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的劳动者》教学案例分析

2021-09-10郝一澍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建议劳动教育

摘要:本文以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公开的部级优课《快乐的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对李爽以教科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为教材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对比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分析不同,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评价教学活动,最后针对教学中的瑕疵,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比对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分析教学中哪些是生成,哪些是预设,并分析修改的好处和不修改的坏处。第二部分,评价教师的教,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素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总体教学能力和表现优秀,瑕不掩瑜。第三部分,评价学生的学,从参与程度、学习习惯、过程体验、学习效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总体学生表现优秀,个别学生有待引导。最后对有待改善之处进行分析。总体来说,该节课教与学都可圈可点,但在难点突破、主题升华、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成本六个方面有优化空间,并给出可操作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教学建议;劳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

1.预设与生成不同之处及分析

1.1包饺子用时比预设时间长。教师原计划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12个饺子,实录中可以看到,包饺子活动从1:20持续至8:00,用时近七分钟。其中,将包饺子材料全部发放完毕用时一分二十秒。发放材料的时间差造成包饺子时长最短的小组和最长的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后续进行小组饺子质量评比。建议教师加快材料发放速度,或者改变发放方式,由小组代表上前领取材料。

1.2交流讨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部分用时比预设时间长。教师原计划在两分钟内完成这个话题的讨论,从实录中看到,该项讨论实际从24:22持续到28:51,总时长近五分钟。该环节位于本节课后半段位置,起到升华主题,深化情感的作用。讨论超时将压缩后续发言时间,造成节奏加快,不利于劳动教育的由此及彼推广。对于简单的议题,建议教师严格控制讨论时间。

1.3教学设计中“播放视频:阿花的故事”顺序延后。该部分原本计划在讨论“印象最深的做家务的经历”后展示。经过调整后,顺势变成课后作业中的推荐阅读书目。如果在学生讨论完平常做家务经历后立即出示该材料,前后强烈的对比会打击学生积极性。调整后的安排更符合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有利于主题的深化,启发学生思考劳动的生命意义,情感生发,明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

2.教师教学活动分析与评价

2.1教学理念

教学民主平等,注意倾听学生体验并加以总结提炼。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比如教师在采访优胜小组时,提问同学们为什么她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饺子包得又快又好,同学们想到是平时在家包饺子的实践经验很多,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在劳动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少不了平时的锻炼。比如本课运用大量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我们身边的劳动者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我们应该怎么做。采用这样集思广益的方法,比起教师直接说出答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发现没有他们辛苦的劳动自己的生活会一团乱麻,进而得出结论,要尊重劳动者。再比如,教师在听到一个男生说自己劳动是因为被父母逼着劳动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顺势抛出问题,为什么父母会逼迫我们劳动,启发学生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

2.2教学内容

2.2.1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体会劳动的意义和快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个主题展开,符合初中课程标准“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的要求。重难点把握比较恰当,重点在于“知”,难点在于“行”,这一点认识比较到位。

2.2.2创造性使用教材。一节课时间完成包饺子和吃饺子活动,学生立即体会到劳动成果,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整节课逻辑顺序按照自己包饺子的劳动,到做家务的劳动,再到别人的公益劳动,最后到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的劳动以及自己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各种各样的劳动。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顺序,利于学生理解和认同,劳动知识和技能得到落实。

2.2.3基本符合学生学情,基本联系实践。按照“我劳动我快乐”的逻辑能轻松顺利完成教学设计。然而,没有突破现实中家庭和学校不重视劳动、学生怕脏怕苦怕累不愿意劳动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如何应对劳动中的“不快乐”的问题。本课从正面角度进行引导固然不错,但缺乏反面的思考,少了些直击现实的力度。

2.3教学过程

2.3.1时长安排合理。49秒时间完成自我介绍的导入,之后介绍包饺子规则,从1:20至8:00进行包饺子活动,8:00至9:00公布优胜小组,9:00至14:44采访优胜小组的体验和收获并板书,15:00至18:18开展家务经历讨论,18:18至22:58抽选学生代表分享家务经历及做家务原因,23:00至24:00幻灯片展示“身边的他们”,之后花五分钟时间讨论应该这怎么做,29:00至32:00选取举手学生发表观点,32:00至34:00集体起立宣誓,随后板书,升华主题,34:00至35:00布置课后作业,推荐阅读书目,最后五分鐘享用劳动成果,吃饺子。

2.3.2结构过程总体设计得当,面对复杂的教学环节,教学板块合理有序,主题突出,时间分配总体合理。在发放材料时,能够有条不紊地给每个小组发放,每个环节结束后,及时提炼学生见解并加以板书。学习活动设计精细化,导学策略精准有效,要求简单明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讨论。对学生的疑问及课堂偶发问题,处理得当,剖析及时。比如,当听到有学生说自己的饺子包得很普通时,没有打击其自信心,而是夸奖学生很谦虚,精益求精,从而引导思考认真劳动。课堂通过一个接一个的讨论,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巩固和拓展。

2.4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法能最大程度进行思想的碰撞,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仅有幻灯片的图片和视频展示,还有实物供学生操作和练习,在游戏中快乐学习,这是一大亮点。引导学生讨论做家务的心得体会,实现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增强交流,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和劳动热情的激发。在学生发言时,能进行必要的点拨,循循善诱,举一反三,逐步建立起教学框架。

2.5教学素养

教师普通话基本标准,在整节课中面带微笑,尊重学生的表达机会。课件清晰明了,美观大方,运用了包括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资源。教学语言清晰、准确、通俗、生动、逻辑严密。肢体动作自然大方。综合应用多媒体和手写板书进行教学。板书使用蝴蝶的翅膀轮廓进行书写,但美中不足的是板书笔迹稍显仓促,可能是课堂教学节奏太快导致的。

3.学生学习活动分析与评价

3.1参与程度

包饺子和吃饺子过程,参与面广,活动有效。各个小组都兴致高昂,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实际动手操作包饺子和吃饺子。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发言机会均等,小组讨论激烈,只有个别学生发言次数少,举手积极性不高。其中坐最后一排男生参与度最低。在2:00全班气氛最热烈的包饺子环节,除了给同学递材料外,全程没有参与包饺子,甚至趴着旁观同学包饺子;在16:00进行家务经历讨论时,该男生面朝下趴在桌子上,没有参与讨论;在教师提问和板书时,姿势僵硬,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在26:00进行讨论时,举手向教师示意后走出教室,于37:09回到教室。

3.2学习习惯

该班学生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表现出善于倾听、思考、质疑、交流、合作等品质。尤其是每个组的组长,带头开展讨论,带动小组学习气氛,不少学生讨论时声音洪亮,表情放松,面带笑容。但是个别学生发言机会太多,组内其他学生无法插话,只能趴着旁听的情况也有。在举手发言的学生中,有两个使用方言发言,教师也没有引导其用普通话。发言时陈述自己观点较多,开头多为“我觉得”、“我认为”,提及小组观点较少。

3.3过程体验

该节课充分体现了不同学习方式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公开发言,都以不同方式在学习劳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贯穿全程,既有小组讨论也有个人采访,家务体验讨论时长在三分钟左右,对应发言时长五分钟左右;对待劳动应该怎么做讨论时长五分钟,发言时长三分钟。合作探究时间充足,体验并经历劳动知识、劳动意义的生成过程。

3.4学习效能

学生的收获是丰富的,活动是活泼的、生动的,充满个性的。在短短45分钟内,学生通过小组互相帮助学懂学会包饺子的方法,增加了一项劳动技能,丰富了劳动体验,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品尝到了劳动成果的美味。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讨论,知道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明白了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劳动中去。

4.小结与建议

总体来说,这是一节非常优秀的课,能给予广大教师良好的教学示范和参考。

但是有一些不完满之处,下面分点叙述。

4.1对难点的突破不够。虽然教师意识到学生厌恶艰苦劳动,好逸恶劳,喜欢享受,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疏导工作,仅仅是从劳动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出发,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的包饺子的快乐与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的脏累苦的公益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没有良好的疏导,容易形成对艰苦劳动的刻板印象,反而加剧对劳动的抵触心理,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4.2在教学理念方面,对劳动的意义升华不够。在结尾,教师展示了一个小女孩学会做家务,在母亲去世后仍然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故事,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然而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家里做的家务劳动屈指可数,家长也没有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觉悟。如果要谈家务劳动,建议这里改为先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进行移情训练,再从孝敬服务的角度谈家务劳动;如果谈社会层面,可以着重谈工匠精神;如果想将视角推广到国家层面,可以播放建国以来我国的劳动场面,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我国能有现在的繁荣,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劳动和奋斗,最后升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奋斗出来的,离不开每个人的劳动。

还可以从反面来开展教学,即“不劳动会带来哪些后果”,对待学生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反向思考更加有效。

4.3教学结构上,后半段节奏略紧凑。由于讨论超时的原因,压缩后续环节时间,影响学生发言和教师总结,导致对“为什么要尊重劳动”这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展开思考。

4.4教学方法上,如何推己及人处理得不够完美,衔接稍显突兀。前面的环节中,学生讨论了自己包饺子和做家务的劳动,都是从自身角度来思考和表达的。如何从自己劳动推广到尊重别人劳动成果,虽然初中生从认知角度明白应该尊重,但是情感生发不太够,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理解,从而显得宣誓有点突然。

4.5教学内容上,对教材的内容缺乏审视,素材选取不够贴近学生生活。教材认为,劳动者是快乐的,但这与我们生活中的直观感受是明显不同的。如果在学校问学习快乐吗,在办公室问上班快乐吗,得到的是异口同声的肯定答案吗?不否认劳动有快乐的元素,但是劳动全部是快乐的吗?建议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劳动过程中的快乐和艰辛的矛盾。在出示“身边的劳动者”材料时,虽然包含医生、警察、環卫人员、志愿者这样的典型代表人物,但是选取学校中的劳动者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比如,拍摄清晨食堂的工作人员忙碌的图片,学校保安深夜值班的照片等。

4.6教学工具上,成本较高。虽然包饺子具有独特的趣味,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但是在课堂上包饺子和煮饺子都需要事先花较多时间精力准备材料,联系后勤人员,教学成本高。建议用其他劳动替代,并使用更便宜、易得的材料。比如课堂上叠纸飞机,用粘土捏工艺品这样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郝一澍(1998-),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建议劳动教育
人本主义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乡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存在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