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
2021-09-10方义松
方义松
摘 要:新课改实行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成绩和进步,使学科得到了稳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难题和问题。这些问题桎梏着学科的长足发展,需要我们将课程改革的脚步放缓,重新回过头来审视之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深入思考新课改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并对问题加以研究和讨论,重新调整节奏,使课程朝着正确稳定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体育教育的理论性有待加强、体育课程的目的性尚不明确等方面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做出反思,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反思;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2
一、体育教育的理论性有待加强
任何形式的改革都要有理论做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这样,如果没有理论做支撑,课程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发展。在新课改实施的最初阶段,体育教师往往充满干劲和热情,但是由于理论性不足,往往埋头苦干看不到效果,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比如,在体育课内容设置上华而不实,表演痕迹太重,但学生却得不到充足锻炼,失去了体育课存在的意义。还有,某些体育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怨声载道,学校也颇有微词,体育教师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不知道该怎么给学生上课了。所以,一味蛮干是行不通的,教师工作者要沉着冷静地对待体育课的课程改革。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加强它的理论性思考,要弄清楚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它在设计时所依据的逻辑、应该怎样设计体育课程内容、需不需要将体育和文化课程区别开来等。还有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怎样确立的?它的课程设计具体到课堂中是什么形式的?只有我们将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分析透彻,才能够着手设计体育课程。只有重视其理论性,对课程的认识总结出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使课程得到长足发展。
二、体育课程的目的性尚不明确
关于体育课程的目的性,现下有两大主流意见。
有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主要指导思想。这种观点认为,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学校开设体育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从繁重的文化课业中解脱出来得到放松,在简单的活动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然而,体育并不是提升学生健康度的唯一手段。换句话说,学生的健康不能仅仅依靠于在学校里上体育课来实现。体育课程有它自己的使命,并不应该只是为学生提供健康锻炼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身体锻炼情况,应该结合实际,不仅要求体育课的表现,也要要求其在家庭生活中在课下端正态度,自发自愿地进行活动。另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为目的。新课改下体育课程内容的要求更加丰富,也更加广博。在新课改的课程标准中,它的要求非常具体,如卫生保健知识、营养与健康知识等,学习手段已经不能用单纯的身体锻炼来满足。它需要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和详细讲解,达到教学目标。在一段时间的体育教学后,学生应该掌握专业知识,获得某种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地锻炼身体。
三、体育改革需要联系实际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联系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赶潮流,如果脱离了现实,体育新课改的实施就会变成空谈。在课程改革时,我们曾经因为不实际而陷入过误区。在2003年前后,许多学校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将当时比较流行的俱乐部制度引入体育课堂,表面上看,我们的这种做法非常国际化,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制度对于我国国情来说并不适用。国外流行的那种俱乐部制度,需要学校投入相当大的设备支持,既要求学校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又要求学校提供大量的资金和人员配比,这根本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不符合学校的具体环境,即便强行模仿,也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国外的体育俱乐部之所以能成立,是与他们社区提供的帮助分不开的。我们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社会支持上,都是不能与之相匹配的,所以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体育俱乐部制度引入只能以失败告终。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一定要脚踏实地考虑国情和实际情况,仔细考虑它的可实施性。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教育资源仍然远远不够。另一个方面,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环境和所能提供的教学条件也不尽相同,各个地方的师资力量也差距甚远,从师资力量上看,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联系各地区的实际教育情况,从学校的实际教育环境出发,不断修正课程的实施情况,完成体育课改革的本土化。
四、体育课程改革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体育课上,体育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篮球课三步上篮为例,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先进行知识讲授,然后示范动作,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进行活動模仿,再在课堂活动中反复重复练习,最终完成三步上篮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学生在学习时也没有轻松愉悦的体验感。
因此,在课程改革时,教师要将学生看成体育学习的主体,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设计体育课程,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调整课堂内容,减少竞技类学习项目,加入娱乐类健康类的新项目,加入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课程改革要保持内容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观念,化被动为主动,自发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
五、建立成熟的反馈机制
多年经验表明,课程改革是否能够成功,要看课堂的具体实施情况。只有体育课呈现出来的最终效果是切实有效的,那么才能说新课改是成功的。目前来说,新课改的体育课程教材内容还停留在理念上,没有丰富的实例进行参考。课程究竟该怎么设置,课程究竟该怎么实施,这些难题都交给了教学前线上的每一个体育教师。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没有了大纲的指导,课程改革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对课程的最终呈现效果缺乏关注,对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太少。所以,我们应该引入课程评价,多在实际课堂效果上下功夫,建立成熟的反馈机制。
在这方面,日本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建立自己的反馈机制,从努力提高信息反馈的可信度、信息采集的科学性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反馈制度。课程改革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过程,我们只有建立起成熟的反馈机制,对体育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根据数据进行评估和思考,才有可能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六、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仍有待提高
在教育界,在每个学校开设的各种不同学科中,体育无疑是处于最底层的。家长和学校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它的地位一直在不断下降。与其他文化课不同,它对于学生的升学影响较小,所以其存在常常会受到质疑。对于体育教育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反思。
中国对青少年的健康一向重视,在学校中开设体育课程是能够得到保障的。然而,具体到每个学校,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学校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远远不如其他文化学科来的重要。本就有限的体育课时间还经常被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占用,体育教师的话语权也非常有限。
从文化发展来看,从自古至今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教育界崇尚“唯有读书高”,体育只能是“下品”,即使它有意义,也都是为读书服务的,是一种附庸关系。即使体育这门课能够在学校里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立足,它在家长和学校眼中,分量也并不重。体育上取得的成績也完全不能与文化课的成绩相提并论。
体育课程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保证它的地位不可动摇,不能够随意征用占用。我们也不能将体育课单纯地看作锻炼身体,要用衡量一门专业学科的眼光看待,绝不让步于其他学科。只有在此重视起来,才能确保体育课不被边缘化,不被轻视,不被嫌弃。
七、结语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进行了一段时间,它与学校体育科目的发展走向息息相关。在学校中的体育课程教育,对于学生个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对他们的体育观起着重要的塑型作用。作为学校来说,体育课程改革不仅是一场教学改革,还承担着提高祖国未来建设者身体素质的责任,学生的体育水平关系着国家的整体体育水平,是社会稳步上升的重要保障。新课改进行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正在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对体育课程的反思和思考迫在眉睫,我们要分析体育课堂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探讨所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前期课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将好的发扬光大,将坏的全部剔除,从不同角度上思考体育学科的未来,修正前进道路的错误,确保体育学科的新课改道路能够正确平稳,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任何学科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体育这门学科如果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各个领域共同配合,只有社会各层各界一起努力,真正重视体育,相互配合,我国的体育教育才能够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新课程改革才能够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