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生人文素养内涵解析与培养途径探究

2021-09-10李永恋

格言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校园

李永恋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时代来临,市场大环境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越来愈严格,越来越全面。但中职生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成长于应试教育背景,但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学习自觉性差,进入中职学习又接受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中职教育强调提升技能,偏重实践精神培养,但缺乏对人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维持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社会文化不断变化,人文素养也必然随之动态发展,因此,我们很难对人文素养做一个完整的界定。但通过对以往文献进行综述的结果,笔者认为人文素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人文素养的基础是人文知识

朗朗乾坤、堂堂中华有着优良的人文精神和博厚的人文教育素材,是培育人文素养的沃土。在建构中职生人文素养的体系时,理应借鉴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且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内容。

(二)人文素养的内核是人文精神

教育部曾明确指出,人文素养教育包含着对优秀人文知识当中的精神文明的感悟与自我实现,所以人文素养也就理所应当囊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理想的全面发展的人格进行肯定和塑造,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世界观和审美情趣上。杨叔子先生曾说过,“暴风骤雨”时期的中职生,由于社会经历缺乏、心理品质不稳定,容易受不良因素的诱惑。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流行速度超前,其中的文化良莠不齐,时常掺杂一些不利于中职生成长的因素,可能影响其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应该把人文精神融入教学,把其中人文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增加他们的就业自信和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好的道德、敬业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人文素养的构造是多维空间体

人文素养包含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艺术、德育等基础人文知识的教育,其中更重要的是文学、艺术、历史、道德等方面的修养以及价值观塑造,这种素养与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知识或技能习得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文素养是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也是保障个体在适应生活、自主发展、自我实现时所不可或缺的素养。

二、中职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

(一)美化校园人文自然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特点和师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感受的本真性,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人文素养内容,创造宜人、恬静、自然、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整齐、洁净的校园,色彩柔和或是独具风格的建筑,碧树遮阴、绿草如茵的风景,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荡涤着学生的心灵。校园内令人尊敬的名人塑像、往哲先贤和革命英烈的名言、本校职教特色的文化长廊、大国工匠鞠躬尽瘁的事迹、新冠疫情中最美逆行者的无私奉献,甚至是反映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图片,以及晨曦中朗朗书声、夕阳下爽悦笑声,都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加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提升其人文素质修养,使其学会关注人的价值以及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优化校园心理生态环境,形成网络场域动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到来,教学网络平台的普及和智慧教室运作已经预示出校园网络教育阵地的兴起,各类社交软件逐步成为学生群体获得信息、交流和展示自己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以大数据资源为抓手,收集学生在自然状态中的真实情感数据,借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应让学生关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微信和网络教学平台上定期向学生推送有关的人文知识、专业资源、时政解读、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如:面向刚入学的中职一年级学生,可以注重“校训、校风、学风”的宣传和学习,要求学生在开学初迅速进行团建,营造良好班风;对于职高二年级则根据其专业,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深入了解专业文化背景,建立文化认同;而对即将就业的职高三年级学生,则应侧重于职业道德,职场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在分阶段推送资源时,要注意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国内外经典文学、志愿服务精神、思政教育等相关内容贯穿于校园的精神文化教育之中,形成网络心理场,不断增添校园的心理环境循环动力。

(三)整合多学科教育资源,创造“全景”价值

成功的教育不应该是“单幅摄影”,跨学科联动育人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效果,收获“全景”价值。人文知识及其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具有多层次、多角度,但不同学科在具体培养方向上的侧重却不尽相同。有些侧重于提升学习质量和获得学习自信,有些则侧重于实践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有些则将重点聚焦于社会责任承担和公民意识养成;虽有区别,但它们有一定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使跨学科融合得以实现,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中职生心理年龄特征,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公共基础课的通识学习、专业技能课的理论背景、文化内涵等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观。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梳理一些值得关注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帮助他们完成对相关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正迁移,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避免引起学生厌学的心理。例如,在新冠疫情当中涌现出来家国情怀、奉献精神、责任担当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中赋予新时代意义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把握契机,善于把灾难变成教材。同样,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德育课教师可以从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出发,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古今相关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及时补充与人文精神的升华;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题时,也可利用抗疫人员所展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实现跨学科联动,使学生能全方面感受抗疫精神。

教育计划,效在百年。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质量劳动者的重大任务,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强对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增強人文知识,感悟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人文品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可持续人才需求的要求。古言,为学,一篙不能缓舟而行,教者亦是如此,在探寻中职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模式与途径上,我们仍将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校园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