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串 从浅层走向深度

2021-09-10黄世贵刘贤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问题串结构化

黄世贵 刘贤虎

摘 要 “分段计费”一课教学设计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同学习,以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教学结构变“教师讲授为主”为“教、学、做”合一与多元交互。学生在结构化的探究中形成结构化思维,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关键词 分段计费 问题串 结构化 浅层深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全体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1]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先将每节课的核心问题与学习任务整合,分解成逻辑关联、层层深入的问题串,一次性呈现,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相互协同,交流反馈,进而得出结论,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实现深度学习。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段计费”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设计

1.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感悟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这类问题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发,感知计费规则

问题1:同学们,你们跟爸爸妈妈坐过出租车吗?知道打车的费用是如何计算的吗?

预设:①根据打车的里程和乘车时长综合计算出来的,路程越长,时间越久,所需要的费用就越多。

②我还知道打出租车有起步价,比如3公里以内11元;超过的部分再另外计费。

问题2:我国某个城市的出租车计费标准: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加收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李叔叔有一次打出租车,下车时付了7元,那出租车的里程表显示的千米数可能是多少呢?

问题3:如果里程表显示行驶了4千米,李叔叔还是付7元吗?

预设:不是7元,而是付8.5元,因为根据计费标准,前面的3千米收费7元,后面的1千米属于超过3千米的部分,要另外加收1.5元,所以是7加1.5等于8.5元。

问题4:原来要将4千米分成了3千米和1千米两个部分,根据收费标准分段计费再相加算出车费。可见打车时计费不是完全按千米数×单价来计算的,需要分段。那出租车到底是怎样计费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分段计费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从打车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分段收费。接着以李叔叔付7元里程表可能显示的千米数设疑,引发学生进行猜测、分析。在整理信息、理解信息中,学生逐步明确打车计费不是按照千米数×单价来计算,需要分段,而且每一段的收费标准不一样,这为后面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二)问题探究,尝试计费方法

师:你们是想老师带着大家一步一步的去研究这个问题,还是自己和同伴一起研究?我们该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呢?

预设:①和同伴一起研究。我可以举例子,比方说甲乘客坐了多少千米,要求需要付多少钱;乙乘客坐了多少千米,要求需要付多少钱等等。

②我们在解决了这一类问题之后再总结规律,看看这一类问题该怎么解决。

师:数学的许多规律、法则、方法等,都是通过例子来说明的。这里就有一个例子,请看学习单:

问题1.杨叔叔坐了6.3千米,他应付多少钱?(想一想,算一算)

问题2.请你尝试完成出租车价格表,除了用表格的形式表示收费情况,你能用其它的方式表示出分段收费吗? (填一填,画一画,说一说)

问题3.怎样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周围的同学小声请教;完成得比较快的同学,也可以主动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一次性呈现本节课主要研究的3个问题,从具体的数据计算,到制作价格表、画线段图等,再到分段计费方法的总结概括,逐层深入,整体呈现。学生前面对分段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完成这3个问题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部分学生虽然对解决第3个问题有困难,但是积累了一定的思考,在启发下,思维就会生长发芽。

(三)互动建模,理解分段计费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对第一个问题的想法?

预设:①前面的3千米是按7元来计费的,所以我是这样计算的,6.3减去3等于3.3千米,3.3千米要按4千米计费,应该是1.5乘4再加7等于13元。

②先把6.3千米看作7千米,将每千米按1.5元来计费。那就是1.5乘7等于10.5元,前面的3千米只用了4.5元,根据计费规则,前面的3千米是按7元来计费的,这样就少付了2.5元,所以最后的收费应该是10.5元加上少收的2.5元等于13元。

师:如果行驶里程是8.7千米,应该怎样进行计算?为什么6.3千米、8.7千米都是用7元加上后面里程的费用?

预设:因为按照收费标准,前面3千米一定是7元,这个收费标准是固定的。只是后面里程不同,費用也不相同。都是要把这两部分相加。

学生接下来完成第二、三个问题。

师:下面一起来分享一下对第二个问题的想法。

预设:出示表格(表1)。前面的3千米都是计费7元,到4千米时是8.5元,5千米时是10元,6千米时是11.5元,以此类推。

师:大家都非常善于发现规律,我们除了可以用列表法来表示出租车的计费情况,还有别的方式吗?

预设:我是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表示的,首先用一条长的线段表示出行的里程数,再将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表示1千米,然后从0至3千米都是7元,以后的每千米都写上1.5元。(如图1)

师:谁看懂了他的想法?下面的图2和图3哪一种统计图表示更准确?

预设:图3表示更准确,因为每一段的费用是一样,不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过程,应该是一种阶梯状。

师:对于第三个问题,谁又有什么想法呢?

预设:①我觉得解决分段计费这样的实际问题,首先要理解它的计费规则,然后要明确每一段是怎样计费的,最后再把两段的费用相加。

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分段,要根据计费规则来分段,比如问题1中的6.3千米看作7千米以后,要把7千米分成3千米和4千米的两段,而不能分成2千米和5千米。

小结:在理解计费规则的基础上正确分段,后面一段要用“进一法”保留整数来计算,这些是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关键。

师:出租车为什么要分段计费呢?

微课介绍:出租车收费既有固定部分又含可变部分的方法,起步价是为了保证出租车司机的收益,接近大部分出租车的实际成本。按路程计算收费,太短的路程对几乎所有运输业来说成本都比较高。这种收费结构降低了出租车的里程费,乘客无需为较长的行程支付高于实际成本的价格,对于较短行程,也能保证出租车运行成本。

设计意图:学生在汇报交流中思维不断碰撞,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互动建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理解分段的含义,知道如何分段以及后面一段要先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再乘单价。第二层次学会用表格来表示分段计费的规律。第三层次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理解和解释分段收费。在多元表征的同时,学生找到不同表征之间的联系,感受行驶里程与车费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函数思想,进而概括出分段计费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内化。

(四)解决问题,应用分段策略

问题1.编一编: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补充一个条件后,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问题2.选一选:五(1)班35名师生照相合影。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付(   )钱? (一共需要35张照片。需要加印30张。)

(1)27.5+2.5 × 35

(2)30 × 2.5+27.5

(3)27.5+(35+5) × 2.5

问题3.比一比:王阿姨要把2.5千克的物品从东莞市寄往广州市(同属广东省),她选择哪家快递费用比较便宜?

①号快递:省内1千克以内10元,每超过1千克加收2元;省外1千克以内15元,每超出1千克加5元。(不足1千克按1千克计算)。

②号快递:省内1千克以内9元,每超过1千克加收3元;省外1千克以内12元,每超出1千克加8元。(不足1千克按1千克计算)。

师:在生活中,除了水费、电费、冲洗照片和快递采用分段计费以外,还有邮局寄信函,打固定电话、停车场收费等等,很多时候也是采用分段计费的,那它们又是如何计费的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调查解决,希望大家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做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环节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学生编题有两种可能,一是直接用单价×数量计算,二是需要分段计算,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一般计费和分段计费的不同和联系。第二题是不同情境下的分段计费,对“含5张照片”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第三题是综合运用分段收费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学以致用。教师不是停留在评判对错上,而是充分让学生去分析、思辨、创造,进一步深化对分段收费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总结反思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教学”的教学理念,它从教的设计转向学的设计,以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教学结构变“教師讲授为主”为“教、学、做”合一与多元交互。课堂文化则主张“支持和激励的学习氛围、独立和协同的学习机制、结构化和板块化的教学”[2]。其教学核心指向以下两点:

(一)由浅层转向深度

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整合相关知识去运用、评价。本节课通过问题引领,促进学生由浅层感知转向深度学习。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付7元猜测可能坐的里程数”,从而引发本节课的本原性问题“出租车的计费为什么不是千米数×单价”,在唤起学生认知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学习内容和儿童的经验建立联系时,便于促进儿童的理解,尝试复杂问题解决。其次,由本原性问题分解成三个问题并以问题串呈现,这些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不能依靠记忆和模仿简单问答,学生必须要选择深度学习的方式来分析、解决。同时三个问题后面都有提示要点,指引学生如何走向问题解决。

问题串的整体呈现和解决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有了整体的认识,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总结出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思路与策略,形成结构化思维,提升深度学习能力。

(二)从学会走向会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要从课堂的中心往后退。好的课堂应该是讲着讲着教师不见了,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3]。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指引,一是将模糊不清的认识进行辨析,变为清晰;二是将对话的话题指向知识的本质,走向深刻。让学生学会学习,就是教师不能只关注怎么教,而是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有没有学会、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4]。同时,课堂的对话也应摒弃一问一答的局面,而应让“生生对话”成为主旋律,让语流在课堂流淌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究、思辨、协作中学习如何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研究的主要三个问题呈现进阶的关系,学生在这种板块化的探究中逐步形成结构化的思维。从具体到理性认识,从个例到普遍规律,整个探究的过程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和学习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经常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借助复杂问题解决,学会深度学习,才是立足于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梁淑颖.寻问题根源,觅解题佳径:“分段计费”错因分析与再思考[J].教师,2019(24):69-70.

[3]刘贤虎.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教学略论: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中国教师,2019(11):77-79.

[4]杨惠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以“小数的含义和读写”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7(6):36-37.

[5]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9(Z1):5-9.

(责任编辑:杨红波)

猜你喜欢

问题串结构化
体育学科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讨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概念结构化教学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
“问题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