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工智能对新闻传媒业的变革

2021-09-10金洪旭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人工智能

金洪旭

[摘要]人工智能于近年来全面渗透新闻传播领域,重塑传媒业生态,重构传媒业图景。一方面,人工智能为传媒业注入新活力,变革新闻采编全流程,助推传媒产业迭代升级,优化人才结构,建构泛内容生态平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给传媒业带来新挑战,用户隐私亟须保障,个性化算法推送导致“信息茧房”,媒介伦理面临重新解读等。文章就此提出对策,政府相关部门健全完善相关政策规制和法律制度,相关机构优化算法机制,媒体从业者用价值理性和人文情怀守望传媒业,公众需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构建一个智能与智慧并存的传媒生态圈。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生产;传媒产业;传媒业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1956年,数学家约翰·麦卡锡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将其定义为:制造智能机器的科学与工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其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结合得越发紧密。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以大数据、算法程序和云计算三项技术为基础,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和方法的新技术,是制造智能机器、可学习计算程序和需要人类智慧解决问题的科学[1]。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信息。”他认为,一个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技术,每一种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环境。人工智能于近年来全面渗透新闻传播领域,重塑传媒业生态,重构传媒业图景。

一、人工智能为传媒业注入新活力

有学者提出,技术是时代的座驾。新技术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时代的进步。人工智能应用于传媒业,变革新闻采编全流程,助推传媒产业迭代升级。

(一)人工智能变革新闻采编全流程

人工智能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变革了新闻生产的全流程,即新闻的采集—制作—分发各个环节,人工智能以技术逻辑重构新闻编辑室的新图景。

1.智能化采集事实和舆情最新动向

监控器、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智能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拓宽了信息采集的维度,延伸了新闻采集的边界,从而全息化、全域化地呈现物体、事件,甚至舆情的最新动向。这些智能传感器产生了海量信息,而人工智能又依赖于这些海量数据,并对其进行挖掘与再生产,从中探寻事物间的联系,帮助记者和编辑发现、洞察事件发展的潜在规律与最新动向。例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能够实时分析来自摄像头等传感器中的数据内容,自动识别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特定场景和突发事件,采集事件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够迅速检测社交媒体平台和网页上的海量内容,把握舆情的最新动向。

2.自动化写作提高新闻生成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流动呈现高速、海量、网状发散的特征,新闻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并且得到公众广泛关注,“速度”成为新闻采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也成为媒体制胜的法宝。自动化写作是指基于庞大的数据库,利用算法程序从中寻找模型、趋势以及相互的关系,最后由机器自动化生成新闻[2]。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撰写新闻稿件,能够极大地缩短新闻报道的生产时间,赋予时效性以新的定义。这大大突破了传统记者的工作时限,使新闻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3.智能推荐革新新闻分发方式

传播技术的变革打破了传统传媒技术的垄断,传媒格局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普通民众拥有了与过去相比无可比拟的媒介接近权。人人都拥有了信息传播权利,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海洋,而同时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极大降低。因此,人们需要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智能算法推荐应运而生。智能化推送的信息更符合用户心理预期,减少了用户信息获取的成本,提高了用户的媒介使用体验。比如,“一点资讯”等媒体平台正是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了新闻的精准推送与分发,提高了新闻资源的配置率,吸引了大量用户。

(二)人工智能助推传媒产业迭代升级

在新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转型发展成为媒体共识,媒介产业迭代升级更成为传媒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1.媒介融合纵深化,构建泛内容生态平台

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传统媒体打破生存危局、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媒体利用人工智能搭建全媒体平台,激发整个传媒资源进行优化,转变媒介的经营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引入互联网思维,从传播领域的生产者、控制者转型为传播生态的共建者,与用户、电商、其他社会组织一起打造共建、共享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如封面传媒,其以技术为支撑,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来驱动新型的内容创造;以新型内容为内核和纽带,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商品、人与服务以及人与人的连接方式;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打造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跨媒体、电商和文娛的泛内容平台[3]。

2.新闻产品多形态呈现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既变革新闻制作方式,又创新新闻制作流程,这必然导致新的新闻产品形态出现。新闻生产是一个社会性过程,新闻产品是一个社会性产品,其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在智媒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新闻制作流程,催生新的新闻产品形态,机器新闻、大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成为传媒业新兴的新闻产品形式。

3.传媒人才结构变革

在传统的大众传媒时代,广播、电视、报纸三大传统媒体基于技术与传媒资源的优势垄断了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其对传媒人才的要求是具备采写编评专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新闻专业主义职业操守与道德素养。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介融合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传媒业。数据新闻、算法新闻、机器新闻等沉浸式新闻开始在人们的信息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新闻的生产制作极大地依赖大数据技术、语音技术、机器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编程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由此激发了传媒业对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算法编程、可视化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因此,传媒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或将成为主流。

二、人工智能给传媒业带来新挑战

保罗·莱文森曾说:“任何技术都是刀子的翻版。”人工智能技术亦是如此。人工智能在给传媒业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给传媒业带来新挑战。如用户隐私亟须保障,个性化算法推送导致“信息茧房”,媒介伦理面临重新解读,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与研究。

(一)用户隐私亟须保障

为实现信息产品与用户的精准匹配,智能化媒体的底层技术逻辑即是最大化的数据收集、数据整合、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应用。在社交媒体上,用户的各种数据,例如姓名、年龄、性别、收入、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信息要素都会因数据挖掘技术而被平台收集、整合、分析并画像。一方面,这造成用户信息,甚至隐私被平台过度挖掘与应用,用户个体隐私权亟须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信息的过度收集将用户个体置于信息数据被不正当利用的风险中。

(二)个性化算法推送导致“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凯斯·R·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它是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阅读偏好,在选择信息进行消费时,其都会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与自身兴趣相贴近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将自己置身于“茧房”中。人工智能技术基于用户画像,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或者与用户态度或倾向相一致的信息,使用户逐渐失去与异质信息的接触机会,沉浸于自己营造的“信息茧房”。如今日头条,其通过分析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建立用户兴趣图谱,进而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无可否认,这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但是用户也会被困于自己固有的认知圈子,失去接触异质信息或公共信息的渠道。这既造成了个体信息与认知的不协调,又造成了社群分化、网络巴尔干化。

(三)媒介伦理面临重新解读

机器新闻写作利用算法模板和自动化数据填充的方式,提高了新闻的准确度,但是缺失了新闻的质性分析。传统新闻记者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不仅具有告知性的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给公众以良好的阅读体验与价值思辨。而机器新闻中新闻最核心的审美体验与人文关怀被抑制,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如机器人对地震等灾难新闻的报道,文章客观,但缺少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情感。因此,随着机器人写作日渐普及,我们要对机器新闻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要认识到机器新闻所擅长的工具理性与传统记者报道新闻所传达的人文、感性及其价值理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在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基础上,其过分依赖数据,而其源头数据的污染会直接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因此,新闻媒介伦理面临在现实意义上被重新解读的可能。

三、人工智能应用于传媒业的对策

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纠正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应用中所产生的偏差,有效应对挑战,是未来传媒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完善与健全人工智能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新闻传播领域只有法律健全,权责明确,才能为智能化媒体的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行为准则,纠正传播失范的现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法律框架有待完善和健全,需要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加强人工智能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和行业规范制定。例如,2016年12月,IEEE发布《合伦理设计: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AI/AS)最大化人类福祉的愿景》,其就一般原则、伦理、方法论、个人数据、经济、人道主义问题、法律等主题给出具体建议,以规范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4]。2017年7月,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强调:“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法律约束,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减少其不利影响。制定人工智能的法律规范,需要把握科技创新与制度约束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法律从业者、科技工作者三方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思维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开展更广阔的研究。

(二)人机协同,勒紧技术的缰绳

从社会价值上看,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只是工具和手段,它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不是技术所固有的,而是取决于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自主能力[5]。那么,如何保障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及其在传媒业的规范发展,消弭其负面效应,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人机协同,赋予人工智能以人的价值

智能化媒体只是一种技术化的信息资源利用方式,是以符号化形式存在的信息加工者,其智能化挖掘、自动化生产、精准化分发,都追求工具理性的效果,以达到效果最优化和利益最大化。因此,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赋予人工智能以人的价值,通过人机协同,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智能机器人运作,让人工智能新闻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动性和价值观,以实现人机对话机制的功能互补和价值匹配。如今日头条,其通过算法工程师与新闻工作者的沟通,让技术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价值与新闻专业主义,将新闻的基本伦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新闻价值与伦理的模型化。

2.优化算法机制,勒紧技术的缰绳

算法推送是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但目前算法推送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实现真实、系统地洞察用户需求的目的。而其过度的个性化推荐也使受众陷入“信息孤岛”,从而缺少接收公共信息,缺失体察公共环境的渠道。因此,科技工作者需要继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算法机制。

一方面,优化人工智能新闻的精准推送方式。智能算法应不断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全面了解,将用户的行为数据和社会关系属性数据相结合,不仅要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来满足其显性需求,提供其感兴趣的信息,还要深入分析用户的社会属性,深入体察用户的深层次需要,提供其真正需要的信息,避免用户陷入表层信息。另一方面,智能算法应实现公共信息的推送,既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又要把握社会的脉搏,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

(三)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人工智能重构传媒业版图,万众皆媒成为可能。这打破了新闻生产的传统格局,新闻生产由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新闻接收模式也由统一发布转向私人定制,传与受关系发生变革,受众从信息的消费者变成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在此背景下,公众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适应智能化媒体的发展。而这里的公众媒介素养包含更深层的内涵与更广阔的外延,其不仅是传统“媒介素养”所指向的信息消费素养,而且包括信息生产与传播素养、对信息的质疑批判素养等。同时,公众还要理解与吸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的内涵,从社会大系统的高度去看待科技的行动和功能,有意识地在社会系统中确定自己的定位和行为标尺。

四、结语

人工智能既为传媒业注入新活力,又给传媒业带来新挑战,但智能化媒体势必将成为新闻传媒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人工智能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新闻生产领域,而是渗透传媒业,重塑传媒业新生态、新图景。基于此背景,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完善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体系,传媒从业者需要更好地把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以人的价值引导智能化媒体的良性发展,构建一个智能与智慧并存的传媒生态圈。公众也应提高媒介素养,在智媒化时代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与行为标尺。如凯文·凯利曾说:“技术元素正沿着它的必然进程前进。我们的选择将是与它一起进入同样的轨道,为所有人与事物增加选择的机会,并且给科技的具体形态赋予优雅和美丽。”[6]

[参考文献]

[1]张洪忠,石韦颖,刘力铭.如何从技术逻辑认识人工智能对传媒业的影响[J].新闻界,2018(02):17-22.

[2]鲁烨.“机器人记者”在发酵[J].中国传媒科技,2015(03):9-12.

[3]李鹏.打造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封面传媒的实践与思考[J].传媒评论,2016(09):43-46.

[4]曹建峰.10大建議!看欧盟如何预测AI立法新趋势[J].机器人产业,2017(02):16-2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