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中的生态保护思想

2021-09-10何宁

今古文创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老子

【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著名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精神、人生哲理和生态保护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我国正在加紧生态文明建设,对《老子》中众生平等、道法自然、知止不殆的生态思想的重新探寻有利于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老子》;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64-02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后,我国一直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体制文明建设。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在于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而且要培养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从深处改变“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建立起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氛围。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中曾说道: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而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就是《老子》,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发掘《老子》中的生态保护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之处,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启示作用。

一、道生万物的生态平等观

《老子》全书基于道生万物的宇宙创生论之上,在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物的主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创生的起点,由道作为出发点,层层展开,化生万物;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不仅是万物化生的起点,同时它也是一切存在的总根据和根本保证,它维持着自然、天地万物的平衡,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道”化育万物,万物又因自身所含“道性”生生不息,繁衍下去。《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记载道士对唐高宗说:“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因此,从价值观角度来说,道乃是宇宙万物的创生之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1](五十一章)道化生万物,德养育万物,用不同形态区别万物,在各种环境中成就万物。这样的观念与西方传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有着巨大的差别。“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 (二十五章)老子并不否定人类在对于世间万物的主观地位,但从根本上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庄子在这一点上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即从道的角度出发,万物皆是平等的,不存在贵贱的关系。这就启示我们在对待人类以外的其他事物时,不能妄自尊大,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事物存在的意义,更不能以自己的一己之私来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1](三十四章)道广泛地存在于世间,万物依靠它生长而不推辞,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步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也正在加大改善生态、治理污染的力度,但是只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从内心深处改变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态度。“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2]人类只是生命链条中的一环,与其他生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必须要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体系。《老子》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众生平等的思想,重新发掘其中蕴含的生态哲理可以为构建新的价值体系提供理论来源和思想启示。

二、道法自然的生态和谐观

人类传统的生存价值观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另一种是“物欲至上”的人文理念。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而这种人文理念则体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没有限度没有节制的索取。早在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他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的生态和谐观。这种生态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二是“无为”。这两个方面并非互相对立,而是相得益彰。“自然”是“道”所处的状态,同时也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无为”则是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类对于事物的基本态度。另一方面,“自然”是一种观念与价值,而要达到“自然”这一目标,在行为上必然要求“无为”。[3]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和谐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是一种状态。冯友兰说:“并不是说,于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自然’只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识的程序。”[4]这就告诫人们,人类的活动应该受到自然的制约,符合自然的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水平的提高,人类的野心也在逐渐扩大。现代人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满足,秉承“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发展理念,不断挑战自然界的承受限度,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生存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生态链条的断裂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继续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终有一天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将是毁灭性的。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个星球上,必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1]。(三十五章)坚守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大“道”,那么自然就会呈现出平和安宁的状态,只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氛围,人类才可以在地球上诗意地栖居下去。

“法自然”更多的是一种状态和价值,而达到这种状态或实现这种价值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三十七章)道永远顺应自然不妄为,这样就可以无所不为。“无为”指的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知常而为,因性而为,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人为地改造自然,推动自然的进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五十一章)道和德之所以珍贵而受到推崇是因为它们始终顺应自然,不对自然发号施令。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1](五十七章)人类如果能做到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那么天下万物都能蓬勃生长,人類也能受到自然的馈赠而安居乐业。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6]他劝导人们不要用人道去消灭天道,不能人为地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不要因为物质的满足失去自己的名誉。人应当谨慎的保留自然的本性而不丧失,这样才能回归自然。老子和庄子都告诫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本性和规律,顺应天性,不要干预自然本身的周转运作,这样才能使万物自生自化。违背自然规律,强行改造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例如我国面临的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困境,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已经被沙漠吞噬,近四亿同胞的耕地和家园正处在威胁当中。如果我们仍未意识到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已经严重违背自然规律和超过自然承受能力的话,人类的命运和前途将会毁在自己手中。《老子》中主张人应该顺应天道,尊重自然的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思想上的启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三、知止不殆的生态依存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要坚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要求人类应该控制欲望,知止才能不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十二章)沉迷于声色,纵情于口腹之欲,被狩猎和稀有之物所牵绊,这样的行为只会助长人的贪婪之心,最终使人内心疯狂而德行败坏。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的欲望才是自然界最大的祸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四十六章)他说提倡的知足知止,并不同于儒家思想中的“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消灭人的欲望,而是有一个“度”的存在,人的欲望只要在“度”的界限之内,都是可以得到满足的。老子主张的是节制人的物欲,凡事要讲究做到适可而止,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自然、掠夺资源、肆意污染,那么人类将会走到“多藏必厚亡”的末路之上。

人类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是具有主观性的。那么我们在发挥主观性的同时,是否可以不用顾忌客观自然的感受和承受力进行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四十四章)这对于人类开发自然资源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要秉承适可而止的态度和适度消费的观念,只有真正做到知足知止,人类才可以长久地生存下去。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懂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都不复存在,我们还能继续发展下去吗?

针对目前出现的生态污染、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原有的自然观和价值观。《老子》一书以“道生万物”为起点,将万物平等作为精神核心,以“道法自然”为宗旨,在“知足知止”的原则和规范下,构建了一整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论,这种“最深刻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不仅可以作为重新构建人类自然观和价值观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张宇初等修编.道藏:第二十一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708.

[3]杨慧宇.老子自然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04).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6]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作者简介:

何宁,男,汉族,陕西安康人,青海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哲学与宗教文化。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老子
漫画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