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训练模式研究
2021-09-10杨永凤
摘要:本研究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互联网+”背景下,以2020年江苏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为契机,从口语大赛的比赛题型为抓手,构建高效合理的口语训练模式,全方位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应赛技能,旨在为参赛选手们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赛项中获得更佳成绩提供备赛指导,同时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训练模式
一、口语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意义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其中的高职组“英语口语”赛项旨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职场交际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提高我国高职英语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近年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盛大赛事,也为衡量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大赛分为Presentation(职场描述)、Interview(情景交流)、Role-Play(职场考验)三个部分组成,进入决赛阶段增加Debate(辩论)环节。2020年比赛去掉了Role-Play环节,只保留了前两项。大赛设项突出对接教学标准,注重专业核心技能,充分贯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办赛宗旨。
近年来,随着各高职院校对于口语竞赛的重视度逐步提高,选手能力和表现力日益增强。对于赛前的集训方案及模式,笔者所在的院校近三年来,不断的摸索改革,总结经验教训,试图形成相对完备的一整套“口语技能大赛”备赛体系。
二、口语技能大赛训练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选手选拔
我院技能大赛选手选拔多采取自愿报名和教师推荐相结合的原则,按比赛名额要求,选拔参赛人数,导致选手毫无竞争入赛的意识,也没有陪练的选手。且由于演讲和口语技能大赛时间接近,往往直接把演讲比赛的选手推荐参加口语技能大赛。但两个赛项对选手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很多选手无法适应口语比赛的要求和节奏。
另外,部分选手在老师的规劝下被动参赛,面对高强度培训和比赛压力,有消极应对、畏难退缩的现象甚至产生临阵弃赛的念头。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一般为2-3学期,这也就导致了每年的技能大赛要重新选拔新生,每届更迭,使得每年的比赛成了新选手的“拉练场”,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指导老师
口语技能大赛赛项备赛周期长,时间紧,任务重,且由于缺乏指导教师培训团队,通常比赛通知下发以后才临时指定指导教师,尤其是近年来各大院校把指导学生技能大赛列入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的参照依据中,致使口语技能大赛指导老师每年都在更换,且由于每个教师对大赛的熟悉程度和理解不同,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方法也各有特色,从而导致每位指导老师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合作机制,不成体系,其训练效果不言而喻。
(三)训练资料
多年来,我院使用的材料一直是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几套样题,题目内容老旧,并未及时更新,不利于学生结合时事和自身体验感受来分析,继而进行整理归纳。根据比赛题型,指导老师也会在网上搜集一些零散的与口语比赛题型相关的材料加以辅助练习,远不足以使学生在应对比赛时灵活提取、呈现。
(四)训练方法
鉴于以上问题,指导老师训练方法主要包括纠正语音语调、指导写图表作文或列口头陈述提纲、讲解赛题、实操赛题、纠正指导语言错误。课上,选手没有可以竞争和陪练的搭档,特别比赛第二部分——情景交流环节,选手无法通过和伙伴的对话,训练面对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课后,学生如鱼离水,没有语言输入资料,无法在短暂的备赛时间内获得有效的提高。此辅导模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一定的奖赏机制和鼓励政策,集训团队成员不能按时按质出席所有的集训活动,难以对选手的成长和辅导教师的辅导活动进行动态的评估。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口语大赛训练模式改革路径
(一)制定选拔标准
在选手选拔上,量化标准,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参赛能力,多渠道挖掘种子选手。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语音语调过关,更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表现力、应变力和心理承受力。教师还可以在以往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较高的学生或在学生社团中表现突出的社员中选拔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并结合学生自身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经历中是否接受过专门英语口语训练进行综合考量。
另外,教师在选拔学生的时候可以预选3-5名学生集训,再通过淘汰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参赛的氛围,既可以使选手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也可以达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效果。
(二)搭建指导团队
指导团队采取“老带新”,主次搭配,分类分项的模式,秉持比赛成绩最优原则。每年的两名指导老师承担训练的主要任务,分为图表陈述和情景交流两个组。且由上一年指导老师带动新一届比赛的老师,同时配备几名协助指导老师和外教,由小组扩大到团队,分别对选手进行语音语调、比赛心理调适等专项辅导。逐年轮流,经验传授,如此循环,形成良性互帮互助的机制,也避免了指导教师各自为政、力不从心的问题。
(三)丰富辅导资料
在互联网背景下,培训资料不应该只局限于以往的真题或赛项的强化实操。网络海量的线上资源和各类英语学习软件,也应该成为辅导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学生有完好的语言输入,丰富的语言输入材料是基本保障。因此,指导团队对资料搜集进行任务分解,结合教师的个人优势,整理了图表词汇和典型句式、图表陈述模板、政治经济类词汇、时政热议话题、历年真题、专四听写材料、BBC新闻音频、流利说App、以及往年比赛视频等资料,覆盖了从词汇到句式,听与说的各个方面。
(四)优化训练模式
线上练习与线下展示相结合。线上练习包括打卡口语学习app、复述BBC英语新闻等。口语学习App学习资料丰富,有真人对话功能、机器打分功能以及游戏闯关的学习模式。这些新颖的学习体验会激励学习者不断重复句子加强训练。在这样一个反复操练的过程中,学习者对于正确句子的记忆更强,从而导出更好的学习效果。选手每天打卡截图,发送新闻复述音频以及比赛模拟视频,保证了每天的开口练习量,对比赛保持一定的热度和敏感度。线下展示主要是和指导老师面对面的展示以及定期研讨会的集中展示。阶段性的集中展示可以发现每名选手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比赛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集中听取各指导老师的意见,從而及时调整训练重点和方向。
基本功和微技能相结合。语言知识储备是微技能的保证。因此,口语训练在强化选手的词汇、句式等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在应对比赛时需要的微技能的培养。如交际策略技能,即什么样的话语在什么样的场合下是得体的,临场应变能力,即在听不懂评委问题时该如何接话,甚至于比赛时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
教师指导与选手自学相结合。在口语赛项集训期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发挥在课上的帮助學生分析图表,找到阐述的角度和层面,预测评委提问和指出学生语言使用中的不当和错误等。大部分语言的输入积累靠学生自主的泛读一些英文材料,泛听一些地道的本土发音材料得以完成。因此教师的还应更新教学理念,不是只有在课堂上的讲解才是指导,更重要的帮助学生制定平时的自学、自练方案,让选手自觉成长、进步。
内部研讨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口语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内部研讨有利于集思广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只顾“埋头苦干”,方向不对,成效必然甚微。带着自身的问题,走出学校,请教专家,获取成功选手的经验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所在的院校带着指导老师和选手走访了江苏省口语技能大赛评委专家,并进行了现场展示,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指导意见后及时作出调整,重点攻薄弱环节,做到了有的放矢,从以往的颗粒无收,到分别取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四、结语
综上,我们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英语口语技能大赛备赛训练模式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因此,不断地变革和优化备赛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必将为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基础,也成为了检验教学质量的手段,促进了英语评价体系的变革,对于指导教师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为今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姚超.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项备赛探讨[J].海外英语,2018(1):49-50
[2]赵谦.技能大赛驱动下高职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新探[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2):94-96.
[3]李颖.基于技能大赛口语赛项优化高职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意义[J].海外英语,2019(7):25-26
[4]肖峰.基于媒介融合的职业技能大赛(英语口语)指导探讨——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8,9(3):58-60
[5]刘慧.从语言微技能探讨如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J].金山,2010,2(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训练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12106001Y)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永凤(1982-),女,汉族,江苏姜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