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筋络理论指导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

2021-09-10赵品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6期
关键词:痉挛性经筋上肢

赵品安

中风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肢体痉挛被认为是常见的并发症,若未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则非常容易引起肌肉疼痛,甚至形成异常的运动模式,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及康复质量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结合既往工作经验以及查阅权威文献发现,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多发生在上肢,且相对于下肢而言因其活动度相对较小,康复活动难度较大等问题,不断延长了康复的进程,因此,这类发生上肢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问题引起了更多康复医学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视[2-3]。鉴于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及应用的不断发展及革新,越来越多基于中医理论上实施的康复干预方法也获得了更多的应用及认可。其中筋络理论作为一种被归纳为中医经络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的是肌肉关节与运动功能等方面的内容,认为通过该理论出发干预治疗肢体上的疾病或后遗症可获得更好的预后[4]。现我院尝试在筋络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康复干预方法的应用及效果展开探讨,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90例进行分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5~67岁,平均(66.28±2.45)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21±0.11)年,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2~66岁,平均(65.10±2.36)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1.22±0.15)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通过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5]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相关标准;均在我院行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后确诊;首次发病;中风诊断为中风-中经络;具有清晰正常的神志,并未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主动签字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存在严重意识功能障碍或者智力障碍无法配合者;合并心脑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血液性疾病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血压调整、早期溶栓、并发症防治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监测病情、肢体运动、控制痉挛、良肢位设定、健康教育等[7]。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基于筋络理论指导给予康复干预,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连续训练3 d,以3周为1个疗程。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1)经筋良肢位摆放:在标准良肢体位摆放的基础之上,结合患者的经筋张力状态对肢体摆放的位置进行调整,以此有利于后续的经筋力学传导。(2)从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状态出发,给予个体化的经筋辨证治疗,寻找其各经筋结点,给予相对应的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少阳经筋等手法,找到对应的节点后使用指揉法或拇指拨法帮助其获得良性的刺激以及更多的放松。(3)诱发主动运动:该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协调手三阴经筋与三阳经筋之间的力学平衡,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患者可主动诱导患肢按照经筋传导的方向进行移动,主动配合筋点部位的按摩手法运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scale,FMA)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及患者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1)NIHSS量表评价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消退和不注意,满分为在0~42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受损越严重[8]。(2)FMA量表用于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满分为100分,将最终得分在96~99分之间评为轻度肢体功能障碍、将最终得分在85~95分之间评为中度肢体功能障碍、得分在51~84分之间评为重度肢体功能障碍、得分≤50分为严重肢体功能障碍[9]。(3)CSI量表满分为16分,得分1~9分之间为轻度痉挛[10]。(4)采用我院自制的康复干预调查满意度量表评价,满分为100分,80~100分之间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取t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干预前后NIHSS、FMA及CSI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NIHSS评分较低、FMA评分较高、CSI评分较低,观察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上述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干预前后NIHSS、FMA及CSI评分对比(分, ±s)

表1 两组康复干预前后NIHSS、FMA及CSI评分对比(分, ±s)

?

2.2 两组患者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对比[例(%)]

3 讨论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发生发展主要因脑血管病后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由此所引发的牵张反射兴奋性以及速度依赖性也会明显的增加,由此引起了肌张力的异常升高合并腱反射增强等病理改变,临床上以痉挛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对患者的预后康复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1]。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证实发现,康复干预的关建及重点指出在于一方面对痉挛进行有效的抑制以及促进缓解,结合不同患者的个体病情出发,制定特定的康复方案及干预模式,帮助其协调以及恢复上肢患处的伸肌及屈肌之间的张力及运动状态,从而帮助其尽可能的恢复到既往的运动及功能模式,以此促进获得更加良好的预后,降低致残率[12]。

参考既往研究文献,《素问·痿论》中曾指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认为十二经筋分别起源于四肢的末端,并结聚在特定的骨骼关节部位,用于控制及约束骨骼,连接与联络四肢,与肢体活动及运动功能之间关系紧密而不可分割[13]。结合《素问·调经论》中“病在筋,调之筋”的治疗指导原则,认为采用经筋理论对本病进行干预,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及康复效果[14]。因此,我院开始将基于筋络理论指导应用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中,通过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更好的对手三阳经筋相应的筋结点产生了更强的正面刺激作用,更好的促进了肌肉的收缩,也有效避免伸肌的萎缩,发挥了更强的改善患肢运动功能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基于筋络理论出发,以此为基础制定康复干预对策,可见此种方法相比于常规干预方法获得了更好的康复效果,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痉挛情况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同时肢体活动结果也更好,证实了该理论的临床优势性,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5]。另外,该康复干预方法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较高,提示该康复干预方法的应用更加容易获得患者的认可,易于被其接受及认可,这可能与此干预方法更加贴近患者个体真实情况出发相关,更好的满足了不同患者的个体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筋络理论指导应用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体功能,缓解痉挛程度,患者对康复干预的满意度较高,易于被接受与认可。

猜你喜欢

痉挛性经筋上肢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