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五维”路径创新研究

2021-09-10欧勤扬赖黎捷

传播与版权 2021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欧勤扬 赖黎捷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在当前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以及世界媒介格局发生巨变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转变教育理念,也需要高校从包括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层面进行创新。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现状,以及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流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的“五维”创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接受理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多次研究有关问题,并做出重要部署。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新闻院系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

当前,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世界媒介格局也发生着巨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下,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为激烈。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全面夯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完善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专业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塑造作用,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卓越新闻人才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这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要回应的时代命题。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教学现状与学术研究现状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国内许多高校的新闻院系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纳入重要工作内容,并采取积极行动,扩充与培育师资力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教学质量、理论研究以及育人效果等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教学现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于2001年率先在复旦大学开设。此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此课程,并通过不断地摸索、探讨,形成了自己的课程风格。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与教学经历来看,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多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依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单一课程展开,教学内容主要侧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几个重要知识点的阐发,呈现碎片化、局部性的特征,不但对新时代传媒业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案例补充较少,而且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性特征,对新闻实践指导不够。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与当代大学生追求社会热点、多元兴趣和多种诉求脱节,教学内容无法与之产生关联,不能引发学生共鸣。

二是教师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一方面,年轻老师由于自身马克思主義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限,对教材、课程内容的转化不足,只能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授课;另一方面,年龄稍长的教师又缺乏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或技术载体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能力,比如线上线下课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的建设,这都使高校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从接受主体来看,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根据笔者在近几年教学过程中的调查,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思政课高度重合;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专业课程学习、新闻实践距离太远,没有太多实际效用。

四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无法将思政元素全面、系统地融入新闻传播专业的其他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的育人理念还未能有效指导教学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体系也未能全面系统建构,其基础性作用、价值塑造的作用未能彰显。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学术研究现状

正所谓“学术研究反哺教学”,学术研究的成果既可以体现教育的成果,也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基础。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育的思考,但相关成果较少。如《全球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特征探析》《新闻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现状与方向》《略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和其他相应建设》等。

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整体上略显零散,未成体系。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传媒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的全场景模式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教学的探索》等。

三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重要性的研究,但该研究大多偏向于宏观指导与精神解读,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的操作性。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切实加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境界》等。

四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育人的相关研究。随着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主流。如《融合 问题 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育人再思考—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转”与“化”》等。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创新的问题思考与理论依据

(一)问题思考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现状、学术研究现状的梳理,结合笔者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与思考,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高校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的创新。“教学体系是一个内涵具有极大延展性的概念,主要指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置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1]。从这一概念来看,教学体系创新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全过程”“全场景”“全链条”。同时,该教学体系的创新,其实施主体是教师,但应考虑到教与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大学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师生间的交往活动”“课堂上的交往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思想品格的养成”[2]。此外,我们也要解决以下这些伴随性问题。比如,教师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可接受性,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堂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如何有效地将枯燥的理论、观念与当前新闻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教师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接受实际,如何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人才培养的全過程?教师如何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理论依据

基于上述问题思考,笔者认为,从接受理论视角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的创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姚斯等美学理论家提出的,其着眼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接受理论重视接受者的期待视域、接受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接受者多层次效果获得等领域[3]。将接受理论应用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要基于学生的接受期待与效果,立足实际,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性,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力获得和价值观塑造,创新教学体系并付诸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正“入脑”“入心”。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五维”路径创新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为避免讨论问题泛泛而谈,在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与研究现状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作为负责人建设重庆师范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课程思政类一流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的“五维”创新路径。

(一)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实现目标创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极其重要,是因为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思想政治功能与意识形态属性。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是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稳定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目前,全力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有力的抓手之一。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在新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时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超越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或者技能培养,将“授业解惑”与“价值塑造”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进而有效提升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

在教学体系建设中,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它涉及“教什么”的问题。虽然高校已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等较为通用的教材,构成了教学内容的大致依据,但是将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转化,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不断拓展与丰富教学内容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在教学内容体系创新上,笔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经验。

第一,教师将学生课前提供的案例、热点事件与思想政治理论指导相结合。教师虽然具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优势,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媒介使用经历、对热点事件的关注甚至比教师还要多。有研究表明,“超过75%的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迫于课程安排,他们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结合时事政治,排斥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教学内容”[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接受期待与需求,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学生分析课前提供的时事新闻案例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丰富教学的内容,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采用史料、经典文本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论述相结合的内容设置。教师以当下的视点回望历史与分析经典文本,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实践的洞察力,以历史的视角来洞察当代论述,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比如,笔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中就引用了“非典”时期、“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舆论等内容,分析与阐述“国际话语权”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

第三,教师要强化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互补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开放的、包容的,其需要与其他学科、其他新闻观进行积极对话。教师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与全校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相互协调,助推学生对国情、世情的认知,加强学生专业实践中的政治意识。比如在《网络空间的治理》的教学中,笔者对现今网络流行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这一内容也与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校公选课《社会思潮》课程相衔接。多年前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看法是?”这一题时,31.03%的大学生选择了“很危险,值得警惕”;23.54%的大学生选择了“纯属虚构,不一定坏”;45.42%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该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群体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问题认知不清[5]。特别是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盛行,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基于此背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现状,及时调整相关内容,以网络热议的话题对网络社会思潮进行深入讲解,不仅使学生对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了解更加深入,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认知、爱国情怀以及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三)构建全教学场景融入,从课堂走向实践,创新实践教学新路径

新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为统领,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同向同行,形成思想引领、专业素养与政治意识相统一的教学体系。同时,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新闻学专业也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这都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室内上课、“填鸭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现状,建构全教学场景,从课堂走向实践,注重“第二课堂”“社会课堂”的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上,教师加强社会调研、媒体调研的内容设计,可以将主题实践活动作为主线,将专业实践与价值观念塑造有机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此外,教学体系建设要注重产学研的沟通,教师可以利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优势,充分将学校、企业、媒体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的生产、科研结合起来,促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目标能够有效达成。比如笔者在近几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次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新华日报》旧址以及华龙网、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现场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边参观边讲解,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原理、理论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还通过设计课中、课后作业或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作品的策划与制作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机制,加强院系之间、课程之间的协同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年,配合的问题”。基于這一指示,在教学机制上,重庆师范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补齐以往课程教学单一化的短板,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已有的“学界和业界互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创新了“跨院系”的教学机制。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在教材的编写、公共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合作机制,加强了学生对国情、世情的认知,强化学生政治意识与专业意识的连接,实现了课程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协调。此外,学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导读》《新闻法规与职业伦理》等课程形成课程群,任课教师均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院级教学团队成员,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统一部署,形成课程建设的“有机运动”,系统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规范意识与职业认同意识。

(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方面,高校应基于动态性、互动性的原则,进行知行合一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重庆师范大学以人才培养实际效果为指向,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课程标准,展开对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校、学院两级展开,涉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等多个方面。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从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展开。具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为例,该课程的学生最终成绩分为过程性评价(50%)与总结性评价(50%)。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堂汇报(比如主题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等),平时作业(包括在课程微信群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等)等,其中还包括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之间评价。总结性评价以书面考查为主,即期末卷面成绩。卷面试题主要侧重综合应用类的分析题目,较少涉及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记忆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来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新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努力提高新闻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四向四做”新闻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尧,黄卫平.材控特色专业的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0):119-121.

[2]刘朝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交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往的回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06):88-91.

[3]卢少求,刘艳军.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艺术,2006(02):13-15,12.

[4]严建雯,汪莹.大学生心理特征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106-109.

[5]郑洁,姬全生.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J].青年探索,2015(02):97-10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体系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