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法视阈下的《我与地坛》

2021-09-10倪彬彬

今古文创 2021年25期
关键词:欲望意象

【摘要】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文艺来自人们心中被压制的愿望,是发泄愤懑和不满的途径,生活一帆风顺的人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只有内心缺失的人才能在幻想的文字里找到现世的避难所。对于史铁生而言,不幸的命运使他一次又一次逃跑似的奔向地坛。在地坛里,他书写着一生的不甘,也用笔下的抗争宣示着自己对于生活最后的倔强。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视角进一步理解史铁生的作品,解读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存之义的别样体悟。

【关键词】 精神分析批评;欲望;恋母情结;性本能;意象;自卑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007-02

文学是人学,作家将自己内心深处最隐蔽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以文字的形式外化,从而让读者得以窥见在文字中流淌着的珍贵灵魂。精神分析批评将对作家和人物的心理分析带入文学批评的视野,为文艺研究提供了靠近人之本质的新路径。米兰·昆德拉曾说:任何时代的小说都关注自我之谜。文学写作是自我的袒露,亦是找寻自我的途径。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应该从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起步。

一、唯有欲望不可泯灭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认为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我”的形态构成的,本我是指人最先天的本能和原始的欲望。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总结了人的三种困境,其中第二点指人生来就有欲望。史铁生将人无法实现自己全部的欲望看作是人生的痛苦,可正因为实现欲望的能力赶不上欲望产生的速度,欲望才成为了人们活下去的动力。他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1]欲望指引着人们走向前去,在这欲望的实现中人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拿着弹断1000根琴弦换来的药方时,发现这张保存了50年的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纸。史铁生告诉读者——欲望可能是虚无的,追求到最后也不一定会实现。可欲望的意义不在于欲望的实现,故事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在弹断了1000根琴弦后,已经无所谓能不能再见到光明,因为弹琴已经赋予了他们生命全部的意义。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里阐述的人生哲学,尽管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搬运着永远会滚落山脚的巨石,但这荒诞的日子亦有着伟大的悲壮感。欲望是没有休止的,短暂的欲望满足带来了短暂的快乐,短暂的快乐又重新变为接踵而至的新的欲望的痛苦。史鐵生对欲望的阐述,是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探索,也是对生活荒诞的一种悦纳,他为身处困境的人找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途径。

二、唯有真爱不可辜负

史铁生对生的欲望,具体表现在其对爱的渴望上。他用残缺的身体和灵魂去感受这些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时,爱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生命被爱所牵绊,不再仅仅关乎自身时,死亡便不那么轻易了。

(一)恋母情结下的生存动力。“俄狄浦斯情结”指出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在史铁生笔下,隐蔽的恋母情结被无私的母爱崇拜所取代。拉康指出,一个人缺少什么,往往就会想象什么。史铁生在文章中写道:“只是在她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2]母亲辛劳的一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意志和细水长流的爱意让史铁生决心用笔在文坛上碰撞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鼓舞着史铁生勇敢的面对生活。

(二)至真之爱,至纯之性。爱与性是史铁生作品中重要的叙事主题。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来自性本能,现实生活中自我和超我压制了本我的性冲动,只有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才能将性的欲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于残疾的史铁生来说,爱情成了他永恒的期盼。他对爱情美好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妻子,在《给李健鸣的三封信》中史铁生谈到他与妻子在病重时的默然相守,在母亲离去的后半辈子,妻子给予了史铁生莫大的支持和希望。

史铁生认为,爱情是精神世界的硕果,是苦难中的支持。但他从不否认性,他认为性是爱的语言。爱情是大于性的,性只是爱的一部分,爱情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残疾所带来的困苦让史铁生对爱情有了更深的向往和更纯粹的理解。史铁生的爱情观超越了庸俗的性的满足,成了两性间心灵的相依。

三、用“万物的情态”读生命

“意象”在弗洛伊德看来是潜意识“幻梦”的象征。象征的使用是为了伪装作者的隐意。[3]容格进一步将“意象”发展为“原型”,认为人自诞生开始,就被内心深处的记忆所感召,潜在的情感记忆通过外在的客体得以显现。意象“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一种心理事件,代表一种对于内在世界的体验。”[4]拉康则注重从语言本身出发,结构性的观察词语作为能指的作用,“意象”可以看作是客体之于主体的镜像,是主客体的交融与统一。总的来说,作家将幻觉、情感蕴含在某些现实的物象中,使得物象在作家的描摹里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潜在意识。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有许多颇具代表性的环境意象,这些意象无一例外是史铁生生命体验的外化表征。

(一) 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上帝的秘密是不尽的墙。” [5]墙这一意象,预示着残疾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困境。在《山顶上的传说》中这样描写一个残疾小伙子:“他老梦见一道有机玻璃的高墙,他和她站在墙两边,互相看得见,却摸不着。”[6]这里的墙是残疾人爱情障碍的象征。《墙下短记》里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墙,它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困住了人们的幻想。史铁生通过“墙”的意象传递着自身悲而不哀的人生观:人生处处有墙,既然注定要困厄在围墙之中,那么人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墙,接受天命的限制与残缺。

(二)秋天。史铁生的作品常常写在秋天。母亲死在了秋天,双腿截瘫,也把史铁生带到了人生之秋。秋天对于史铁生而言是痛苦的季节,却也是沉思的季节。史铁生喜爱秋天,因为从21岁开始,他的人生便只剩秋天了,荒芜中又有生机,颓废中仍有信仰。他失去了强健的体魄,也没有了旺盛的精力,可在这个时候,他才能把心锤炼得愈加透明,生死无忌。

(三)古园。有一处古园,是史铁生在喧嚣的人世里常常奔赴的地方,在那里他得以逃避现实的痛苦,得以思考生命的意义,这处古园是史铁生身体和心灵的栖息之地。他的许多作品都发生在这个古园中。在《我之舞》中史铁生写道:“离我家不远有座僻静的古园,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7]《老人》开头写道:“这是一座荒废了的古园。”[8]《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告诉读者这座古园真正的所在:“我在好几篇小说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9]在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里,史铁生度过了残疾后最艰难的日子。在无数的叹息中沉淀自我、向死而生。沿着地坛斑驳的墙垣,史铁生触摸到了人生的秘密。地坛犹如静静等待的老者,听懂了史铁生内心的言语。在那古老而寂静的地坛里,史铁生也悟得了生命的常态。

四、以“渺小的姿态”看世界

阿德勒指出困境中的人普遍具有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无助、自身的弱小,以及在追求尊严和维持生存间地位落差所带来的失落感。[10]史铁生提笔写作的原因或许就源于这样的自卑情结。他的作品的动人之处也在于他在寂静的地坛里超越自卑、战胜自卑,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归途。史铁生的作品有着悲凉的宿命感,他的作品里描写了很多的残疾人,他将残疾人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通过文学性的话语展露在世人面前,残疾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以一种意象化的方式得到强化,他们在接纳自我的同时也渴望被社会接纳,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源于自卑压抑下的呐喊,是寻求自身价值的积极努力。

(一)生命的精彩在于差别。《命若琴弦》中的小瞎子与小山村里的姑娘恋爱了,但因为他是一个瞎子,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永远不可能有果实,小瞎子对于命运的不公平发出了质问:“为什么我们是瞎子?”师傅回答:“因为咱们就是瞎子”。[11]当众多人为命运的不公终日抱怨,郁郁寡欢时,史铁生却说:机智要靠愚钝拥有光荣;漂亮要靠丑陋维系幸运;善良和高贵因為有了恶劣和卑下才被崇尚;健全因为有了残疾才变得珍贵。[12]在史铁生眼里,世界是注定要有差别的。悦纳差别,实则是接受由上天分配的命运;悦纳苦难,实则是用淡泊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许多人眼中,差别制造了痛苦,而在史铁生眼里,差别创造了多彩。在双腿残疾的崩溃绝望中,史铁生没有陷入向命运讨要公道的泥潭,而是从怨愤中走出,以平静的姿态对苦难释怀。

(二)生命的答案在于过程。史铁生认为人的一生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在路上是人生一种永恒的状态,皈依不是一个处所,而是在路上。“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3]在生命最后时刻,死神会拿走你的一切,可只有过程的精彩是死神无论如何也没法剥夺的。在史铁生看来,失败和成功都是生命的伴奏,幸福和痛苦都是生命的享受。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疾、无论是愚钝还是聪慧、无论是丑陋还是美丽,只是欣赏的过程不同罢了。史铁生在地坛里曾经遇见一个致力于长跑的小伙子,他努力了一生也没能让自己的照片登上新闻橱窗,可当他年老时再回顾这样的经历,却显得坦然,因为这过程的精彩已远远比结果更为重要。残疾与健全又有何妨,人们都在痛苦和希望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过程,也许痛苦越多,过程越跌宕起伏,生命才会愈发精彩。

写作,对于史铁生而言是对生命的叩问,是对自我灵魂的审视,是平视众生。张炜评价史铁生说:“网络时代繁衍出多少文字,纵横交织的声音震耳欲聋,却难以遮掩从北京一隅的轮椅上发出的低吟。”史铁生的文字有着既平和又倔强的力量,不去激烈的对抗世界,用平静和悲悯看待自己、看待人生——这是史铁生给自己开出的药方,亦是给人类留下的永恒。

参考文献:

[1][9][12][13]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史铁生.秋天的怀念[J].黑龙江粮食,2008,(5).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1:531.

[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5]史铁生.墙下短记[J].小说界,1995,(6).

[6]史铁生.山顶上的传说[J].十月,1984,(4):104-138.

[7]史铁生.我之舞[J].当代,1986,(6):27.

[8]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0]阿德勒.自卑与超越[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5,(5).

[11]史铁生.命若琴弦[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倪彬彬,女,汉族,浙江温州人,本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欲望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冬》:孤独的狂欢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