求和公西华的批评呢?很显然,此处的“之”,应该既指子路,也指冉有、公西华。但夫子为何在曾点只问子路的情况下,要故意扩大“回答”范围,增加批评对象呢?

关键是三子之“志”是否符合夫子的“为国以礼”!众所周知,春秋时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主张用周代氏族的各种礼仪规范来解决时下的纷争。我们以此来判断检验三子的“志”是否合“礼”?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困境之国,子路以勇为国,起于勇,终于勇,该理想展现了子路坚毅勇健、直率自信的性格,但其言涉及战争武力,不合“礼”也不合“让”,是故夫子哂之。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贫穷之国,冉求为之,起于贫,终于富。该理想展现了他敢于迎难而上,能者多为的自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则表明他不施“礼乐”,却待君子来施“礼乐”。冉求不要“礼乐”却能“足民”,那他治国方式是什么呢?他没说,夫子也没评,大家都心照不宣。这哪是“以礼治国”啊,这分明是不择手段啊。相比较子路的理想,冉求的理想虽契合时代特点,却更不“礼”也更不“让”啊!他的言,把夫子脸上的笑(哂)僵住……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一个“学”字,一个“小”,确实反映了小公西华(相比较子路、曾点这些年龄大的学生而言)的谦让,但穿礼服戴礼帽,让诸侯会面,让诸侯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那是何等盛大威风的场面啊。公西华谦让话语之下的豪迈之言,是何其的“不让”啊。按照夫子告诉他颜渊师兄的话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公西华的此番“言志”,显然不合“礼”。当然据此标准来评三子之言,三子之言也当然不合“礼”。

三、谁知夫子?

在曾点的追问下,私下里夫子终于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从而吐露心声。夫子连用五个反问句——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五个反问句,细细品来,味道十足,不可轻易放过。前四个反问句,用浓浓的反问语气来强调肯定——三个学生谈的都是邦国大事,既然是邦国大事,那就必须“为国以礼,其言也让”(“让”是言行举止之综合体现,也是“礼”的具体体现),但三子“为国非礼,其言不让”怎不让夫子伤心失望?“穿礼服戴礼帽,让诸侯会面,让诸侯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那是何等盛大威风的场面啊”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华认为他只能做这样的小事,那谁还能做更大的事呢?浓浓的反问语气,饱含着夫子对公西华口是心非的批评(读者不妨把最后两句多读几遍,来感受夫子的音容笑貌。多读多品,胜过好多牵强附会脱离文本的解读)。

知悉了三子的理想,谁知夫子的理想呢?夫子以前的理想、现在的理想,谁知呢?忧愤如斯,寂寞如斯……幸亏有曾皙理想蓝图的慰藉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才让我们见到了一个慈祥有爱、包容有度、真实寂寞的夫子。

以文解文,细品《侍坐》里夫子和他的学生“言语”。夫子的形象还真应了李清照那句名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参考文献:

[1]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0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2]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卷二口部,编号829。

[3]《康熙字典》199页

[4]商务印书馆1995.北京《辞源》合订本381页,大部 一畫 太。

[5]《论语.颜渊》第十二

[6]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市第三中学,四川  宜宾  644000)

猜你喜欢

西华夫子礼乐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儿歌作品:姊妹节里等你来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students’ sil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Sonnet 18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心通长宇,道贯广宙
李玲慧作品
夫子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