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7-02-17王句婷子
王句婷子
摘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作为学院今后一个阶段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文化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能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课题从分析学院人文部开设的文化课教与学现状入手,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大背景下,开展的艺术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艺术生;文化素质;学科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16-2
1 艺术生文化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应试教育导向,形成艺术生基础知识短板
在高考中,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比其他专业大约低35%左右,专业课临时突击学习半年到一年即可上录取分数线。因此,很多普通中学纷纷引导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的课程,为这些学生创造上大学的“条件”,以此来提高本校的升学率。文化基础考试的内容是学生升入高校学习所应具备的基础,能衡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程度。这种“先天不足”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在艺术院校期间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重专业轻基础,形成学业偏科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往往更关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学生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和技能训练上,在课程上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课,轻文化基础课的现象,这使得本就“先天不足”的艺术生又出现了“后天营养不良”。这种“只用学好专业知识”的错误思想使学生缺乏学习文化基础课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分析我院近五年的中高职成绩单不难看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缺考、不及格率明显高于专业技能课、文化课的缺考、不及格率又明显高于专业课,有的课程有超过50%的学生不及格。
1.3 价值取向影响艺术生健康成才
艺术生与普通学生相比,更注重自我,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而艺术类教学多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师生关系较其他专业更为密切,反之,学生之间的联系就相对淡泊,集体观念薄弱,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差,影响其健康成才。
1.4 校园文化氛围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文化素质教育不应止步于课堂,而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却缺乏针对艺术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学院也开展实践大舞台、艺术讲坛等活动,但实践大舞台只限于专业,艺术讲坛与专业的联系也并不十分紧密,因此,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专业学习与文化素质培养无法相互促进。
1.5 缺乏自我意识的挖掘
在对几个中职班级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没有目标意识,没有归属感,对于为什么要学艺术几乎没有概念,主动学习的个体较少。这一年龄段正应该是学生认识自我、选定人生方向的时期,我们在文化素质培养的时候,缺乏对学生自我挖掘的引导。
2 艺术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意义及目标
2.1 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之相关的高校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社会也对文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所有深厚人文历史背景的艺术高等院校,我们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人文素质教育,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作为我们今后一个阶段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
重视和加强艺术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内驱动力。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因为艺考较低的文化课要求,一直被很多普通考生当作考取理想大学的捷径。随着艺考人数的不断增加,随之面临的毕业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教育部出台的艺考新规提高了艺术生的文化门槛,极大促进了未来艺术招考更加合理规范的发展。
2.2 目标
本次研究拟从学院日常人文课教学入手,以固定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反馈为主体,以研究分析艺术生文化课教学中所存在和面临的困难,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切实转变学风、教风,在艺考新规的大环境下,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开展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文化、专业两不误。
3 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①综合来看,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大背景下,本就文化基础底子薄的学生普遍轻视文化课,特别是数学这类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知识承接性强,很多学生表示数学课“一节听不懂、节节听不懂”,来上课的学生都寥寥。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仅限于课堂上,課外时间基本以专业课为主。
②在同专业不同年级比对中,低年级学生文化课接受状态明显好于高年级;在同年级不同专业比对中,基本没有发现较大差别;在同班级不同课程比对中,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效果明显好于英语、数学、地理;在同课程不同教学层次比对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主动性较中职学生强,课堂跟随性好。
③学生信任感缺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不信任,对待文化课采取消极态度;二是对老师不信任,大多数人认为老师讲得千好万好没有培训补习机构的效果好,高三学生在这点上尤为突出。高三的学生在校外培训结构花大价钱来补习文化课,效果却不尽然。在器乐综合班,一名高二的学生,近1/3的时间不能到课,原因是学院上课时间与培训结构的相冲突。而从随堂测试及期末考试结果来看,该生的补习效果并不比同班同学好。
④文综学科教学分散,不系统,未统筹。艺术生高考一般参加文综卷考试,由政治、历史、地理三门组成。近几年高考文综卷越来越重视学科的交叉和有机融合,但是横向比较后发现,学院文综学科教学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而这显然是跟不上文综大学科化发展的。
4 结论及解决对策
①关注艺术生的群体特征,从个性特征到群体行为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学院是否能寻找适合艺术生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以无形的影响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②充分利用校史校训,改革人文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并用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艺术创作之路。
③加大第二课堂比例。艺术讲坛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但可以更贴近学生专业,是否能组织相应专业的“专场”,多一些名师面对面、素质教育讲座、辅助专业老师完成艺术作品创作的形式。
④打造文综大学科教学平台,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政史地同属于新课标中人文社会学领域,地理还兼跨自然科学领域。自2002年实行高考文综以来,文综卷由初期的学科大拼盘最终达到了真正的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所谓学科综合,就是寻找各学科间的知识交叉点,使其能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以打破各学科间互不相关的学科本位体系,让学生进行多学科的知识整合,打破狭隘的学科壁垒,多角度地的分析问题。这种综合,可以是地理与政治、地理与历史、政治与历史的综合,也可以是三门学科的综合,甚至可以是这三门学科与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间的综合。所以,课题组认为文综大学科融合教学平台的打造是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亟待推进的一项改革措施。大学科教学平台的打造,是以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后续应加强师资培训,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说话,抓住学生的心,减少高三学生的课堂流失。
参 考 文 献
[1] 凌靖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肖佩.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