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如何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2021-09-10朱雅妮
朱雅妮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场景,满足他们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在快乐的生活中获得有利身心发展的经验[1]。班级创设中环境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儿童是教学情境的主角,通过建构起与外部世界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推动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索出合适的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的方案。
关键词:班级环境创设;问题;策略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正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认知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也更加注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环境创设作为一种隐性的课程,对幼儿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2]。班级环境是幼儿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该考虑幼儿的需要。在工作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一些班级环境创设中一些现象,如:有的班级更换时间间隔长,主题墙的内容不符合幼儿需要,教师参与过多;总之,班级环境创设大部分属于静态,体现不出动态性。由于对环境创设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本课题来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探究。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
(一)环境的内涵。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代表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儿童从环境中吸收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4]。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会说话。”环境能够引导并促进幼儿的智力能力发展。
(二)幼儿园班级环境。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运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5]。
在幼儿园里,班级环境就是环境创设的主要阵地,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施加积极有效影响的载体,教师通过环境的变化促进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方式产生变化,在环境创设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
在此次研究中,笔者将着重于物理性环境来开展论述。
二、幼儿园在进行物质环境创设时出现的问题
(一)对幼儿园环境及环境创设的含义理解不够全面。不少人片面理解幼儿园环境,认为幼儿园环境就是物质环境(如园内设施、班级布局和墙饰等)。这种偏差一是将幼儿园狭隘的理解为环境创设;二是狭隘的理解环境创设就是班级环境中墙饰吊饰等的设计与布置。这种理解与实践的偏差,体现在某些幼儿园的硬性检查标准中,也体现在部分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过程中盲目的观察新活动区,盲目模仿自己看到的环境布置,却忽视了自己幼儿园和班级实际需要不考虑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甚至曲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含义,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经验直接迁移到自己的实践中。
(二)不能灵活的运用各种材料。环境创设过程中运用材料大同小异,以各类卡纸、皱纹纸、纸板为主,部分墙饰、吊饰一经布置,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更换。环境创设的内容、功能、操作方法上较固定。在布置环境时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显得呆板且没有创新,阻止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三)过度强调环境的美化功能,不能体现幼儿思维、想像力的发展。部分幼儿园强调环境的美化功能,用鲜艳的配色吸引眼球,强调幼儿规范的区角活动,强调区角材料的配置和数量的繁复。因此,幼儿园班级中的区角数量有严格的标准,区角内材料丰富,难免会雷同,国内也没有像国外一样注重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忽略幼儿的主观感受。
(四)环境创设以教师操作布置为主,不能体现幼儿的主导地位。一些幼儿园采用评比的方式督促班级进行环境创设,为了达到要求,教师往往自己包办了环境创设,只是让幼儿充当教师布置环境的观赏者,忽视了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存在教师占主导的问题,自行决定布置环境的形式、颜色、材料等,也有部分教师为了省时间,自己包办所有的环境布置后,让幼儿进行观赏,但不允许幼儿进行触摸,没有把幼儿的意志考虑进去,从根本上就失去了环境创设的意义。
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改善策略
坚持将目的性、发展性、参与性、开放性的原则贯穿到环境创设活动中,将班级创设与幼儿的心理需求联系起来。在幼儿教育发展中,幼儿园班级的环境创设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隐性课程,蕴含着幼儿教育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教育潜藏功能。环境创设不只是背景板,也不是单纯的具有美化作用,而是一种可以动态的活动的课程。
(一)充分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的创设应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给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利用各种主题活动,结合教材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孩子进行创造,比如在“母亲节”主题活动中,班级里组织了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漂亮的花作为礼物,并展示于作品墙上,不仅装饰了墙面h还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尊重幼儿意愿和想法下来创设班级的环境,这样的方式对幼儿来说也更具有意义。
(二)班级环境创设要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紧密结合。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必要的,但是在设计班级环境要按照孩子的需求来设计,主要还是融入幼儿园教育理念,在創设中让孩子们可以在玩耍中学习,展现自己的特点和智慧。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民族特色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班级环境创设时要紧跟自己本园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成长。
(三)班级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进行区角创设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层次性原则,幼儿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充分尊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成品、半成品、原材料,让能力水平不同的幼儿能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有创造性的发展。二、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兴趣容易发生转移,教师要敏锐的察觉到幼儿的兴趣点,组织相应的活动,及时添加幼儿喜欢的材料,有效的推动幼儿的发展。三、多样性原则,由于幼儿生长环境、个性发展的不同,在区教活动时选择材料也会表现出不同,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选择。
(四)环境创设应展现出班级特色。
班级环境创设应真正体现环境育人的作用,根据班级特色,用心打造属于自己班级的特色环境,以幼儿园教育理念为主干,形成自己班级的特色教育理念,构成分支,在班级特色的分支中,将各班的环境创设进行创新,体现班级特色,让人感受到教师的用心和匠心,在进行创设时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每一个角落,创造了鲜明的班级特色,展示出丰富的班级文化。让幼儿在与环境的“对话”中,展现班级文化特色,推动园内文化建设。
结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古人虽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誉,但也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可见,环境的影响重要性之大;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极其重视班级环境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教师不能控制幼儿的生长方向,但却能通过环境创设的作用来引导幼儿缓慢、动态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刺激与互动,使幼儿朝积极、有利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1.
[2]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M].1996(6).
[3]陈德第,李轴,库桂生主编.国防经济大辞典[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第443页.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君辉.当前幼儿园环境设置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