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美三国问候语的差异
2021-09-10唐梓源刘宇通讯作者
唐梓源 刘宇(通讯作者)
(通化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一、问候语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与日本和美国不仅国际贸易往来增多,民间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无论哪一种交流,都离不开起着润滑作用的问候语。对于问候语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牟茜(2012)在其硕士论文《对外汉语教育中的汉语问候语分析》中提出“问候语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上的问候语。狭义上的问候语,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打招呼……如,‘你好’……而广义上的问候语则是……有针对性的使用一些询问形式……有时候只表示关心,并不一定要明确的答案,只是出于礼貌和感情上的联络。如,‘吃了吗?’……”。本文基于牟茜的研究,按照场合将问候语分为4 类:见面问候语、感谢问候语、离别问候语、道歉问候语。不同国家在不同场合下问候语也存在着差异,具体形式见表1。
表1 不同场合下中日美三国问候语的表现形式
中日美各国由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问候语自然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以中日美三国人民见面时所使用的问候语为例,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分析中日美三国问候语的差异。
二、中日美三国问候语的差异
(一)从文化背景看中日美三国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因此中国人始终把“食能果腹”作为人类生存的首要需求。人们在见面时都会关心地问一下对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否得到了保障。故而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见面问候语“你吃了吗?”。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保障,温饱问题早已得到解决,人们不会再为饥饿而感到恐慌和忧虑。现如今,人们见面时仍然会客气地问候“你吃了吗?”但其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种关心的情感,而非想要获得具体答案的询问。所以当被问:“你吃了吗?”的时候,听话人出于礼貌象征性的回答一下:“吃过了”、“还没呢”、“快了”。对方便也不会再继续提出“具体吃了什么?”“跟谁在一起吃的?”这些令人感到麻烦的问题。
日本地处欧亚大陆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复杂的地形导致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又因常年受季风影响,使得日本四季分明,气候多变。梅雨、樱花、红叶、农时、鱼汛,大自然培养了日本人对季节敏锐的感知力。日本人热爱自然,对自然有膜拜和敬畏之心。日本人非常善于利用自己对自然变化敏锐的读取能力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気持ちが晴れる」(心情爽朗),「曇った心」(灰暗的心情)。其中「晴れる」和「曇る」原本是形容天气变化的词语,但内心情感较为丰富的日本人,将自然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连通,用这些词语来形容人的内心状态。从“读取自然界”的行为当中,也能感受到日本人对季节天气十分看重的情绪。季节及天气问候语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化的语言。因此在日本我们经常能听到与季节变化和天气情况相关的问候,比如,今天天气晴朗,温度适宜,日本人见面打招呼时就会说:「いい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啊),听话人随即附和:「ええ、そうですね」(是啊,真是个不错的天气呢)。初秋之时,气温下降,日本人会就季节变化进行感叹式的问候:「急に寒くなりましたね」(突然就变冷了呢);梅雨时节即将到来之际,雨水连绵,此时人们见面问候就会说:,「よく降りますね、そろそろ梅雨でしょう。」(最近总是下雨,快到梅雨季节了吧)。除了季节及天气问候语之外,日本人经常使用的问候语还有「おはよう」。从字面意思理解,「おはよう」是表示“早上好”的意思。从结构形式来看,「おはようl 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的简体形式。追其溯源,「おはようl的含义并非如此简单历史上的日本是一个农耕民族的国家,日本人酷爱劳动,天刚破晓,农民就准备下地干活,在田间小道上,遇到左邻右舍时,互相问候:「お早くて起きましたね」(你起这么早来干活,真勤劳呀),上述话语逐渐形成了,「おはよう」这一问候语。这其中也包含慰劳他人工作,劳动之辛苦的意思。表达了对人民努力工作、勤劳辛苦的肯定和赞扬之情。现如今,日本人依然会延续传统,有时还会看见日本人在下午见面时也说「おはよう」当然这里所说的「おはよう」不仅仅是“早上好”的意思。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包括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很多移民者都是为追寻发财梦而离乡背井。想要在美国完成自己的梦想或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就必须留在美国工作或者打工,这和我们中国现在的北漂一族比较类似。对大部分移民来讲,远离故土,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他乡,生活充满艰辛与不确定因素。身处异乡的移民者遇到同乡,倍感亲切,一定会热切地询问对方在美国过得怎么样,所以见面打招呼时人们习惯说,How do you do?”(你最近过得怎么样?)“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做什么工作呀?)通过这些问候语,不仅可以表达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还可以借此获得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如果对方在美国混得还不错,那么对方将成为你在美国一个优质的人脉资源,或许可以在你想要换工作的时候帮你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又或者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信息资讯等。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美国的高速发展,很多人都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人们无需再为生计奔走,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前途莫测的日子了,工作、生活也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节奏非常快,彼此需要获知信息或者得到帮助的需求已经大为降低,于是,见面语由繁化简,从一个句子“How do you do ?” 演变为一个单词“ Hello ”直到现在的“Hi”,从某种层面来看这也是生活节奏快、个人独立性强、人际关系淡薄的一种表现。
(二)从思维方式看中日美三国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经历了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者极其信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主张。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次提出“中庸之道”,把人的个性心理规范于一个统一和谐的秩序当中,使人难以表现个性和追求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集体意识的形成。融入集体是人们集体意识的外化行为表现,也是一段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开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喜欢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作为话题切入点,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候:“干嘛去?忙什么呢?最近怎么样?”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普通平常的问候语,并且说话人并不是真的想要知道听话人具体的个人情况,而是出于客气,简单问候一下,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听话人一般用“出去,没忙啥,还可以”等一些表述较为含糊的词语作为回答就可以了。由于中国人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所以自然不把对方当外人,对于上述的问候并不认为涉及到侵犯他人隐私的问题,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彼此之间沟通情感的有效手段。
日本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使日本人根据人的长幼差异形成了极其明显的等级观念以及内外分明的集体意识。封建制度及思想也一直影响着日本人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日本人见面时的问候语中发现他们深入骨髓的阶级意识和集团意识。日语体系中的敬体和简体与此息息相关,以「おはよう」为例,不同场合下「おはよう」的含义也存在差异。在见到上级、长辈或关系较为疏远的人时,日本人会使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进行问候。从两个层面分析日本人的阶级意识和内外分明的集体意识。首先,下级和上级,晚辈和长辈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等级关系,因此问候长辈和上级要使用敬语以示尊重。而关系疏远的人和自己属于内外关系,与“我”关系疏远的人被认定为“外”,所以要使用敬语保持适当的距离感。与此相对,在见到下级晚辈以及关系亲近的人时,日本人通常使用「おはよう」问候对方。下级与“我”,晚辈与“我”同样属于等级关系,不过“我”处于上级、长辈的身份,所以可以使用简体问候对方。而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属于“内”,自然打招呼时可以随意自然一些。
美国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也体现在问候语当中。例如,“Good morning.”(早上好):“我向上帝祈祷你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早晨”。相比于东方国家的集体意识,美国人更加追求独立自主、发展个性。这也就形成了他们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的观念。“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在中国和在美国,其表达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在打招呼时询问对方“你吃了吗?”只是进行一个客套友好的寒暄。对方不做认真回答也不会计较。而在美国如果问对方“Have you did your meal?”美国人会认为对方想要邀请自己一起吃饭。再比如中国人一向以热情好客待人并且家族意识强烈。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问候的时候会问:“今年多大了?在哪儿工作呢?买车买房了吗?”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并涉及隐私的问题,而是表示客套的一些问候语。而对于强调个人独立主义和注重保护个人隐私的美国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交谈中,年龄工作,收入,家庭都是不能轻易谈及的话题。如果不了解彼此的文化在人际交往中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因此尽量以“Hi”、“Hello”、“What's up?”“How do you do ?”此类简短不涉及隐私的话进行问候可以有效避免尴尬和误会。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由于中日美三国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故而形成了其特有的问候语。中国问候语具有较强的日常寒暄性且形式灵活;日本问候语多与季节、天气相关或体现出极为明显的内外意识;美国问候语形式简短,不涉及隐私问题。进入现代社会,问候语不再是获取信息及提供帮助的媒介,基本上都只剩下礼节性问候的成分了。因此,我们在问候他人时语言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避免文化冲突和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