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1-09-10易炜徐旻晶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易炜 徐旻晶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适应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发展要求,贯彻落实“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路径,构建同向同行的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使之成为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

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思政课程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各地各级学校中陆续展开,形成了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积极态势。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任务和目标上具有的共同性、在方向和功能上具有的一致性、在内容和要求上具有的契合性,决定了它们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协同发挥具有可能性;它们在思政内容侧重点上的差异性、在课程地位上的互补性、在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上的偏向性决定了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协同发挥具有必要性。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明确的性质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政课程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中坚作用。

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的整个课程体系,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科目,也包括非思想政治科目;不仅包括高考科目,也包括非高考科目;不仅包括国家课程体系,也包括地方乃至学校自主建立的课程;不仅包括学校的基本教学体系,也包括学校的管理体系。学校要充分挖掘课程和管理中的思政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素养,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帮助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而明确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定位。可见,课程思政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虽以课程知识传授和学校秩序构建为目标,却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导向作用。

如果说课程思政发挥着“知其然”的作用,那么思政课程则发挥着“知其所以然”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具有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特征的综合性课程,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学校必须找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定位,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内容的教学,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通识化”的倾向,立足活动型课程,通过鲜活的事实和活动化的方式使学生在理性思考中实现政治认同,让思政课程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同样的,高中阶段各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考命题越来越多地以时事热点或德育主题为切入点,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也蕴藏着大量的思政教育契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与其他各门各类课程的联系,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思政课是中学生系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健全人格、引领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使学生具有广阔视野、正向价值、社会担当的人文通识和社会常识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必须开好思政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在新高考选课走班的前提下,思政课在某些选课组合中的缺失,决定了这些科目也必须肩负起应有的思政教育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可见,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又不能忽视其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应努力将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

落实课程协同育人

落实协同育人。要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形成同向同行的校园思想文化,彰显教育的最大化功能。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学校必须深化认识,展开宣传教育,更新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增强其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广大教师要在实践中落实思政教育,形成实践和认识的双向良性互动。事实上,把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强学科理解。例如,在语文写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事实评论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数学的子集和真子集的学习中,以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为喻,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心,也有利于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在物理学习中,以“末速度=初速度+时间×加速度”为例,有利于学生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虽有初速度,但最终可以靠时间和努力来获取胜利。在化学学习中,以“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但不充分燃烧,就会释放出一氧化碳这种有毒气体”为喻,可以让学生明白:只有充分努力,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点要求,在深度上,要通过各类课程与课堂教学,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观的引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政治认同。

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要求,在广度上,尽可能地拓展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以宜昌市夷陵中学为例,学校依托独具特色的“VIP”(V课程+I课程+P课程)课程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地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V”课程(variety多样化)是指学生自主选修的多样化拓展课程,主要包含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大类,校本课程中包括兴趣类校本课程、创新型活动课程和劳动课程,学生对这类课程兴趣浓厚,并且有机会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这类课程潜移默化地渗透价值引领,大大提升了“思政”的效能。“I”课程(independent自主的)是指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自主发展课程,主要包括生涯规划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学习方法课程和“三自一导”德育課程体系,这些课程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思政课程资源,以其实用性、示范性有效配合了思政课程。“P”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学校实行成长导师制度,教师人人都是学生最信赖的人生导师,专业课程老师和成长导师双重身份的融合,强化了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使命。

完善支持、引导和监管评价机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更离不开完善的支持、引导和监管评价机制。

就支持而言,需要保证专门的研究时间,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使教师有时间、有积极性去开展相应的研究;需要完善创新机制,加强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家校合作,构建思政教育共同体;需要进一步完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使课程思政落实落细;需要完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和代际传承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前瞻性问题,强化系统研究。

就引导而言,需要组建专门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队伍,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需要组织专门的团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寻自主选修的多样化拓展课程、满足个性需求的自主发展课程和基于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共性化特点,以及每一个类别中每一个不同学科的个性化特点;组织教师加强时政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学习,把最新鲜的知识和案例引进课堂,用喜闻乐见的方法激活课堂,展现课程思政的魅力。

就监管评价机制而言,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各备课组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在教学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和优秀成果的表彰力度。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校必须勇于改革创新,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充分体现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所具有的目标追求一致性、教育教学方式接近性和教育教学效果互补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课程生态共同体,在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上实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曹小飞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