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探究

2021-09-10李越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工科

李越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创业学分设置不合理, 管理、评价机制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团队结构不合理等。提出了大學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等。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

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面临一定的问题,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调地整和完善工作方法。教育至上,人才培养至上。培养创新创业综合性人才,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理论知识、社会经验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处于探索期, 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不系统,创新创业成本较高等原因,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部分学生虽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愿望和兴趣,但对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及培训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后便放弃。部分学生参赛持久性不足,项目一旦未获奖即停止深度打磨和参赛。

(二)创新创业学分设置不合理

一是学分获得方式不合理。部分高校以学生选修创新创业系列课程、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为考核方式获得学分,但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系列竞赛实践活动为共同考核方式的较少;二是学分分值设置不合理。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学分分值设置得较低,创新创业教育总学分由团委、教务等不同部门分别设置组合而成,不同部门要求不统一并且各自分值设置低,难以引起学生重视。

(三)学生培养体系不完善

缺少系统、全面、前沿、目标明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单一并以选修课为主,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脱节,学科交融性、实用性不够,理论课比重高实践课比重低。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较少,理论与实践综合考核方式不完善。

(四)管理及评价机制不系统

部分高校暂无专职部门全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归为学生工作未融入教学体系,导致创新创业与教育教学相脱离。学生培养质量监管制度、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五)保障机制、实践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校配套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少、额度低;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等基地规模小、运行情况一般。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较少、创建不精准,部分校企虽然建立合作关系却未有实质性动作, 实践基地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基地仅供学生参观而不能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实践基地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项目层次性较低,无法将创业计划和项目落到实处。

(六)团队结构不合理

一是缺乏稳定、辐射力强、阶梯发展,团队成员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专兼职“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二是缺乏本硕博联合,不同年级传帮带,不同专业、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学生团队。上述原因导致创新创业项目成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项目技术含量低,核心技术缺乏, 项目不能持久开展。

(七)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校内导师具有深厚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但是实战经验少;部分校外导师实战经验足,但是理论基础差,缺乏创新创业理论和实战能力兼优的教师队伍。部分导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切实际,部分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是为职称晋升提供便利,部分导师仅是在各类比赛中“挂名”,未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实质性指导。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构建

(一)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以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各类竞赛活动、校企实践联合培养为主,以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综合学习各类知识,形成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创新创业奠定理论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结合专业、学科特色,项目运营程度,学生需求等精准、持续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等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加、持续参加各类赛事活动,扩大比赛覆盖面和参与人数,让创新创业逐渐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大力建设校园双创文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及传统宣传方式加大双创宣传。建设创新创业文化长廊,宣传同辈学生、优秀校友创新创业事迹及各类获奖产品, 让双创在高校蔚然成风。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设置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位置及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比例,增加核心必修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建立政企校联合办学模式。结合专业特色引企进校,充分运用社会资本。盘活巩固已有实践基地、精准联创新型实践基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校内全员选拔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定期开展培训。培养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增加导师团连续性,增强核心团队辐射力,吸引更多教师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中。完善不同职称教师的岗位职责,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作必备工作职责并与年终绩效、岗位晋升等关联。校外聘请校友、企业家等兼职教师,开拓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双师型”导师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机制,丰富导师创新创业指导形式。建立全校范围内导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允许学生结合实际自由选择创新创业导师。

(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出台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鼓励、扶持政策,结合不同项目获奖级别给予不同奖励。完善学生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允许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取得的比赛成果、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折算为学分并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对前景广阔的创业项目,在创业场所、创业技术、创业资金方面提供支持。

(六)完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设置并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园、众创空间出入机制,合理引进外部机构入驻、管理园区及空间。及时预测项目风险点, 在项目成果转化过程中切实维护学生利益,保障项目有效实施。建立面向全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匹配系统,实现师生精准匹配, 组建高质量创新创业团队。及时进行赛事转型,突出适合专业特色的学科竞赛。

参考文献:

[1]陈洁茹 .“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J]. 教育与职业 ,2018(6):60-63.

[2]薛浩 . 基于众创空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J]. 当代青年研究 ,2020(2):58-62,103.

[3]张小惠 , 白帆 , 霍亚光 .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3):28-30,34.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9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模式化可持续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设计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优化探究
高校教师赴东航机务产学研践习之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政府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缺失及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