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情入境:小古文类文本教学言语实践之路径

2021-09-10殷明星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言语实践小古文

殷明星

【摘 要】小古文类文本教学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表达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教学的“牛鼻子”,入情入境,在“以古带今”“以今证古”的教学中达到理解文化、传承文化的目标。以《书戴嵩画牛》为例,小古文类文本教学言语实践之路径可以是:解题释义,激趣入境;初读古文,读准有境;质疑探究,理解沉境;趣读课文,渐入佳境;想象补白,身临其境;拓展阅读,探无止境。教师将言语实践的种子植入经典文言文的土壤之中,将小古文的独特之美带给学生,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扎下文学之根,焕发出生命的张力。

【关键词】小古文 言语实践 路径 入情入境

小古文类文本教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学生的言语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古文类文本教学必须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表达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教学的“牛鼻子”,入情入境,在“以古带今”“以今证古”的教学中达到理解文化、传承文化的目标。在言语实践的课堂中,小古文类文本教学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如何入情入境?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书戴嵩画牛》为例,尝试探究小古文类文本教学言语实践的路径。

一、解题释义,激趣入境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关系到小古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积极思考。因此,小古文教学伊始,可创设情境导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寥寥数语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學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使其触摸到文本的精神内核。当然,导语设计要精练、简洁,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本特质,要围绕文本的精神内核。导入新课时,我们可以用对诗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让学习初入境地。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师生对诗,激趣。

师:发现这几首诗的共同作者了吗?(苏轼)

2.介绍另一种题材——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

3.揭示课题,板书。

4.指导读准“嵩”字音,读好停顿,齐读标题。

5.认识戴嵩。

6.理解标题,入境。

二、初读古文,读准有境

初读是学生感知教材、学习小古文的起始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初读的设计要简洁明了,让学生学起来目的明确,有可操作性。在初读阶段,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非常有限,读书犹如蜻蜓点水,教师也很少真正去检查学生能否读懂、读通课文。于是,在初步感知中,教师便忙不迭地逐段分析讲解,让学生早早地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初读的主要任务就是通顺地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不漏字、不添字、不颠倒,小古文的初读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读通、读准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有境”,才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课文脉络。

初读课文,可为下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做铺垫,同时也为深入阅读、理解、探究、品味课文打下基础。初读阶段,教师借助“学习提示”,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僻字、多音字及难读的句子时,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这篇小古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还要把握停顿和节奏,整体感知文本。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按照“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词,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读准“处”“好”“数”三个多音字,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方法。

(2)出示“数”的两种意思。根据字义,知道这里“数”读第三声。

(3)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指导读“曝”,根据“日”字旁,猜猜它的意思。(板书:曝)

(2)回忆成语“一曝十寒”,“曝”也是“晒”的意思。注意左边的“日”要写得瘦长。

(3)指名读,齐读。

4.把握停顿,再读课文。

(1)师: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流畅,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带有节奏线的文字,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评价。再齐读。

三、质疑探究,理解沉境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疑问,才能由被动变成主动,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许多教师常常事无巨细地想把所有问题都讲透,把所有细节考虑周全,于是,学生没有质疑的空间,没有思考的时间,生本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大可不必担心失去对课堂的掌控。恰恰相反,教师讲得越少,学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广。如此,虽然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但从长期来看,课堂上精彩的质疑、释疑的讨论过程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今后更好地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质疑阶段,教师借助“学习提示”,在学生借助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交流。如“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中“股”“掉”两个字,古今语意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辅助理解。如此,学生品读文字,有疑而问,方能“沉境”其中。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深入品读课文。

2.出示“学习提示”。

(1)借助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

3.指名读。

4.交流“?”标出的词句含义。

(1)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①指名说意思。

②师:这里有两个字,古今语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示:股、掉)

③学生理解“股”“掉”,回忆“悬梁刺股”里的“股”也是“大腿”的意思。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

④出示“斗牛图”,学生用文中的话说出图上内容。

⑤齐读。

(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①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理解两个“轴”的意思。

③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这是汉字的魅力。

④师:“尤所爱”是什么意思?“常以自随”呢?指名说。齐读。

(3)连起来说出文章的意思。齐读全文,感受情境。

5.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围绕“斗牛图”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抓住主要人物,讲清事件。

四、趣读课文,渐入佳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古文教学应该将“熟读成诵”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并随着小古文选文的升级不断提升诵读难度,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引领学生快乐诵读古文,积极积累语言。教学中,让学生跟着节奏,摇头晃脑地吟诵,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学生吟诵小古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音律的美、古文意境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书戴嵩画牛》时,“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读——自由朗读。分别画出描写杜处士和牧童的句子。

二读——汇报交流读。“尤所爱”表现在哪儿?

三读——师生配合读。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读懂语言的精妙,读出古文韵律。

四读——齐读。读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读懂人物的内心。

四个层次,层层递进,有情有趣,渐入佳境,这样的朗读过程,能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读书感悟。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自由朗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杜处士的句子,用“”画出描写牧童的句子,再用一两个词概括他们不同的表现。

2.汇报交流。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①师:用一个词形容杜处士对待《斗牛图》的态度。

②读出喜爱之情。

③“尤所爱”表现在哪儿?(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④师:杜处士可能什么时候会带着?(板书:想象)

⑤师:杜处士是一位文人,中国古代的文人经常进行聚会交流,他们在一起吟诗作对,弹琴作画,还会交流自己的收藏品。同学们想一想,杜处士在他的文友们面前,会如何夸赞这幅画?

⑥师:他可能这样爱惜这幅画——(生说);他还可能——(生说);夸赞它,爱惜它,一切皆因为“尤所爱”。

(2)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是“尤所爱”,小牧童是什么表现?

①指名说。(板书:笑)

②师:牧童说话时“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自己练一练,带上表情、动作表演读。(指名表演)

③师生配合读。

④面对这位聪明的小牧童,杜处士会怎么说?

⑤师:所以杜处士“笑而然之”。同样是笑,牧童是——(生说),处士是——(生说)。能不能换个位置?(生说)

⑥师:一个“笑”,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作者的语言多么精妙。

3.齐读。

五、想象补白,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不难看出,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想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小古文作为一种相对浅显的文言文,彰显出意白言不白的精髓,寥寥数语就能简明扼要地将所要描绘的形象和情态呼之欲出。由于小古文所呈现出来的语言习惯、形态与当下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学时可借助想象,让学生会其意,感其情,悟其神。

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讲故事”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展开想象,讲述故事,从而更好地理解小古文的内容。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将小古文所表现的内容直观可感地展现出来,为学生真正走进小古文的内蕴搭建支架。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师: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你能将它讲出来吗?

2.师: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指名说)

3.自由练习,指名讲故事,评价。

4.师:刚才大家讲的是“他们”的故事,现在提高难度,讲一讲“我”的故事。

出示: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嘍……

我姓杜,大家都叫我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5.指名讲,评价。

六、拓展阅读,探无止境

只有当孩子对内容、情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小古文精彩的语言,除了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外,还要感悟它的精髓,学会简单运用。小古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故事结尾,作者引用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教师抛出问题:在生活中,“         当问            ”,引发学生拓展表达。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师: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出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齐读。

2.师:画牛当问           ;捕鱼当问           ;           当问              ……

3.师:生活中需要向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请教,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还有什么收获?

(仔细观察生活,不迷信权威……)

4.师:小牧童认为戴嵩这幅画画错了,那么戴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5.出示戴嵩资料,指名读,提出疑问。

6.师:戴嵩连牛的倒影都画得如此传神,可见观察入微,又怎么会把“斗牛图”画错呢?戴嵩到底有没有画错?课后可以继续探究,到那时,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小古文类文本既是感知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历练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资源。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小古文类文本教学,应理所当然地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将言语实践的种子植入经典文言文的土壤之中,将小古文的独特之美带给学生,让他们在言语实践中牢牢地扎下文学之根,焕发出生命张力。

【参考文献】

[1]万晓霞. 巧借小古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9(28).

[2]李晶璇. 教学生从小古文中品味文言之美[J].江苏教育,2019(9).

[3]王蕴杰.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古文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言语实践小古文
玩转小古文,提升语文素养
巧借句式判断 激趣古文阅读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巧用假设,推促言语实践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言语实践观照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