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相生 “情义”彰显
2021-09-10汤锦秀
汤锦秀
【摘 要】学生习作内容蕴藏在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里,存在于他们的全部感官系统中。教师要在习作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原始素材,让“理趣”与“情义”在性灵习作教学中交相辉映。
【关键词】性灵作文 融合学科 置换视角 情境披情 思辨对垒
“性灵”一词较为人熟知的运用当是以清代诗人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其“性灵说”是诗学的一种艺术创作主张,强调要直接抒发人的性情,表现真实情感。
小学阶段写作学习一直都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作文套路太深,内容太假,没有抒发真正的内心感悟;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过于教条化,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失去了选择作文内容的自由。因而学生写作的兴趣与信心必定会丧失殆尽,谈何“性”与“灵”?笔者为了挽救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明真义的天性,故对小学性灵作文进行了以下初步的实践研究。
一、融合学科——扣开性灵之门,让性灵习作教学更在“理”
习作并不只是写下文字,它可以是学生通过语言来抒发感悟,它还需要调动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利用逻辑思维明白事物(事情)发展规律的能力等,所以要进行知识间的整合,打破学科边界,是一项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
本校曾经组织参与研究课题的老师进行《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由三位教师穿插进行,融合语文、音乐、美术三门学科,打破常规课堂的壁垒,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语文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层层朗读,读出了大榕树美丽的枝干和绿叶的情态,读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读出了鸟声、鸟影的应接不暇,读出了鸟的形态、姿态变化多端,进而读出了鸟的可爱;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学生在文字体验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发出和作者一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音乐教师带来了一首《云雀》,“飞”是云雀最原始、最本能的习性,音乐把云雀的飞刻画得栩栩如生。刚刚读到的文字伴着音乐声浮现在学生眼前,从学生的嘴里蹦出,从学生一起随着音乐律动的手势飞出,课堂充满了欢乐。学生多想留住这美丽的瞬间,于是美术教师带着学生的渴望,展示了吴冠中的作品《小鸟天堂》,学生在赏析作品中学会了小鸟的虚实画法,树干树枝线条粗细画法,用墨加水浓淡的区别,十米长卷铺开,在音乐声中,学生或趴或跪或撑在长幅画卷上尽情泼墨,用诗歌与色彩抒发对生命的敬畏,对“鸟的天堂”美景的向往。最后语文教师指导随文练笔——我心中的鸟的天堂,学生们一个个埋头书写,完全看不到以前课堂上抓耳挠腮、皱眉思索的样子。
这节课三科融合,学生在充分感知文字、音乐、画面的基础上,灵动抒发自己的真性情。教是为了不教,淡化作文痕迹,以情趣激荡情趣,学生不再感到写作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学生下笔有“物”,抒写独特的感受,言之有“理”, 表达出真实的自我。
二、置换视角——品味性灵之美,让性灵习作教学更有“趣”
习作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剥开那层文本语言的壳,吃到文化的肉,完了再在学生的心田种下一颗性灵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当然,吃的过程使用什么方法呢?怎样让学生吃得开心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适当又有趣的教学方法了。
比如,教师要求六年级学生读完《城南旧事》一书后写读后感。可是学生匆匆读完连回眸都不曾,怎么可能有深刻的感悟呢?笔者认为最能生成趣味的地方,便是和作者用同样的视角去读,而不仅仅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进行语言的品味。于是,笔者设计了这堂课品味文本语言的几种方式:
(1)动作猜人物,通过抓反映人物特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合作演一演,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声泪俱下,他们同情秀贞,认为她绝对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疯子。
(2)画漫画,议一议黄板牙这个人物。学生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一一融入对黄板牙的绘画中。笔者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把黄板牙画得极其丑陋,但又不是原作风格,毫无疑问他们都从文字中感受到了黄板牙的好吃懒做、不负责任、卖女求“荣”等恶劣行径,这远远比单纯教学文字更让他们震撼。
转换学生的视角,他们能在实践中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不会出现模糊而笼统的表达和空中楼阁式的假话。转换了视角的个体能切实参与真实的场景活动,学生从“要我说、要我写”走向“我要说、我要写”,架起了学生与习作的桥梁,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写下来。
三、情境披情——感受性灵之真,让性灵习作教学更显“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连接了生活,才能创设习作的“生产磁场”,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引导他们积累素材。
二年级的第一篇写话是“我喜愛的玩具”。对于没有多少文字积累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这一任务。首先,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抓住玩具的特点,教师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在真实的观察中迈出他们习作生涯的第一步。有学生这样写:“我喜爱的玩具是一只小企鹅,它是我和爸爸妈妈去海洋馆的时候,爸爸妈妈买来送给我的。它是一只可爱的小企鹅,有尖尖的嘴巴、圆滚滚的肚子,大大的眼睛一直看着我。我特别喜爱它,又是抱又是亲,有时我还会把它当作我的小枕头来用。这是我珍贵的礼物哦。”还有学生写道:“我的玩具是小白兔,它毛茸茸的,很可爱,让人爱不释手。它穿着蓝色的衬衫,鼻子是粉红色的,像一颗草莓味的糖果,它的眼睛是乌黑乌黑的,像两块巧克力。它头上扎着一个蝴蝶结,头顶上有一对长长的耳朵,它的身后,有一条雪白的尾巴,像小雪球。”
就这样我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进社会,从而体验精彩的生活,认识精彩的生活。中秋节到了,笔者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月饼,发面粉、和馅儿、按模具、上蒸箱、制包装,一路边玩边做,玩中学,做中悟,尝中品,教室里充满团圆欢乐的气氛,快乐的源泉在学生心灵深处流淌,化为语言文字时也就成了真话、实话、心里话,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尽管有学生的月饼并未做成功:“唉!我做的月饼惨不忍睹,只是扁扁的一坨,分不清哪里是皮哪里是馅儿,再瞧瞧其他同学的杰作,色香味俱全,我只能去蹭吃了。”可它是那样真实地发生了,又那样真切地被记录了下来。
有了“生活磁场”,学生的文字尽管稚嫩,但写出的是他们自己的观察所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在飞跃,文字在生成,情感在升华。
四、思辨对垒——充实性灵之言,让性灵习作教学更明“义”
对学生来说,习作通常有两种意義: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二是读者读懂的意思。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问题。我们尊重每一个“哈姆雷特”,但也要避开随心所欲、蜻蜓点水式的“误读”。前几年有一个关于“玉林吃狗肉”的问题,网上观点铺天盖地,笔者觉得这个社会现象也可以拿来当作议论文的素材。所以在五年级中开展了一个辩论活动,主题就是“该不该办狗肉节?”。
辩论会开展前,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结合生活实际,做了很充分的文字准备。正方认为“玉林该办狗肉节”,原因有以下几点:(1)玉林是一座有着600万人口,是广西东南最发达的一个城市,狗肉节这一习俗在这里由来已久,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既然是传统习俗,就应该保持。(2)玉林举办狗肉节意义重大,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玉林大批量的狗来自饲养场,举办狗肉节带动消费、运输、养殖、餐饮等行业的发展。(3)狗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对增强机体抗病力和细胞活力及器官功能有明显作用。中医上讲,狗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基于以上几点,正方认为玉林举办狗肉节实在是一件该举双手赞成的事情。反方持不同观点:“玉林不该举办狗肉节”。为什么呢?因为办狗肉节就得大批屠杀狗。(1)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自古人们就与狗亲近,狗可以看家、护院、打猎。狗的作用非常之大,甚至能在现代刑侦工作中发挥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2)大批量的屠杀狗,这种场面太血腥了。(3)养狗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狗在很多家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人应该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是玉林,任何地方都不应该举办狗肉节。辩论会上,正反双方辩手做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各抒己见,很是精彩。
通过层层剥笋般的思辨对垒,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了道理。这样写下来的议论文有理有据、情节交错、层层递进,只有经历了实践才能言意相通,摈弃那些热热闹闹的花架子以及似是而非的所谓的深挖分析,学生习作中的真话、真情才得以最大化彰显。
总之,我们课题组在对小学性灵作文的实践研究中更加坚信:学生习作内容蕴藏在他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里;存在于他们的任何感官系统中。只要我们做到在习作教学中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原始素材,便能让“理趣”与“情义”在性灵习作教学中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