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想教育的差异

2021-09-10陈从华

启迪·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差异道德与法治

陈从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学科不仅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也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该学科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互相统一,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方式是渗透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该学科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全方位的、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是直接性的。只有把握两个学科的区别并正确处理在思想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改进语文课与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教育;差异

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只看到两个学科的共同因素,却鲜少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区别,难以准确把握语文课思想教育的个性,进而影响了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想教育的差异,希望可以给其他教师带来相应的参考,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概括出两颗的本质区别。

一、目标存在差异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和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都有同一个主题——奋勇抵抗,但是学科目标却存在着差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日寇”、“斩钉截铁”、“昂首挺胸”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尝试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掌握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并学习人物身上顽强抵抗、坚强不屈的优良精神以及为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的不屈不挠,了解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故事,从中体会先辈们顽强抗争的精神,使学生树立其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比较上述两个主题内容相似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发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教育更加侧重于对奋勇抵抗精神的认知,力求唤醒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今后能够做出一系列的爱国行为;语文学科的目标更侧重于识字、写字,对课文的阅读、感悟和思考,思想教育更偏向于对人物性格的领会以及对人物身上优秀品质的理解和学习。概括来说就是语文课思想教育的特点是“文道统一”,即对于道德品质的归纳必须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不能脱离某一篇课文去空谈相应的道德知识。道法课的思想教育则更加强化学生对于道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的课。

二、教学形式存在差异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教育主要是以活动为载体,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常规的道法课教学活动包括:做一做、说一说、辩一辩、演一演等,倡导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获取正确的道德认知,并将这种认知逐渐吸收、内化、演变成今后的道德行为。比如在《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教学开始之前,教室安排学生演一演《毒品的自述》,通过扮演海洛因先生、杜冷丁小姐、鸦片先生让学生了解鸦片带来的危害,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走进林则徐,了解他为了抵制鸦片输入所做的事迹——虎门销烟,从而体会其禁烟的决心以及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而常规的语文课教学活动形式包括:读一读、认一认、写一写、悟一悟等,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生字词,体会人物身上的品质以及课文所讲述的道理,整体的形式是读课文、想问题、悟道理,也可以有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课本剧表演,但是更加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导行”(引导道德行为)并不是该学科的主要任务。

三、育人的全面性、系统性存在差异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教育主要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来对某个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思考、体验与提升,促进学生思想认知的发展。《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则是全面、系统地围绕奋勇抵抗这一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爱国志士林则徐坚决禁烟的态度,以及顽强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该学科倡导学生把所学习到的道德认知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是一门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课程,希望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在今后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从而产生道德行为的约束力。而语文课程有着较强的人文特性,所以更重要的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对课文的感悟以及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中间也穿插了做人做事道理的理解,但这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就《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思想教育的要求是:理解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从而体会其坚强不屈的精神。

比较而言,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求比语文课高得多,虽然该课程也要听说读写,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并非去锤炼语文的基本功,既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也要指导他们今后的道德行为实践。所以说,两个学科在育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上也存在着差异。

综上所述,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思想教育在目标、教学形式以及育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潜移默化”,主要通过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向学生渗透优秀的道德思想,整个过程是基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露痕跡地进行的,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是“直接”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从而给今后的道德行为提供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俏武.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的尝试[J].新课程研究,2020(32):72-73.

[2]魏晶晶.浅谈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界,2020(45):57-58.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差异道德与法治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