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

2021-09-10陈林

医学前沿 2021年9期
关键词:影像诊断肝细胞癌介入治疗

陈林

摘要:目的:对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以及介入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本院近年收治的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影像诊断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实施介入治疗,对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患者血管造影、螺旋CT结果、介入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00例患者在诊断后检查出有40例患者肝细胞癌周围存在微小病灶,其中螺旋CT检查出10例,血管造影检查出9例,螺旋CT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出21例。经过介入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普遍存在,在对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加强患者术前诊断。在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之后,能够有效治疗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对肝癌患者的肝脏功能有显著治疗效果。

关键词:肝细胞癌;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微小病灶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aging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effect of small lesions arou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ods: 100 patients underwent the imaging diagnosis of small lesions arou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in recent years, and analyzed the angiography, spiral CT results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Results: 100 patients diagnosed 40 patients, 10 in spiral CT, 9 by angiography and spiral CT and 21 by angiography.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levels of glualanase, total bilirubin, methyl fetoprotein and albumi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Small lesions around liver cancer are common in patients and strengthen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it can effectively treat the small lesions arou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esions, and have a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maging diagnosis;

引言

肝癌患者近年逐漸增多,由于很多患者对肝癌的诊断较为迟缓,故多在肝癌晚期才发现,肝癌晚期以及不能够进行手术治疗,临床上对肝癌晚期患者使用较为常见的方法是介入治疗。据研究表明,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在肝癌患者中广泛存在,且由于数目较多且难以在术中操作,故常在手术前对微小病灶的位置进行定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等。螺旋CT具有无间断体积扫描、速度快的特点;血管造影具有能准确、清晰的发现微小病灶的特点,本文对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以及介入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近年收治的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影像诊断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实施介入治疗,男58例,女42例,年龄在30~80岁,平均年龄(51.3±3.2)岁。

1.2采用纳入标准

(1)没有其他严重心、肝、脏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儿(2)家长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检查前:护理人员用对肝癌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并使其以卧姿躺在床上。在对肝癌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之前,要先对仪器参数进行调整,扫描时,应以三期位于膈肌到耻骨联合下方边缘位置进行扫描。动脉造影检查应于肝癌患者肘正中位置进行,以碘海醇为造影剂于静脉输入,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毫升/秒的速度注射100ml造影剂。二十秒后,准直12毫米,在进行肝螺旋CT扫描动脉期、门脉期时患者应屏住呼吸,于动脉、门动脉、延迟期依次扫描。

介入治疗:根据DSA图像,对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患者使用微导管进行治疗,常于肝段动脉处,注入1000mg5-氟尿嘧啶,12mg丝裂霉素,根据肝癌患者具体情况加入栓塞剂。

1.4观察指标

螺旋CT扫描诊断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特征:肝癌患者动脉期铸造周围斑点呈强化现象。血管造影诊断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特征:肿瘤具有显著颜色,且于门静脉期密度低下。介入治疗:对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进行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P>0.05表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螺旋CT扫描诊断和血管造影诊断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结果进行比较:100例患者在诊断后监察处有40例患者病灶周围存在微小病灶,其中螺旋CT检查出10例,血管造影检查出9例,螺旋CT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出2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进行比较

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方式。肝脏为人体非常关键的代谢器官,肝脏周围的血运比较豐富且内部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在手术中易损伤各种管道导致出血,且出血很難控制,手术难度较大。传统开腹治疗方式的创口大、术中出血量多,且容易出现并发症。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现已成为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方式,该方法具有适应证广、术野清晰、创伤小等优点。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肝癌发病率逐渐升高,是发病率仅仅低于胃癌的一种恶心肿瘤疾病。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在肝癌患者中广泛存在,且由于数目较多且难以在术中操作,故常在手术前对微小病灶的位置进行定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等。螺旋CT具有无间断体积扫描、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准确对血供病灶进行鉴别,提高诊断准确率,肝癌患者动脉期铸造周围斑点呈强化现象;血管造影具有能准确、清晰的发现微小病灶的特点,肿瘤具有显著颜色,且于门静脉期密度低下。本次螺旋CT扫描诊断和血管造影诊断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100例患者在诊断后监察处有40例患者病灶周围存在微小病灶,其中螺旋CT检查出10例,血管造影检查出9例,螺旋CT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出2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螺旋CT扫描联合血管造影具有较高診断率。

通过对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患者在介入治疗后发现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甲胎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肝细胞癌病灶周围的微小病灶,对肝癌患者的肝脏功能有显著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亚婷,李红英.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0):157-158,161.

[2]刘要先.观察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以及介入治疗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21):196-197.

[3]戚跃勇,邹利光,王细文,等.肝细胞癌周围微小病灶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2019,14(12):1571-1572.

[4]肖泽民,欧阳天成,余瑞珍,等.介入治疗配合适形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Z].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

猜你喜欢

影像诊断肝细胞癌介入治疗
脊柱结核的CT及MRI影像诊断价值
气道肿瘤所致气管狭窄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肩锁关节损伤的MRI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
对比分析肝内型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采用CT的鉴别诊断
肝细胞癌Adv—p53、AAV—HGFK1联合转基因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
64排CT诊断肺隔离症1例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