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原生家庭人物的形象呈现
2021-09-10杨柠瑜郭志菊
杨柠瑜 郭志菊
摘要:心理学家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这充分体现在热剧《隐秘的角落》和《都挺好》中,两部剧都涉及原生家庭对孩子人性的影响,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引发了极高的热度,通过对影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原生家庭;人性培养;形象呈现;《隐秘的角落》;《都挺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201-03
父母教养和亲子互动方式是儿童生活保护、社会性生成和价值观产生的核心因素[1]。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忽视型、权威型、溺爱型[2]。家庭教育方式融入家庭的一切教育活动,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重大。萨提亚指出,很多成年后的问题,都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3]。
近年来,反映原生家庭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往往围绕某层面进行深刻解读,《隐秘的角落》《都挺好》在这个方面体现得更淋漓尽致。《隐秘的角落》聚焦原生家庭与子女成长的交互关系,探讨其对子女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等的影响[4]。《都挺好》则从养老角度反思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之深远持久。两部剧中典型人物的性格及家庭教养方式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具综合性与多样性,根据情节可对典型人物的原生家庭及其影响下的性格进行划分。
一、专制型原生家庭
在社会心理学层面,专制型的家长常为孩子设很高的目标,要求其无条件服从,否则就严加批评。这种教养方式严格但不民主,易使孩子出现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往往表现较好[5]。
(一)专制型为主的原生家庭下的理智型性格
理智型性格的人求知欲强,情感隔离,情绪稳定[6]。《隐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阳是典型代表,成绩第一的他因孤僻而难以融入学校,在面对爸爸的忽视、后妈的白眼、妹妹的争宠及同学的欺凌时,有着同龄人不具备的成熟和隐忍,在与张东升的较量中担任领头羊的角色。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7]。究其原因,在于他从小父母离异,与母亲生活。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对他要求很高,只盼他出人头地。这样的父母在教育中往往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一旦孩子抵触就会惩罚,易使其性格畸形[8]。而母亲专制易导致儿子懦弱、缺乏责任,母爱的过度羁绊造就了他理智型的一半人格。
此类家庭的父母一般通过行为制约的方式影响孩子,如给孩子某一行为不好的反馈,孩子再也不会做此事。如老师让朱朝阳妈妈多关注孩子性格,她却认为学生只需学习,未在朱朝阳问起时告诉他谈话内容,之后他再也不敢提此事。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还表现在心理暗示方面。心理暗示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在无意中接收后产生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9]。如妈妈的控诉使他在心理上疏远父亲,并记恨后妈及妹妹。
(二)专制型原生家庭下的完美型性格
完美型性格要求过高,十分挑剔,常压抑愤怒,且容易爆发[6]。《都挺好》中的苏明玉是典型代表,她强调完美,渴望正确而害怕错误。母强父弱且重男轻女的家庭使她从小不受家人待见,长大后仍深受其影响。
此类家庭的孩子一般通过潜移默化地模仿而被影响。默顿指出,家庭教育的功能为显功能(父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使其拥有某种才能)和潜功能(家庭的背景、受教育情况、思想认知水平等在潜移默化中的影响),显功能的发挥不可能不渗透潜功能[10]。苏明玉的父母文化素养低,经常用语粗暴、打骂孩子,易导致孩子对家庭失望,敌对父母[8]。而母亲专制易使女儿强势,在家庭教育的潜功能影响下,苏明玉不自觉地模仿母亲,形成完美型性格,与父兄不和、对同事刻薄,恋爱中也占主导。
原生家庭对苏明玉的影响还体现在心理攻击方面。心理攻击指父母通过言语攻击对儿童实施的心理或情感上的拒绝,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后代无意识接收后以各种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9]。如父母的尖酸刻薄在她身上实现了代际传递,她长大后常和父兄吵架,为难同事。
(三)专制型为辅的原生家庭下的和平型性格
和平型性格的人优柔寡断,渴望和谐而害怕冲突,以和为贵[6]。《都挺好》中的苏明哲是典型代表,他平和友善,是苏家的润滑剂,常将愤怒内化于心而不表现出来。
他的性格深受母亲专制教育的影响,也与苏家长子的身份密不可分。苏母的专制使他懦弱、缺少担当,而家庭供他留学使他感动,因此他长大后极力孝敬父母。他竭力缓和矛盾,却力不从心,还偏执、愚孝,导致婚姻危机[11]。
(四)专制型为辅的原生家庭下的自我型性格
自我型性格的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大,情绪波动大[6]。《都挺好》中的苏明成是典型代表,他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心安理得地啃老。
苏母的专制使苏明成形成了自我型的一半人格,他主要通过不自觉地模仿母亲而受影响,具体表现为暴力攻击。暴力攻击指受害者童年时看到家庭中实施暴力,会在成年后的家庭中效仿暴力行为,维持暴力惯性[9]。如苏明成长大后模仿母亲打骂妹妹,是家庭教育的潜功能和暴力攻击的代际传递在发挥作用。
二、忽视型原生家庭
忽视型家庭的家长一般只为孩子提供物质,却缺乏精神支持。他们既不对孩子提出要求去控制其行為,也不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12]。
(一)忽视型为辅的原生家庭下的理智型性格
专制压抑的母爱使朱朝阳转而寻求父爱,而早已另组家庭的父亲对他不闻不问,父爱的缺失及忽视型为辅的教育造就了他的另一半人格——颇有城府,擅于隐忍。
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概念,指父母没能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而造成的心理创伤[13]。如朱朝阳的懂事并非发自内心,而是由于现实的无奈和心理创伤的影响。他的忍气吞声使他孤僻,也为他后来的“黑化”做了铺垫。理智型性格使他从“服从型”小孩变为防御与攻击的“困兽型”小孩[14]。
(二)忽视型为主的原生家庭下的助人型、力量型性格
助人型性格的人关注他人需求,喜欢付出而害怕自私。力量型性格的人渴望强大,爱保护别人,但因愤怒情绪直接对外也会压迫别人[6]。《隐秘的角落》中的严良是两者结合的性格,他为人正义,渴望爱与关怀,当帮助别人却没回应时,会悲伤甚至歇斯底里,报复心重的他也常会暴力行事。
严良形成这样的性格的主因是其家庭的破碎和缺位。他父亲犯事坐牢,后来精神出了问题,他因无人照顾而进了管理和教育缺失的福利院,因此他的原生家庭以忽视型为主。这种教养方式易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情感冷漠,自控力差,缺乏归属感[15]。如作家麦卡勒斯说:“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16]家庭的影响还通过不自觉的模仿而产生,他遇事易急躁、总想用暴力解决,这源自父亲斗殴坐牢的影响。
(三)忽视型原生家庭下的忠诚型性格
忠诚型性格的人团队意识明显,注重承诺,相信又质疑权威[6]。《隐秘的角落》中的普普是典型代表,她为人忠心,有责任感,渴望安全又害怕不确定。
父母双亡、在福利院长大的普普缺少父母的管教与福利院的关爱,两种缺失共同作用下的忽视型教育造就了她早熟又城府深的忠诚型性格。她无所依靠,和同在福利院的严良相依为命,认识朱朝阳后更是对其言听计从。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17]。缺少而又渴望父爱的她虽惧怕、提防张东升,却在忠诚型性格的驱使下不断向其靠近,最终命丧张东升之手。
三、溺爱型原生家庭
溺爱型家长对孩子有很多期待,但缺乏理智和分寸,不制止、纠正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孩子易依赖家长,缺乏毅力,自控力差[18]。
(一)溺爱型为主的原生家庭下的和平型性格
弗洛伊德对父母角色进行了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18]。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婚姻关系紧张对亲子关系有消极影响[19]。
《都挺好》中苏父隐忍且疏于管教孩子,苏母专制且消极对待婚姻,苏明哲和平型的性格主要受到溺爱型为主的家庭的影响。他深知父母重男轻女,但为顺利留学而选择接受溺爱,长大后维持苏家和平,竭力满足父亲的要求。
(二)溺爱型为主的原生家庭下的自我型性格
《都挺好》中苏家两兄弟的处境相似却性格不同,根源在于教育方式及个体差异:苏明哲成绩好,因留学而多年不在苏家,受溺爱程度低,自身能力强;苏明成学习差,守在父母身边,受溺爱程度高,成为自我型性格的啃老族。
《隐秘的角落》中的朱晶晶和苏明成同是溺爱型家庭下的自我型性格,她深受父母宠爱,娇纵蛮横,自我性强[6]。但溺爱型的父母几乎不会和孩子讲原则与责任,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不成熟,对欲望的把控也很差[5]。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她会故意踩脏朱朝阳的鞋,且发现朱朝阳和普普认识后声称要向爸爸告状,正是娇纵自大使她丧命。
此类家庭的孩子通过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被影响,如父亲对朱朝阳的忽視与母亲对朱朝阳的蔑视使朱晶晶也看不起他,这是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心理暗示和家庭教育的潜功能在发挥作用。
四、权威型家庭
权威型教养建立在对孩子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家长虽严格但民主,会适当限制孩子行为,也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把控力,是最好的教育方式[6]。研究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合理的家教方式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与培养,如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韧性有积极影响,专制型教养方式则相反[20]。
(一)权威型为辅的原生家庭下的助人型、力量型性格
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原生家庭的不足将成为一个人后续人生的索求和追逐,是推动个人成长的关键[13]。《隐秘的角落》中老陈成为严良的监护人后,塑造的权威型家庭感化了严良,使他不再意气用事,多次强调报警,且在将坠海时告诫朱朝阳向善。
父亲和老陈各造就了严良的一半人格,老陈给他的权威型家庭没有维持很久,但对他的性格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他对老陈不自觉地模仿实现,如老陈为救严良受伤后,他积极的一面被激发出来,憧憬自己长大后成为老陈那样的警察去帮助他人。
(二)权威型原生家庭下的成就型性格
成就型性格的人渴望价值,爱展示自己,追求目标时易屏蔽自己的感受[6]。《隐秘的角落》中的叶驰敏是典型代表,她目标感强,得不到赞扬与认可时会产生压力与悲伤情绪。
叶驰敏的父亲叶警官虽工作忙,但未减少对女儿的管教,十分重视其心理健康。如他得知女儿难过后努力对其进行开导,称赞第二名也很好,并促成她与朱朝阳和好。
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不同,亲子关系质量也存在差异。越是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越好,亲子间产生冲突的频率与强度也越低[21]。钟惦棐指出,艺术所显示的生活,不应该只是生活的场景,而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意义[22]。《隐秘的角落》将朱朝阳与叶驰敏在的两个相似又不同的家庭对比,颇具意味,隐喻了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差异,令人深思[4]。
五、结语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单元,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近年来,人们逐渐重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出现了很多相关的影视作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隐秘的角落》和《都挺好》的爆红正是因为深谙其道,塑造了不同家庭教育模式下不同性格的人物,使受众在随剧情紧张的同时反思现实。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应明白历史不能倒转,但自我可以修补。已受原生家庭创伤的个体应减少埋怨,以原生家庭为镜,积极构建健康良性的家庭关系;为人父母者,更应反思、调整家庭教养方式,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如培根所言: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如果社会和家庭能用合理的教育和悉心的关爱浇灌儿童的天性,没有一粒种子会长成毒草。
参考文献:
[1] 徐丽敏,陶真.叙事·建构·现实:《隐秘的角落》之三重解读[J].当代电视,2020(10):105-109.
[2] 韦洢.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研究,2019(06):117-118.
[3] 李军亮,韩江兰,周远波,等.轻刑犯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实践探索——以轻刑犯“希望家园”矫治功能区建设为例[J].中国司法,2019(12):79-85.
[4] 杨培伦.破圈、建构、现实:中国悬疑涉案剧的发展与突破——以《隐秘的角落》为例[J].艺术评论,2020(10):99-108.
[5] 李雪.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影响的探究[J].科教文汇(上),2019(07):127-128,170.
[6] 刘立欣,李若婷,瞿天翼,等.性格分类视角下大学生差异化情绪管理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1):157-159.
[7] 唐敏.原生家庭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关系探究[J].亚太教育,2016(18):241.
[8] 欧阳爱辉,刘旋.专制型教育模式对青少年严重暴力犯罪心理的影响——以益阳弑母案为视角[J].中国监狱学刊,2020,35(01):70-75.
[9] 袁宗金.对原生家庭负面影响说“不”[N].中国教育报,2017-04-16(04).
[10] 王琳媛.论家庭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分层的影响——基于布迪厄的的习性理论[J].商情,2017(37):291.
[11] 李万发,高南南.从《都挺好》看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不利影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5):106-108.
[12] 刘俊波,郭瞻予.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230.
[13] 劉春燕.从《以家人之名》看原生家庭对个体性格塑造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20(23):120-122.
[14] 陶立军.互联网语境下《隐秘的角落》社会性文本的镜像呈现[J].今古文创,2020(06):36-37.
[15] 黄河清.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J].教育评论,1998(02):43-45.
[16] 胡椒.《隐秘的角落》:没有一颗种子应当结出恶果[J].廉政瞭望,2020(13):61.
[17] 刘微.浅谈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现象——以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角色分析为例[J].戏剧之家,2019(29):99,101.
[18] 张莉萍.论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个性的形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2):154-156.
[19] 梁宗保,张光珍,邓慧华,等.从婚姻关系到亲子关系:父母情绪表达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3(12):1355-1367.
[20] 郭雨,刘堃,翟燕雪.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5):701-703,707.
[21] 吴雨薇.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5(03):88-92.
[22] 钟惦棐.钟惦棐文集(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65.
作者简介:杨柠瑜(2000—),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郭志菊(1974—),女,内蒙古锡林郭勒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