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对高校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影响探讨

2021-09-10胡楠李志蔡旻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1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学生

胡楠 李志 蔡旻宏

[摘 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承受力是人抵御和缓解重大事件冲击、减少不良情绪的重要因素。通过重庆大学在疫情期间对学生心理状态调查的10792份网络问卷,分析高校学生所接受的社会支持情况和整体的心理承受力表现,并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社会支持对于高校学生心理承受力起到直接和间接的正向作用,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个角度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改善高校学生社会支持现状,增强高校学生心理承受力。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社会支持;心理承受能力;高校学生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

[作者简介] 胡 楠(1988—),女,重庆人,硕士,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李 志(1964—),男,四川内江人,博士,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青年心理与教育等研究;蔡旻宏(1998—),男,浙江诸暨人,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2020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1-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2-12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一)国家层面社会支持整体认同感高

通过对学生认同感程度的调查,最高的三个方面分别是“传统文化”(78.8%完全同意,0.7%完全不同意)、“民族精神”(78.3%完全同意,0.7%完全不同意)、“党的领导”(77.8%完全同意,1.66%完全不同意),说明本次疫情期间,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受更加深刻;更加坚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要继承、弘扬、发展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亲历党中央统筹调动国内外力量防控疫情的举措,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强有力。这种对于国家组织系统的认可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于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希望。因此,高校学生对于国家层面的社会支持整体认同感高。

(二)社会层面支持服务不完善

如图1所示,学生选择最多的对于压力排解的应对行为是“和父母或亲朋好友聊天”“保持作息规律”和“坚持运动和健身”,合计占比66%。这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我们排解压力,保持积极心态。但选择“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仅占1.2%,结合图2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服务和帮助存在需求,形式上倾向于开放型,但是当前的心理服务支持体系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对于高校学生的社会组织支持体系还不完善。

(三)家庭层面社会支持未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调查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果:面对“是否担心自己患上新冠肺炎”的问题,34%的人认为“较不担心”,38%的人认为“一般担心”;然而面对“是否担心家人患上新冠肺炎”的问题,“较为担心”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从12%上升到25%。这一方面说明在疫情面前,学生仍然心系家人,对家人的关心与担忧高于自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庭这一组织系统在疫情期间对高校学生的社会支持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二、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状况

(一)整体情况良好,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无法耐受疫情冲击

调查中采用包含10道题的“公共抗疫心态自检自助表”,通过“怀疑自己有肺炎的症状”等10种主要表现,分别反映高校学生在“疑病”等8個方面的心理状态。根据表1所示,8种不良的心理情绪“总是或经常出现”占比都小于或等于10%。这证明重庆大学学生在疫情期间,情绪表现整体呈现健康的正向态势。少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强迫”(10.0%)、“抑郁”(6.3%)、“焦虑”(3.0%和5.4%)是此次疫情期间出现最多的负面情绪,分别对应的主要表现为不停查看手机、无兴趣、紧张焦虑和静不下心。疫情及疫情带来的相关问题的冲击和影响的综合作用,突破了这部分同学的心理承受力极限,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二)疫情认知情绪消极反映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通过对疫情严重程度和疫情信息的调查,认为疫情“非常严重”和“很严重”的学生达到82%,认为“负面消息多”和“正负面消息差不多”的学生达到62%,学生接收和解读的消息整体处于一个负面的状态。基于认知—行为理论,说明调查期间学生对于疫情的认知情绪处于一个消极的态势。82%的同学的认知情绪消极意味着疫情对于大部分同学都产生了冲击,也反映出学生群体的整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三)社会支持对于心理承受力的影响

Cohen等学者在研究社会支持对于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作用时,主要提出了两种模型:第一种是直接效应模型,即社会支持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提升作用;第二种是缓冲作用模型,即社会支持为个体提供了应对事件的资源,提升了自我的价值,进而使负性情绪得到缓解。

根据社会支持的直接效应模型,王文慧、李伟等学者通过对癌症患者和退休老年人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具有保护性作用,对抗击逆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心理承受力的提升[1,2];周天梅等学者通过研究社会支持对于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作用发现,主观社会支持对于抗挫能力具有正向作用,而长期高水平的客观社会支持由于会增加个体的依赖性和应对时的无力感,从而对抗挫折能力产生负向作用。

根据社会支持的缓冲效应模型,陈娟娟通过对癌症患者的研究发现改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可以提升生命意义感,进而促进心理承受力;姚若松发现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影响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张敏婷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持续性的调节作用[3];贺志强等学者在研究社会支持对于负性情绪自杀行为作用时发现前者对于后者具有缓冲作用;高晓彩在研究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资本关系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通过心理一致感影响积极心理资本,即当主体领悟到较多社会支持,面对来自内外环境刺激时将更有掌控力,有利于积极心理资本的积累。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学生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