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育策略
2021-09-10廖远明
廖远明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入,中职英语教学的模式、内容应发生一定变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授课时,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水平,引入更为合理、科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以此促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鉴于此,本文将针对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培育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策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中职英语;文化素养;培育策略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间联系逐渐加深,文化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全球一体化形势加剧。在各国交流愈发频繁的时期,人们对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毕业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文化素养,以此更好地面对未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鉴于此,培养中职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变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到英语知识学习的兴趣,积极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在无形中获得更为全面发展。
一、文化素养的概述
对于文化素养而言,其作为个体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品质元素,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各种文化时所展现出来的思辨、分析以及处理能力。我们也可以将其与做人准则相牵连。
结合职业教育情况来看,学校好比是一个学生发展的阵地,它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让他们能够逐步成长为一个有本领、有理想和有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这既是文化素养的本质内涵,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根本育人目标。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育意义
(一)推进英语教育改革
客观角度来看,一种语言的发展必然与文化背景有着莫大关联,英语同样如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其中文化背景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够乐学、知学与好学。
当前,不管是对于职业生来说,还是对于普通生来说,他们大多都受到了来自应试教育方向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利于他们英语学习效果提升以及就业和发展的。
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跳过技能、知识教育思维,本着通过文化背景引导来落实英语教育的话,学生必然会体会到英语的魅力与内涵。
不仅如此,落实文化素养教育还能够让学生在特定文化背景助力下,对英语课文、单词甚至语句等形成深刻认知,让英语教学实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积极推进文化素养教育不但能够让英语教学更加高效,而且还能够为中职英语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
(二)提升学生思想品德
结合教育实情来看,中职生大多是一些在升学道路上的“失败者”,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很容易被教师或者同学所忽视。长此以往的话,他们在思想以及心理方面难免生出一些“芥蒂”,这不但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学习,而且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强化对中职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包括英语在内中职各个学科教学的重要课题。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他的思想品德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如果一个人在文化素养方面缺失的话,他们的思想品德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突发问题时,很容易出现情绪化现象。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逐步树立一个良好的思想素养、品德意识,中职英语教师有必要将文化素养教育铺设开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提升的平台,帮助他们确立正确化、健康化的价值观,让他们学的更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三)助力学生就业发展
职业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相匹配的高精尖、技能型与复合型人才,中职英语同样如此。同时,如果深一步分析的话,中职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为学生谋就业、谋发展;为社会谋人才、谋动力。
而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以及质量都在日渐攀升。这也给中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英语技能、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要将目光放在文化素养之上,切实做好学生文化品格、文化意识的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助力他们找到一条适合于自己的就业道路,在未来工作实践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育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素养
对于中职英语教师而言,其承担着教育服务者与指引者的角色,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英语素养,为他们更好地运用英语来进行生活交流与工作发展奠基。而教师自身观念以及素养是否先进,则会对教学实效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说,如果想要保证教学效果提升的话,教师必须要实现自身教育觀念由“技能型”“知识型”向着“文化型”“素质型”方向转变。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正视文化素养的教育意义,了解他在推动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而且要立足于中职生在文化素养方面,尤其是跨文化意识方面缺失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不但要做好英语基础以及能力等方面的课程教育,而且也要抓住一切契机来落实文化素养教育,让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均得到正向化培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展现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教育目标,教师还需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同事交流、网络学习以及参加培训等方法来历练自身的教育技能,丰富自身在文化素养方面的认知,从而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品格来助力文化素养教育的落实;另一方面要积极结合教育实践,在不断深入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逐步找到一条适合于自己、适合于英语教学和适合于中职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之路,让英语教学和文化素养教育实效都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渗透,提升效果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当始终围绕英语课堂教学来展开,只有这样方能实现教学和育人效果的双丰收,让学生既能获得英语能力以及技能方面的收获,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价值观念、文化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来着手渗透文化素养教育:
1.情境创设方向
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契合于语言类学科的教育模式,将其渗入到教学中来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学习感受,这对于他们学习认知的深化是很有帮助的。对此,在文化素养教育者,教师可将此法引入课堂,深化学生的英语文化认知。
例如,在讲授Christmas、April fools'day以及Thanksgiving Day等西方节日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依据信息手段之便,来创设相应的节日情境,如在讲授Thanksgiving Day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展示一些与之相关的图片、播放与“Thanksgiving ”方面相关的英文歌曲。在基础上,以PPT的方式展示一些节日介绍、风俗展示等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同分析一下其中的内涵价值,然后倡导他们要懂得感恩。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借此契机,厚植民族意识教育,指引学生在探究外来节日的基础上,分析春节、七夕以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渊源、价值,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从而让他们能够在正视外来文化的同时,民族文化自信得到充分培养。
2.问题引导方向
包括英语教学在内,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发现、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正因为问题的存在,师与生才能实现有效和多样的互动,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证。而落实到文化素养教育方面来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母语和外语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影响,使得学生往往不太喜欢学习英语知识。对此,教师不妨依托问题教学这一有效路径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引,使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英语的文化魅力,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提问“I don't know all of them”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怎么翻译才是最好的,然后指引学生举手发言,最终在积极的讨论氛围下,教师可公布答案,让学说明白,not和all同时运用并不能实现全部否定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引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趁热打铁”等中国文化名言,然后提问学生如何翻译。最终,在公布答案之后,学生必然会感到非常新奇,进而在怀着对国内外文化无比感兴趣的心情下,去更积极地进行英语学习。
3.多样阅读方向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模块,属于文化素养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众所周知,阅读能够让学生的文化见识得到扩充,而且还能够使他们汲取更多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知。对此,为了推动文化素养教育,教师有必要做好多样阅读的引导。
首先,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指引学生搜集一些国内外相关读物,以此来强化他们的阅读素养,开阔其国内外文化视野。其次,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将一些与德育、文化品质方面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者书籍推荐给学生,指引他们去从中实践阅读技巧,感悟文化真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一些读书分享、读后感写作等环节,从而将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文化素养教育连接起来,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收益。
(三)活动引领,发展意识
诸多教育实践证明,英语教师若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话,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辅以趣味多样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运用和实践感悟契机,让英语教学以及文化素养教育效果更上层楼。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在立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化素养教育,积極组织多种形式的英语实践活动,如万圣节面具制作、双语文艺晚会、中外文化知识大赛、中外文化辩论大赛等等,指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来展示自我才华,借此契机逐步树立他们良好的文化观念,助力他们文化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进文化素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广大教师应当正视文化素养教育的内涵意义,不断运用一些教育新思路和教育新方法来打造一个素质化的英语教学新常态,从而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为学生文化素养以及英语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付蓓蓓.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素养培育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114.
[2]付君.中职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迫切性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216-217.
[3]陈媛.浅谈中职英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困境和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