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21-09-10喻静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惩戒家长孩子

喻静

迄今为止,进入教育行业已有6年时间了,其中担任班主任也已有4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晃眼都成“老干部”了。这几年也教导了各式各样的学生,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家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很多都源于家庭,不得不承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小学这个阶段,孩子们刚刚从幼儿园这个乳臭未干的年纪步入另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在这期间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慢慢地带领孩子们去成长和获得更多地认知,更多地是要家长来共同努力、协作。孩子能否成绩优异、品行优良,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辛勤工作,更取决于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全力支持。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职责。虽然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诸多的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实施,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惩戒的失效。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只要孩子有需求,大部分家长都会一律满足,这就养成了很多孩子唯我独尊,想做啥就做啥的性格,不能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能面对其他方面带来的约束和压力,不能承受来自外界的批评和指责……在学校里如果表现不好,教师一旦对其加以批评或略施惩戒,孩子就接受不了,继而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过激的行为。这就是因为在家里犯了错没有受过这样那样的批评或惩戒,家长的溺爱让孩子迷失了内心,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一旦这样的平衡被打破,那么问题就来了。久而久之,这类孩子就会越来越难管教。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问题就会重生。所以说,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薄弱的力量,殊不知,最难的教育是得不到来自外界的支持,家长不施以援手,教师怎敢管教呢?

第二,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漠不关心导致教师力不从心。

现如今,迫于生活压力,涌现出了一大批留守儿童家庭,当然了,离异家庭也不在少数,导致无人监管或监管的孩子很多,甚至有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孩子的在校表现、学习情况、家庭作业完成与否这些都漠不关心,似乎都成了教师的工作。即使有些孩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在寻求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也仿佛對牛弹琴,家长毫不在意,转身即忘,但是出了问题又来找教师的麻烦,认为啥问题都是出在教师的身上,是教师工作的疏漏导致的。教师苦口婆心给家长做思想工作也于事无补,就算教师抽时间给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作用也微乎其微。

第三,出台了很多政策为家长减负同时学生也被减优了。

很多教育政策确实为家长减负了,今后家长不再监管家庭作业,不再辅导孩子学习,试问,家庭监督少了,平时学习不主动、不自觉、基础薄弱的孩子该怎么办?他们会不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成绩直线下滑?答案是肯定的。毕竟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科目也繁多。接受快、学得快的孩子还好说,对于那些接受程度慢的、理解能力弱一点的孩子还是需要多加练习和讲解才能跟上,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更何况是一个老师要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教师也有自己的圈子和小家,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围在讲台桌旁寸步不离,任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一对一辅导,所以更多地还是需要家长的支援,孩子放学回家,家长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

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力量始终是薄弱的,若是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教育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由此可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是错误的想法。现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如此之大,若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学习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应该重视起来,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古今,哪个优秀且成功的孩子背后没有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呢?如果你的孩子天资聪慧,自我要求严格,家长确实可以省心轻松很多。但如若不是,就需要做家长的能多为孩子尽份责任,多多陪伴孩子,多多关心孩子,多多关注孩子,及时掌握、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并辅导、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经常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在校表现,更多地给他出谋划策。同时,也要对教师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尽量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多与教师沟通,更多地了解和关心孩子学习情况。同时,家长也要有终身学习的心态,不仅是学习育儿知识,更多的是涉猎各个方面知识内容,这样在教育孩子时才会有底气、有知识、有能力,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才能从容许多。而且,家长的学习意识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长此已久你的孩子怎能不优秀?

所以,我们呼吁所有的家长,不要轻易卸掉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和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前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完美结合,共筑孩子的锦绣前程,磅礴未来。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浪小学,湖北   十堰   442000)

猜你喜欢

惩戒家长孩子
忘却歌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