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教学课例
2021-09-10王舒
【摘 要】通过《点》这一课的教学,旨在借助音乐、美术课程的感性思维,引导学生情感认同,借助笔法、结构的层层剖析,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在教学中,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互转换,充分挖掘学生在书法课堂中的主动性,以趣激学,打好书写基础。
【关键词】学科融合;精准读帖;渗透美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0-0052-04
【作者简介】王舒,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江苏盐城,224000)教师,二级教师,曾获江苏省书法优质课比赛特等奖。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学采用西泠印社出版的《书法练习指导》三年级上册教材。大部分学生刚接触书法不久,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书法、美术、音乐的融合与渗透,增强了互动性;“读帖”与“临摹”相交错,增强了实用性;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增强了成就感。以趣当头,伴以想象,体会点画的形态美、意境美。古有颜真卿寻找“锥画沙”之状,褚遂良“印印泥”之态,所谓“道法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点”的踪迹,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点为侧”,形态似雨点,滴滴嗒嗒,轻盈灵动;“点如高山坠石”,险峻庄重,张力内敛;“点者,字之眉目”,正侧俯仰、造型动感,让学生在书法课中体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教学重点】
1.认识“点”,能分辨圆点和方点的形态特征并掌握其写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解、观看范字书写、尝试练习、小组讨论等方法,逐步体会“点”在例字中的作用。
3.通过笔画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书法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
【教学难点】
能理解、会书写两种形态的“点”。
【教学准备】
文房四宝、作品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手指运动,激发大脑
师:同学们,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书法课上我们既要用灵活的双手也要用智慧的大脑。下面先和老师一起活动活动手指,来一个《切土豆》小游戏,同学们一边做一边观察,土豆被切成了几种形状?(播放视频,见图1)
生:四种。
师:哪四种,你可以比画比画吗?
生:土豆块、土豆片、土豆丝、土豆丁。(一边比画一边回答)
师:你真棒!土豆块、土豆片活动手腕,土豆丝、土豆丁活动手指,和老师一起做。(加快速度)
设计意图:大多数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书法,课前的音乐游戏互动能够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指尖、手腕运动,有利于学生快速入静,增强手部力量,提高大脑思维速度。
二、感性认知,画点激趣
师:老师在美术书中发现了几张有意思的图片,一起来看。(见图2)
生:我们学过,这是点彩画。
师:是的,这是法国画家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这幅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生:有很多很多的点组合在一起。
师:多么神奇,小小的点就可以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再看一幅画,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见图3)
生:第一幅画中的点圆一点,第二幅画中的点不仅方,而且大。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美术作品中运用“点”展现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你们可以用毛笔蘸墨汁来表现这些“点”吗?
学生书写并展示。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点”的世界。
设计意图:《点彩画》是三年级上册美术课的内容,所谓书画同源,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從“画点”开始,发现画与写的区别,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理性分析,探求新知
1.感知“点”的形态。
师:看着同学们笔下这些活泼灵动的“点”,老师想起了一句诗: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古人又常说“点如高山坠石”(见下页图4),它又有险峻厚重之感,这样的“点”是轻飘飘地写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要用顿笔,还要往回收。
师:小小一个“点”,也要经过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阶段去完成。因为收笔方式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点”:藏锋圆收形成圆点、藏锋方收形成方点。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到“点”的不同形态。了解了不同状态的“点”给人不同的感觉,为写好带有“点”的例字打下基础。
2.揣摩“点”的用笔。
师: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强调的是用笔的重要性。下面老师要做一个小实验(用毛笔笔尖蘸红颜料,笔肚蘸黄颜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笔画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起笔先是红色的,再渐渐变黄,最后收笔又有一点红色。
师:这说明什么?
生:起笔先用笔尖写,再用笔肚写,最后又用笔尖写。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真棒!先圆点露锋尖起,再向右下按笔,最后藏锋圆收,看老师来书写(教师范写圆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写一写:首先轻轻拿起笔,注意双姿:大哥二哥脸对脸,兄弟五个握空拳(指实掌虚),毛笔竖直手腕稳,头正肩平放心间。请同学们将圆点书写5个(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根据书写要点进行点评。
师:同学们的圆点都写得有进步。下面我们的挑战升级,方点如何写?请和同桌讨论。
生1:和圆点一样,也有起笔、行笔和收笔。
生2:方点和圆点的方向不一样。
师:是的,方点需要藏锋起笔,转折后向右下按笔、提笔,藏锋方收。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书法中的提按过于抽象,而教师通过一个小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其用笔方法。
3.观察带“点”的例字。
师:同学们,带有“点”的字很多,你知道哪些?
生1:带有三点水的字,江、河、湖、海。
生2:带有四点底的字也有很多点,黑、热、煮、然。
生3:下雨,两个字里都有点。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来看第一个例字:“下”。看看书法家颜真卿如何安排这三个笔画呢?(见图5)
生:第一笔横要写长,第二笔竖要写直,最后一笔是圆点。
师:你已经发现一大半写好“下”的秘诀了。哪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横画写长还要带弧度,竖画写粗还要直,点画起笔在竖中线上。
师:同学们仔细看,竖画在不在竖中线上?
生:不在。
师:原来粗壮的竖画要向左偏一点,点画顺势落在竖画旁边,这些笔画多么懂得避让谦逊啊。写好“下”要做到:横画长中带弧度,竖画有力要谦让,点画角度需找准,笔笔和谐显美观。找到了书写要领,老师先来试试(教师示范)。练字讲究心追手摹,意在笔先。请大家先用心揣摩,再试着写写这个字,调整好你的写字姿势,开始吧。(写两个,描两个)
师(指导):写好的同学相互评一评,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字圈起来。
师:同学们笔下的“下”写得真不错!我们来看下一个例字:“六”,仔细读帖,然后小组讨论,写好“六”有哪些小窍门?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见图6)
生1:“六”有两个点,第一笔方点,第二笔圆点。
师:古人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写好第一个方点就成功了一半,一个字中“点”的大小、方向和形态都有区别,变化無穷。还有什么发现?
生2:“六”的横画要长中带弧度。
师:真棒!横画写得舒展有张力,这个字才显得动感十足,还有吗?
生3:还要注意“六”的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横相连,撇和最后一点要写稳。
师(总结):这么隐蔽的书写要领都被你们发现了,真厉害!四个笔画不能都相连,显得太死板,又不能都分开,显得太零碎,有聚有散,疏密结合才能透出中国汉字的含蓄美。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书写,相互点评。
设计意图:从两种不同形态点画的用笔方法的学习,过渡到带有点画例字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读帖的准确性,渗透一字中同笔画比较异同,不同字中寻找相似,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在多次读帖、临帖的反复交替中,学生加深了对用笔、结构的理解,从而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颜体楷书的两种“点”,那么其他书法家又是怎么书写“点”的呢?一起来看(见图7),这是欧阳询的《九成宫》中的“上”,按照我们规范书写的要求,“上”中没有点,而在欧阳询笔下,短横变一点,横、点置换,变化灵动,饶有趣味,别具一格。再看看草书中的“点”,上面两点,下面一点是个“上”字,左边三个点,右边四个点是一个“流”字,多么有趣啊!(见图8、图9)
师:点画如此美丽,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笔是“点”,昂首挺胸,具有阳刚之美;末笔是“点”,厚重稳重,具有雄浑之美;字中带“点”,灵动活泼,具有动态之美。自然中的“点”能装饰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笔下的“点”更是别样多彩,下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在“点”的世界穿梭遨游。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书法家对于楷书“点”的理解、不同书体对于“点”的描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点画的理解。有了理性分析的读帖、坚持不懈的练习、价值情感的认同,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会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