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满分”合作
2021-09-10冯键仪
摘要:人无信则不立,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我们做到立德树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意味着我们学校教育不仅要育智,更要育德。“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在处理学生的诚信问题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诚信发展的阶段,要处理好其“知”与“行”的关系。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教学法;教案改革
初三学生小花与小豪在面对班主任的下发的任务时,自发进行了“满分”合作;然而他们的班主任却给这个合作打了“零分”,因为这项合作缺失了一项最重要品质——诚信。
案例描述
刚升入初三的第一个月,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冯老师便提议,在班上开展互助活动,让英语优秀的学生去辅助英语学习落后的学生。小花英语成绩优秀,也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但是性格有点畏缩;小豪学习成绩落后,对待学习漫不经心,但却是班上的“人气王”。在冯老师的安排下,小花与小豪成了互助合作小组,小花要督促小豪使他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为小豪解答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小花一开始非常热心,督促着小豪背诵单词、独立地写作业。一开始,合作还算顺利,小花用心督促,小豪也认真学习。然而没过几天,小豪的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他口头上答应了小花回家后会好好完成作业,然而却没有信守承诺,第二天本子空空就回到学校了。小花觉得督促多了,然而却没有效果,加上小花的督促使得小豪放学后没有办法跟他朋友一起玩耍,导致小豪以及他的朋友对小花颇有微辞,于是小花就灰心丧气了。一方面,小花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帮助自己很喜欢的老师对自己感到很失望,另一方面小花也不敢“得罪”小豪还有他的朋友。小花陷入了两难。
小豪发现小花的烦恼,于是提出两个人各退一步,让小花把作业借给自己抄,这样小花可以完成老师的“合作任务”,小豪自己也可以完成作业。小花妥协了。两个人“商量着”如何“抄得合理”才能不让冯老师发现。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小豪合理控制了“正确率”以及其作业完成质量的提升速度,因此,冯老师并无发现其中的不妥。有一天,小豪忘记写作业了,在交作业的那天早上的晨读,拿着小花的作业快速地抄写,包括英文作文部分。也就在这一次,冯老师发现了小花与小豪的“满分合作”。
原因分析
课下,冯老师单独跟小花与小冯谈话,了解了基本情况,并尝试对造成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小花的话中,冯老师了解到了小花對“互助合作”的理解有所偏颇,以为教师希望小花承担起对小豪英语学习成绩提升的责任;冯老师也了解到小花曾经努力帮助过小豪,然而也碍于小豪“人气王”的身份,小花害怕被其他同学讨厌,所以不敢继续督促小豪。另外,冯老师在平时的观察中也察觉到,小花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子,这次的“不诚信”事件曝光一定会对她造成很大的影响。
从小豪的话中,冯老师了解到小豪也曾努力学习过,也羡慕小花的优秀;然而小豪的英语基础很薄弱,要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作业;单词也总是记了又忘,一次次学习效能感被打击后,就失去对学习的信心了。小豪在学习方面展现的漫不经心,是因为想要试图装作是因为自己不在乎才学不好,而非自己的能力问题。
解决过程
冯老师了解基本情况以后,单独跟小花、小豪进行深入对话,并抓住这个契机,在保护小花与小豪的隐私和自尊下,对全班进行了诚信教育和学习动员大会。整个教育过程分为以下五步:
1.澄清理念,明确目的
从小花与小豪的话中,冯老师都察觉到学生对这个“学习互助合作小组”有误解。冯老师的初心是希望班上的成绩优秀的同学带动成绩落后的同学认真学习,形成友爱班级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双方的学习。对于学优生而言,充当“小教师”能够帮助自己梳理、牢记知识点;对于学困生而言,有个跟自己同龄的“小教师”能够更易找到自己知识的混淆区、薄弱点,并且亲切,没有在权威下“问出傻问题”的恐惧。因此,冯老师对小花与小豪澄清这个学习互助小组的目的,缓解这两位同学对成绩提升的压力,避免他们做出急功近利的事情。
2.诚信第一,成绩次之
除了向小花与小豪澄清这个“学习互助合作小组”的目的外,冯老师还对两位同学进行的诚信教育。冯老师让他们提交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在这个“不守诚信”的日子里内心的感受;收集一些有关诚信的故事,让他们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同时分析这种不守诚信行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毕竟一次大考就能看出结果了。同时,冯老师向两位小同学明确,比起他们的成绩,老师更看重两位同学是否诚实,教育他们要明白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
3.给予信任,公正处理
犯了错误,是需要接受处罚的。然而,不能为了处罚而处罚。处罚是需要有积极的目的的,有指导学生行为方向作用的,有能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意识效果的。冯老师并没有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异而双重标准地处理他们,而是刚正不阿地处罚了他们。冯老师表达愿意再给予小花与小豪信任,然而他们需要证明自己值得被信任,这个证明持续的时间需要比较长,但当下,他们要先完成老师给他们的“惩罚任务”——小豪需要在小花的指导下重新写10篇英语作文;小花则需要记录自己是如何指导小豪,并分析出小豪作文中错误的地方和分析其原因。
4.班级宣传,班风建设
冯老师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学生诚信品质的契机,于是在当周的班会课上,冯老师收集并展示了许多诚信的故事、名人名言;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守诚信的看法和不守诚信时内心的滋味如何;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与诚信抉择有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设想处在不同的情境中,面对利益冲突时,他们该不该坚守诚信,并且让全班进行交流与评价,发挥集体的力量带动集体中的每个个体;并且让班级合力出一期有关“诚信”的黑板报。
5.多重提醒,筑牢品质
期末的时候,小花参加英语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豪的英语虽然勉强够得着合格线,但字体更清晰了、词汇量更大了、语法更准确了;冯老师看出来了两位的进步,于是在期末班级颁奖会上表扬了小花与小豪,并且送了他们一个笔记本;小豪的笔记本的内页写着“Sincerity is the highest virtue in life”;小花的笔记本内页写着“Sincerity is the key to success”并且画了个笑脸。学生的进步,冯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用适当的、多样的方式去提醒与鼓励,能够促进学生筑牢这种良好的品质。小花与小豪的携手合作,让彼此走向更高的层次,是一个“满分”的合作。
案例分析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我们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复杂的外部社会环境中,不守诚信而获利益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我们向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促进学生诚信知行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们的诚信教育总是以诚信知识的“说教”为主,缺乏了诚信行动的教育。在处理学生“失信”行为时,教师往往采用口号式教育以及“恐惧”教学,即重复讲诚信多么重要以及重罚学生让学生不敢再犯。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都知道守诚信才是正道,重复口号式教育、苦口婆心讲述诚信的重要性未必能有多大效用;而这种方法也凸显了我们传统道德教育中“知”“行”失衡的问题,只存在“正确的知”,缺乏“正确的行”的教育。重罚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其背后的价值逻辑倾向了功利主义,如石中英老师所说的学生们“为了逃避‘恶报’而不为恶,不为恶只是外在的条件性行为或强制性要求,而非内心的愿望与选择。当他们不再惧怕这种“恶报”的结果,或者他们发现尽管有“恶报”但能收获更大的利益时,我们所建立的诚信体系就会轰然倒塌。”
“说教”未能起太大的效果,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再说教下去了。我们应该在“说教”式诚信教育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诚信的“知”转化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这也是我们各类德育教育的目标。阳明先生说过“只說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和“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若从时间轴上看,“知”与“行”应该是实践的“始”与“终”,他们不可分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的在时空中的现实化,也是“知”的检验标准。因此,在培育学生的“诚信”品质时,除了传统的“知”的教育,更要注重“行”的教育,用“行”检验“知”,用“行”巩固“知”。
在这个例子中,冯老师给予我最大的启发便是正确把握“知”与“行”在青少年诚信教育中的比例。在对小花与小豪的教育中,冯老师通过与两位同学的交流,明白他们也知道诚信的重要性,但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将其转化为行为。因此,冯老师先通过对话交流,重申诚信的重要性,再借用“犯错就要接受惩罚”的名义,来教导两位小同学在这件事上应该如何诚实地“行”;在对全班的诚信教育中,冯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鼓励学生思考坚守诚信的意义、获得诚信的“知”,并教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诚信地“行”。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避免学生恼羞成怒后自暴自弃,使学生失去“完善”的可能;并且后续要不断巩固学生的诚信品质。
后续,我们在处理学生的“不守诚信”行为时,我们要理智宽容,仔细考察学生说谎的原因、指向的目的;耐心地澄清其所误会的概念;表达对学生信任,给予其能改过的希望;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诚信做事;长期不断地巩固学生养成的品质;在这个“纠错”期要保持对学生的尊重。在日常的诚信教育中,注意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诚信的“知”“行”教育比例,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偏向诚信的“知”的教育;对于初中及以上的学生,更多涉及诚信的“行”的教育。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与诚信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化其对诚信的理解及促进其行为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守仁,2017.
[2]石中英.“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J].教育研究,2009,30(09):17-25.
[3]李敏.“知行合一”思想观照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3):115-119.
作者简介:冯键仪(1996-),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