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教育质量改进的路径研究
2021-09-10刘文君
刘文君
摘 要: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根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能简单地以技术问题来看待,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实践[1]。而我国高校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分析质量文化在高校中缺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我国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这是当下高校质量改革的重点之一。质量文化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问题[2],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精神层面的培育、物质层面的提升以及制度层面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质量文化的有效发展[1]。因此,本文从我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揭示高校质量文化缺失的原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助推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献力[3]。
关键词:高校;高等教育质量;质量文化;改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3
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领域变革从未间断,高校因规模扩张、公共财政紧缩等问题,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和教育问责激烈等问题遭到民众的关注和质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框架内,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主流,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展开。“质量文化”最初是美国对企业研究的专业概念,然后传到日本,对日本工业产品的提高产生了巨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起,“质量文化”引入我国,大大提升了我国大型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正在将优质教育引入教育研究,利用公司的优质文化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构建起自身范围内的优质文化。美国管理学教授朱兰在他的质量手册中说:“质量文化是人们产生的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4]。”刘德仿教授对质量文化的定义说的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5]。在本文中,质量文化是指在高校中涉及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和规章制度等内容的总和。
一、我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现状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愈加重视,并将检查和调研列入常规工作,采取各项措施以保证高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如本科教学评估、第五轮学科评估。我国现在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由于其规模扩张而引起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由此,质量文化的概念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中。在新时代的浪潮下,高校质量文化的概念也被广大师生和教职工所接纳,质量文化使得管理效率提高,学校的教育环境有所改善,优质教师的引进增多。虽然我国高校对质量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但是在认识和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高等教育机构建立高质量文化的进展,因此必须逐渐加以解决。
第一,表现在对培养高校质量文化的行为者缺乏了解。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和学生缺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职能组织中设立质量控制或质量保证部门,这样可能会给组织内的其他部门传达一种信息,即这批专门人员才是管理质量的主体[5],因而进行质量文化建设不属于其他部门的职责。长期秉承着“自上而下”的观念,将会导致师生主观认为质量文化建设是高校领导层的事务,与教师和学生联系并不大。事实上,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不仅是领导层和行政人员的事情,更需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全体成员都主动参与,关注教育质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在全校形成一种积极的质量行为和文化氛围。
第二,一些高校缺乏历史传承和高校办学特色,使其内部独特的质量文化难以形成。我國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普通院校的招生人数持续上涨,这使得原来的校园面积不能满足激增的大学生人数,因此扩大校园面积、组建新校舍是必不可少的。校园扩建主要通过修建新校区以及合并扩大老校区来实现,但是,新建的教学楼和合并的校园在短期内很难形成师生认同且具有高校特色的质量文化。
目前不少高校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设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或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这些组织结构最初是为了评估本科教学水平,以满足高校优质教育质量的需要,但它们往往是宏观的,责任不明确,成绩不令人满意。这些质量组织在制定质量规划、质量政策、质量标准、质量评估和改进等相关工作时[3],带有“外生型”的特点,即高校的质量组织机构为了符合规章制度标准而进行质量改进。这就导致这些质量组织所做的工作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发展的长期利益,只是取得了在质量检查和评估中的短期效益。
二、我国高校质量文化缺失的原因
根据上述高质量文化的形成情况,目前,我国高校在提升质量的过程中还存在质量文化建设不足的问题,缺乏高质量文化无助于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6]。所以,分析缺乏高质量文化的原因有助于确定应对措施和提出解决办法。
(一)学校对质量文化发展的轻视
“官本位”思想一直存在于我国高校之中,这是一种以官为尊、以官为贵的思想观念。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有些高校的行政人员、教师乃至学生中功利性的价值观比较普遍,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忽视自身发展的长期利益,更不必说发展个人意识中的质量文化。“官本位”影响在管理部门中更为明显,高校管理者对学术领域的关注度远不及招生规模和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虽然高校注重教育质量的发展,但是高校领导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高质量文化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到其高质量的管理可以改变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文化[3]。
受到绩效管理和行政化评估倾向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如质量保障目标的外生性、质量保障组织的行政性、质量保障标准的预设性、质量保障效果的滞后性等。因此,我国高校在质量保障方面的实践性问题需要依靠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加以解决[3],而不仅仅是依赖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二)“拿来主义”不利于形成质量文化
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在一个不断扩张和变化的阶段,如何改进落后的管理体制,首先需要学习先进的质量文化,这能够为我国高校质量文化的提升提供借鉴意义,并完善适用于高校的质量文化理论。部分高校将企业质量文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直接引进,没有区分开企业质量文化和学校质量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企业是出于盈利目的,将高质量理解为满足客户“需要”和产品“标准”。当然,大学也可以盈利,但不能作为盈利机构运作,因为大学的高质量文化是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针对的是有个性的个人。
(三)尚未完善的相关制度不能引领质量文化的发展
为保障高校的质量,各高等院校都相继出台了质量规章制度,并且安排了质量管理人员,但在实际操作上效果却并不突出。有些规章制度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设定,还有的是以非正式口头承诺的形式和约定成俗的习惯而设定,并没有成文的文件规定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没有严格管理制度的约束下,高校有关人员在质量文化领域的工作中缺乏标准和问责,因此高质量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应付层面。
(四)在高校中缺乏有关质量文化的培育
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举行的第二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指出,质量是现代大学的最重要课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卓越的质量既要有体系来加以保障,更需要质量文化来维护。由此可见,高校长期发展势必将质量文化作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我国高校在质量文化方面的意识还比较浅薄[2],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并未完全确立。现实中,管理人员的重点是效率,而不是管理质量,教师倾向于职业发展,学生则侧重于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可见,质量文化并未以正式的教育内容在高校管理人员、教职工群体和学生中传播。
不久前,在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建立优质文化的研究,目前仍在继续发展,研究结果尚未成熟,无法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有效和可持续的优质文化教育内容,以至于高校内部有关质量的教育还不充分。质量文化在高校中很少被提及,开展的高校并不多见。质量文化有关经费、人力和政策的不足,导致高校有关质量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得不到更新,所以那些适合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学生群体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
三、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质量文化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还有精神文化层面,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有学者认为,质量文化有其层级性,包括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因此在探索质量文化建设的路径时,应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的层面上提出有效、可实施的路径。
(一)培育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
首先,在高校中营造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质量文化氛围。高质量文化活动需要全部成员团结合作,如果高等教育机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理解、避免竞争,那么追求高质量的文化将会是空谈。只有在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气氛中,才能形成优秀的高校文化。其次,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文化还需要根据学术自由的传统,并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管理及其建设,提高教学的质量。再次,需要在高校人员中强化质量文化的先进意识。“质量文化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文化决定质量,质量是文化的结晶,只有通过先进的质量文化才有可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5]。”高校内部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每个人都对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担负不同的责任。在高校领导层中树立质量文化的意识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其意识和价值观念对高校师生的质量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另外,要提高执行人员对质量文化内涵的理解,保证在贯彻和执行质量文化有关方针、政策时的准确性,同时能够规避实施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增强处理质量文化危机的能力。最后,还要在师生群体中加强对质量文化的宣传,加强师生对质量文化含义、理念和作用的理解。
(二)提升物质层面的质量文化
物质层面是质量文化的基础部分,其质量文化内容丰富,包括学校的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标语、校徽等。物质层面的质量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目标,并且共同服务于育人这一重要目标。
第一,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各高校的地理位置不同,呈现出来的校园环境各有特色。从高校校园环境的宏观层面看,高校的教学区、活动场所、生活空间都按照地理特色进行布局,各部分联合起来就是和谐的整体,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例如,在图书馆呈现有启示意义的名人画像和名句,塑造的雕像以代表学校特色精神为主,建造的校史馆能体现学校的发展进程。校园绿化也是重要部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给师生带来活力。校园环境是质量文化的物质层体现,被寄予了高校特色。优质的校园环境不仅能满足师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要求,而且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人文关怀。
第二,优化办学条件。高校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是建设高质量文化的关键,他们不只要建设一个组织完善、教学质量优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还需要努力加强其管理团队和技术支持,以便在整个学校就教学、管理和服务方面达成共识。教职工和管理团队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软实力,通过优化师资和管理队伍并引进优秀人才能够提高高校的办学实力。同时,随着当下5G技术、VR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物质保证,促使高校课堂和实验室也随之发生革新。
(三)发展制度层面的质量文化
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制度和机制作为强有力的支撑[1]。将制度转化为高校质量文化并非一蹴而就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培养对制度的认同感,将制度转变为文化,不是僵化的规则和原则。因此,各高校在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时,应建立健全具有参与性、公开性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第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此前谈及的“拿来主义”,我国高校质量文化研究相对较晚。起初,高校将企业质量理念直接用于其管理活动中,产生众多无法用企业管理制度解决的问题。对其他国家管理体制的借鉴绝非直接“嫁接”,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非常重要。高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校全体人员的行为规范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既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也体现了义务性和权利性。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高校优良质量观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对各事务进行高效管理,对于师生而言也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价值观的存在。所以,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各项管理制度应体现人本主义精神,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减少硬性管理;二是管理制度的制订应根据本校发展的特点,体现本校的质量价值观念;三是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环境、学校状态的改变以及质量反馈适时作出相应调整;四是管理制度应具有长期性,与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
第二,呼吁学生参与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学生是推进质量文化发展的主体之一,应当给予学生话语权。对高校质量进行改进的过程中,需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倡导其参与到质量文化建设中,在此过程中彰显质量文化建设的特色。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以及提高质量的手段,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術使学生参与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如此就可以获取学生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见,根据这部分建议进行完善,并提供了反馈。比如,通过微博学生可以直接表达他们对教育氛围、学习设施、管理制度、学习风气等的建议;可以建立专门的电子邮箱,用来征求学生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且邮箱的负责人可以由学生来担任,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四、结语
目前,各高校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也相应制定了许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但是仅仅依靠外部的约束力往往是不足够的,各个高校都需要重视高质量文化并把其加入质量保证制度,接受以质量为中心的高校办学理念。在高校建设高质量文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进行持续改进。而且质量文化建设需紧紧围绕高校的办学目标,以保证质量文化的建设内容符合高校发展并且能够为师生所接受[2]。
参考文献:
[1]叶敏.质量文化视角下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龙雯雯.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3]罗儒国,王姗姗.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30-36.
[4]吴颖珊.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5]俞国锋.质量文化: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3-124+137.
[6]安心,张鹏.构建内生型和外发内生型高等教育质量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42-43.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