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曾侯乙墓竹简1—141号简奇雄险峻书风特点(上)

2021-09-10朱友舟雷雨露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竹简

朱友舟 雷雨露

【摘 要】曾侯乙墓竹简属于战国早期的遣册墨迹,其虽归为楚系,但并不似典型的楚系文字风格,而具有曾国自己的个性特征。竹简文字笔力雄健、结字修长,风格奇雄险峻,竹简的用笔、结字和章法特点展现战国早期美化大篆风气对手写墨迹的影响。

【关键词】曾侯乙墓;竹简;书风特点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0-0026-05

【作者简介】1.朱友舟,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雷雨露,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20世纪70年代湖北随州城关镇西北郊擂鼓墩附近发掘出曾侯乙墓,墓中出土礼器、乐器、车马器、金玉器、漆木器和竹简等15000余件。根据墓中所出青铜礼器、用器、乐器及兵器上所见的200多处铭文,可知墓主人为曾侯乙,是曾国国君,下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曾侯乙墓明确属于战国早期,这是汉字剧烈变化的时代。裘锡圭先生从汉字发展史以及古文字研究的角度指出:处于汉字剧烈变化时代的曾侯乙墓,其所出土的大批文字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墓中出土的编钟铭文和简牍文字丰富了战国文字研究资料,这些出土文献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珍贵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书法艺术特点和字体的演变发展等。

曾侯乙墓遣册共240多枚,大部分完整或基本完整,墨书,字数总计约6600字,主要记载丧仪所用的车马兵甲。在晋代汲郡魏墓发现《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之后,这是先秦墓葬出土文字资料最多的一次。丛文俊先生以141号简为限将这批竹简分为甲、乙两类,甲类(1—141号简)字势开阔,笔力雄健,大幅度摆转的线条有着编钟书法的影子,而其头粗尾细的式样,颇能传达古文蝌蚪书法之美的神韵。乙类(142—215号简)字势倾侧,用笔犀利而勇武,很有“快马斫阵”“沉着痛快”的阳刚之美。本文着重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来分析1—141号简的书法风格特点,并参照142—215号简加以比较论述。

一、1—141号简笔力雄健,如长枪大戟

(一)笔力雄健,字势开阔

1.起笔方式多样。

曾侯乙竹简文字中起笔大多与典型楚简的笔法相同,重起尖收,起笔侧锋重按后迅速提起向右或斜向快速出锋,形成头重尾轻之势。行笔爽利果敢、简洁明快。但曾侯乙墓竹简中起笔方式多种多样,并不单一,每一字中都能看到书手的匠心独具,一字之中几乎每一笔起笔的方式、角度、粗细都各有千秋。

横画的起笔(见表1)有露锋斜切、垂直下切、圆转裹锋起笔的方式。露锋斜切应为简中最常见的横画起笔方式,如字“羽字头”中六个短横的起笔有圆起、左下斜切、右下斜切的方式,且有轻重缓急之变化,鲜活生动,反映了书手娴熟的书写技巧以及对书法艺术美有着强烈的感知力。圆转裹锋起笔与斜切相比较而言,显得圆润平和,不激不历,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纵向笔画的起笔方式有下切和裹锋圆转,但下切的方向、粗细均有变化(见表2)。较为常见的是斜切,如等。

2.笔画纵向拉长,呈垂引之势。

曾侯乙墓竹简文字强调纵向笔画,受春秋金文美化风气的影响,文字结构特别欹长高峻。纵观整简,瘦长斜出的右下笔道给人强烈的视觉张力,令人印象深刻,呈现出果敢、刚毅且又不失浪漫的情怀。纵向笔画摇曳斜出,虽纵情飘逸,但都力到笔端,即使书写速度迅疾,但用笔一丝不苟,笔画瘦劲具有力量。

笔者在《曾侯乙简和包山楚简书法比较研究》一文中,列出九点来例证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竖向笔画多垂引呈纵势,形成其独有的字体面貌。如表左手的“又”旁、“井”部、“车”旁等都引长纵向笔画(见表3),使整个体势更加纵长。本文在此基础上略做补充。

(二)笔法进一步解放,变化多端,神出鬼没

西周中期以后金文大篆的线条用笔多中锋,线条平匀,整饬谨严,体现对称均衡的静态美和神圣感。在晚周墨迹出土以后,仔细观察这些墨迹笔法会发现,当时已有非常丰富的用笔、用锋。曾侯乙墓竹简文字正是典型的代表,其文字用笔诡异多变,精妙绝伦,为研究战国早期的笔法提供了绝佳的材料。

1.笔画粗细对比明显。

曾侯乙墓竹简文字属于遣册类实用手书墨迹,行笔率意自由。书手在行笔的过程中提按顿挫运用得熟練自如,笔画有着鲜明的粗细对比,增添了笔墨效果,这无疑是对笔法的进一步解放和创造。

曾侯乙墓竹简文字中,一笔之间普遍存在笔画的粗细变化,或起笔重而渐行渐提,细对比]

2.用笔多变,中侧锋并用。

书手技法娴熟高超还表现在其快速书写的过程中也能关照到点画形质的变化,一字之中相同点画的起笔、行笔方向、线条形态都能做到迥异多变,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表7可以看到,不仅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形态变化万千,在处理同一个字时,笔画形态也是各不相同的。“

曾侯乙竹简文字用笔多变不仅体现在点画、线条形态上,还体现在其打破了西周金文正体的中锋用笔,中侧锋转换运用自如。黄惇先生在《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一文中提道:“人们在未见到先秦手写墨迹前,对篆书笔法的认识基本上就是‘中锋运笔说’……然而,当今天那么多先秦墨迹放在我们眼前,中锋侧锋转换并用,与以往关于‘中锋运笔说’反差甚大,这必然使我们改变旧的认识。”曾侯乙墓竹简虽属于大篆系统,但其笔法并非似西周金文大篆一样笔笔中锋,工整谨严。曾侯乙竹简是记录随葬之事的遣册,不做歌功颂德之用,是实用性文字,追求高效、便捷,因而需要急就而成。在快速书写中,自然打破了笔笔中锋的规矩,中侧锋转换生动灵活,自然而富有摇曳灵动之姿,打破了笔笔中锋呈现出的规整气息。如此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笔笔中锋是无法做到的。

3.转折处方圆兼施。

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曾侯乙墓竹简文字在转折处存在弧转、方折顿挫以及方中寓圆的情况,这些均需要侧锋加以调节来完成。由表9中可知,逆时针的转折大都弧转,如“等,增添了几分果敢与爽利。简中横折更多的是方中寓圆,即横画写至转折处调锋折笔向下行笔,形成外圆内方的形态,刚柔并济。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三):曾侯乙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2]裘锡圭.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J].文物,1979(7):25-31.

[3]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

[4]朱友舟.曾侯乙简与包山楚简书法比较研究[J].荣宝斋,2020(7):11-13.

[5]黄敬刚.从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书法艺术看其礼制[J].黄钟,2012(2):71.

[6]黄惇.战国竹简墨迹的笔法问题[J].书法研究,2016(1):137.

[7]沃兴华.上古书法图说[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8]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9]陈松长.中国简帛艺术编年与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竹简
影视剧拍完为什么叫“杀青”?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汗青”为何指代史册
韦编三绝
书中典故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谁说古人在竹简上刻字
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