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媒体的育人功能探微
2021-09-10周绍萍
【摘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逐渐形成的新时代新形势下,校园媒体越来越成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图站在全媒体时代和“三全育人”视角,分析它们的特点及其对高校媒体育人的新要求,进而从舆论生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三个维度,为高校媒体育人功能进行定位,旨在探索出一条高校媒体高质量服务人才培养的新路。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三全育人”;高校媒体;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2-0123-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媒体时代高校媒体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SJB419)。
一、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及其对高校媒体育人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信息传播的媒体形式也随之不断出现新变化,新老媒体不断融合,媒体内容、渠道和功能不断交互,由此,催生出“全媒体”这一概念并被广泛适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至此,“四全媒体”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四全”从时间、空间、主体、效能四个维度概括了全媒体时代的基本特点。“全程”即全过程,突破时空尺度,意指一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处于传播链中;“全息”即万物皆可成媒,突破物理尺度,所有信息都能变成数据,唾手可得;“全员”即全体人员,突破主体尺度,从一对多传播变成多对多传播,人人皆可成媒;“全效”突出效率效果,突破功能尺度,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和平台,可以清楚地知晓受众对象,进而提高传播的精准度。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形式和载体丰富多样,媒体也是其中之一。高校媒体主要有校园网、微信、微博、广播站、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这些媒体之间如何彼此融合、补充,发挥出最大育人合力,在全媒体时代下,要求高校媒体必须做到:在校党委领导、宣传部统筹、二级学院共同发力的大宣传格局中,全面化、立体化、无缝式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师生关切事,衔接好传播链的每个环节,最大程度还原事实真相,让广大师生全面了解学校动态,加强与学校的粘连度。各种校园媒体既要发挥自身特点、明确各自宣传的侧重点,又要紧密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校园内外尤其是校园内的一切事物进行遴选、挑拣和再创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氛围。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现实环境下,高校媒体要提高站位,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以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思潮、校园风气,努力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为师生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赋能。每一种校园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务必做好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摸底工作,全面了解其阅读兴趣、阅读指向、阅读习惯、鉴赏能力素质等,进而调整优化每一种校园媒体的使用度,尽最大努力用学生喜欢的媒体形式进行信息传播,于无声处提高育人效能。
二、“三全育人”的提出、特点及其对高校媒体育人的新要求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加强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就是“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育人主体,即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党政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父母、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都要自觉担起育人工作使命,主动参与到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 “四位一体”的长效育人机制。全过程育人,是从时间维度出发,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从进校到毕业的每一个阶段,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侧重于空间维度,强调育人工作的开展,要渗透于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教育教学、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资助育人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充分运用多种载体,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互补,以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视域下,对高校媒体育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媒体必须自觉调整优化自身定位,进一步丰富自身职能。既要全面客观反映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教育事业方方面面的现状、成效及未来展望,助力高校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传承创新五大职能,又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为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
高校媒体要自觉主动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参与高校媒体运作的老师要发挥主体性能动性,主动参与育人这个系统工程中;二是要根据参与高校媒体运作的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他们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尤其要以入学、军训、就创业、毕业等关键节点为抓手,针对性开展入学教育、生涯规划、就创业指导、学业帮扶、心理疏导等工作,打好主动仗,把握主动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协同育人;三是在学生成长的各个维度,如课堂教学、奖学金评比、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工作中,高校媒体不能缺席,要主动“深陷其中”,挖掘宣传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展示各级各类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度,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各项决策部署。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媒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高校媒体的育人功能定位
笔者曾在《高校校园媒体育人现状考析——以常州工学院为例》一文中,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具体分析了高校校园媒体舆论生态环境育人效果、文化育人效果、服务育人效果的现状,以及其生成缘由。鉴于此及上面所述,本文仍从舆论生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三个层面为高校媒体育人功能进行相对定位,并提出粗浅对策。
(一)舆论生态环境育人及对策。舆论生态是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这种状态越趋于平稳和谐,人们就越容易在一个共同体内相安无事地生活、工作、学习。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冲突甚至对峙,安定的环境就要遭到破坏。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良好舆论生态环境的构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数。如何于挑战中找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高校媒体这一阵地不可忽略。
高校媒体作为高校党政的“喉舌”,是党政联系师生、校友、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高校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应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就学校中心工作和师生关切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激浊扬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政治站位,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涵养人文情怀。当出现不利于学校形象和发展的负面舆情时,应自觉勇于担当,提升明辨是非意识和能力,做好解释和正面引导工作,营造正向积极的舆论软环境。
(二)文化育人及对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
媒体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各项事业持续深入发展。因为,事业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文化传播关系密切,而媒体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文化春风化绸缪。高校媒体必须主动参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多视角展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以涵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意识和情怀。还要站在大学与城市、社会、国家共存共生共荣的高度,展示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热爱城市、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
(三)服务育人及对策。高校的服务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具体是指在教学、管理、实验、实践、后勤、安全等各项工作中,以真诚、优质、和谐的服务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从而爱校荣校、爱国爱家,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生服务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在教学、管理、实验等各项工作中,服务的表面显性特点更为突出的话,那么,高校媒体的服务育人就显得更加隐性。
自然,高校媒体的服务育人成效如何,与媒体的运行机制、与从事媒体工作的所有老师的态度、作风、能力、素质和水平等密不可分。但高校媒体作为高校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其本身的形象也会影响育人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媒体从业人员要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高校媒体要解放思想,多站在学生角度立意布局,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困,重视学生情感表達和利益诉求,把关注点多放在学生心声及其成长成效的反映上,真正把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落实、落细、落地。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三全育人”大格局等现实语境下,高校媒体的存在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形势呼唤新作为。高校媒体要真正成为育人这个系统工程的强有力载体之一,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主动对标新要求,瞄准功能定位,集聚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最大化实现育人功能,切实提升育人时效。
参考文献:
[1]李艳春.打造“四全媒体”推进高质量融合[J].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07月24日.
[2]陈继红.关于高校服务育人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1).
[3]武贵龙.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N].光明日报,2019-02-26.
作者简介:
周绍萍,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宣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