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纪录片遇上“后疫情”大背景下的小生长

2021-09-09左砭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8期
关键词:后疫情纪录片

左砭

(作者系“传媒1号”专栏作家)

匆匆间,2021竟已行程多半。于传媒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可以卸下热切、冷静思考的节点。对纪录片而言,这是后疫情时代的第一年,无数记录者们日夜兼程,一部又一部扣人心弦的纪录片作品纷至沓来。所以,这个阶段,它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量,帮行业、帮观众、帮我们厘清当下格局,开展对未来的合理预期。

内容的主流导向与年轻化表达,制作的适度创新与观众的参与传播,市场的重新向好与百家争鸣,构成了当下的中国纪录片。

内容主线突出与破圈传播

在历经新冠一年后,纪录片完成了从记录者、见证者,到参与者、行动者的完美转身。

抗疫题材的《武汉,好久不见》《人世间》展现了纪录片的责任与担当;脱贫攻坚题材的《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出山记》《进城记》则担当社会观察员,还原人性维度;抗美援朝题材《为了和平》《英雄儿女》弘扬了民族的风骨和血性;人文题材的《掬水月在手》《西泠印社》《此画怎讲》则引起了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年度文化现象。

过去一年,新冠疫情改变了世界传媒生态,但中国纪录片之发展在蛰伏后重现繁荣,繁荣中仍有感动。而在新的阶段,主旋律作品开始占据C位,纪录片作为视听化的记录者,一如既往担当“国家史册”的重任,记录时代身影。

2021年电视端纪录片排名(数据来源:1号数读联盟-酷云互动)

首先是作为重大题材的建党百年,成为创作的重要来源。

作为纪录片的龙头,央视推出了众多党史主题纪录片:《山河岁月》《敢教日月换新天》《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不仅让观众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更看到了纪录片的历史使命与担当。

“1号数读联盟-酷云互动”2021年电视端纪录片排名显示,党史主题纪录片可谓占据大半江山。

地方卫视与网络端也紧随其后:芒果TV《青春正当时》聚焦各行各业为祖国建设奋斗的年轻党员群体;B站自制纪录片《烈火,鲜血与旗帜》从文物入手,以现代的表达方式,让年轻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大历史节点、重要历史材料,这一百年的峥嵘岁月,足以为党史纪录片提供充分养料。

将历史的视角继续往回拉,人类社会浩浩汤汤的千年历史同样也是纪录片的选材来源。

纪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将焦点置于古建修缮保护以及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们,熟悉的“故宫文物体”叙事让这部纪录片成功成为年初爆款。

文化旅行纪录片《地中海的辉煌:罗马帝国的兴衰》通过现场观摩、实景体验、学术对话等方式,带领观众感受罗马帝国的荣耀和意大利的地中海浪漫风情。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历史虽不是生活的主旋律,但其天然的神秘和古朴与纪录片的纯粹和浪漫,无疑是对“成全”二字最好的注解。

在现实题材上,同样有不少品相甚佳的纪录片作品。

美食纪录片继续深耕。《奇食记》遍寻中国大江南北的“奇葩”美食,堪称首部“反美食”的美食纪录片;《烟火拾味》以小见大,立足上海本土老字号美食,以美食讲述人文。

现实纪实类纪录片表现亦为不俗。《养老院里的零零后》聚焦老年人群体;《一级响应》记录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全过程;《东小口》记录中国基层法官的真实生活;而8月5日播出的《荒野至上》,则走近中国六位资深生态摄影师的荒野体验。

可以说,创作者们精益求精,不论是小众题材的另辟蹊径,还是既有题材的继续破圈,跨类型的缝合与交融,是所有纪录片创作者们始终在推进的尝试。

但不得不承认,对比国外纪录片作品,国内纪录片事实上依旧存在较为浓厚的“教化”涵义。

国外纪录片更擅长分解题材,更擅长从社会与民生等故事素材中反思现实问题,更擅长“思”,而中国纪录片则尤为偏向呈现主体宏大的时代作品,更注重“传”。

笔者并非要推崇西方逻辑,只是水满,则溢;过犹,不及。

制作“纪录片+”和“全民记录”

随着视频传播成为主流样态,纪录片进入“网生时代”。受众需求与商业化趋势使得纪录片开始“低下其高贵的头颅”,从小众走向大众。

创作者们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形式一端同样推陈出新。

在技术上,更新升级——

腾讯视频上线的《排队小吃》是一部城市小吃纪录片,在这部单集时长约3分钟的微纪录片中,创作者适应用户阅读习惯,采用竖屏方式记录河南洛阳一系列传统特色小吃。

《敢教日月换新天》使用4K+8K的超高清拍摄手段,引入了人工智能(AI)影像修复技术,制作了长达126分钟的4K超高清三维动画。

在叙事上,孵出“纪录片+”模式——

为了更好贴近年轻化的受众群体,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一改过去单调的线性叙事法则,在纪录片中融入舞台剧、真人秀、短视频等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腾讯出品的博物类历史纪录片《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创造性地用舞台剧的方式还原历史故事;《敦煌:生而传奇》则是当下首部人物纪传体+剧情式的传奇纪录片。

在创作主体端,“众包纪录片”登场——

所谓“众包”,就是创作者即为大众,由其延伸的纪录片即为全民参与创作,而视频媒介时代的隐喻就在于全民都可以成为创作者。

新冠疫情期间,《温暖的一餐》《余生一日》《战“疫”24小时》等颇为新奇的纪录片向大众展示了民间奔涌的“纪录”力量。

在技术与时机的双重推动下,2021年开年,新华社与网易云音乐、快手联合发起面向全平台的“声音”征集计划,打造首部全民声音纪录片《温暖的声音》。

作为准入门槛较高的艺术门类,纪录片渐渐开始放下严肃叙事,拥抱80、90和00后等年轻群体,在形式的表达上更加“网感”与“年轻化”。

产业凛冬之后,暖春已至

据《2021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票房总收入120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北美票房22亿美元,上映纪录片53部,总票房400多万美元,2002年以来最低,世界还处于疫后的漫长恢复期。

而生产生活基本恢复常态中国内地,影视创收虽历经凛冬,但蛰伏之后,迅速投入了复产复工。去年,中国上映纪录片15部,总票房8065万,同比增长55%。

随着视频传播成为主流样态,除了线下院线上映方式,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推出新的产业模式增加纪录片的商业附加值。

今年,纪录片产业整体呈现三个趋势:

其一,品牌运营立体化。

在品牌开发运营层面,台网端纷纷发力,力图打造IP化版图,实现品牌破圈传播。

以央视为例,作为孵化纪录片的龙头基地,央视分别在纪录片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和科教频道的不同栏目推出主题各有侧重的纪录片作品。

如纪录片频道《听起来很好吃》《我在故宫六百年》,以小切口记录大时代的人文作品;中文国际频道则侧重传承党史党建作品,如《潮起海之南》《红色堡垒》。

在网端,腾讯视频组建“一日之食”IP矩阵:《早餐中国》《向着宵夜的方向》《开动吧!海鲜》《排队小吃》等, 形成品牌化鲜明的“早餐”“宵夜”“海鲜”“火锅”美食方阵。

其二,生产模式工业化。

2021纪录片台网播映指数(数据来源:1号数读联盟-艺恩数据)

以B站为例,近年来,从转播到联合出品再到投资自制,B站正在不断深入纪录片制作上游产业端,规模化、精品化的生产制作为B站带来了良好口碑效益。

2021一季度上线《奇食记》《去你家吃饭好吗》《宠物医院3》《小小少年》等多部流量与口碑双丰收的作品。其中,人文纪录片《小小少年》,豆瓣评分高达9.1分;《去你家吃饭好吗》则成为了UP主与OGV内容相结合的代表作;聚焦宠物的医疗类真人秀《宠物医院3》则引起了关于宠物的和谐讨论。

其三,传播媒介融合化。

目前,纪录片传播“三级传播”的媒体格局。央视稳坐纪录片龙头地位,B站、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成为中坚力量,各大卫视则紧随其后,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跨媒体合作格外活跃。

据“1号数据联盟-艺恩数据”显示,2021热门播映纪录片中,多数纪录片都选择台网两端播放,媒体间的融合互补使得纪录片融合传播已然成为一种主流传播方式。

于中国纪录片而言,2021年,是一个机遇,但行至8月,依然留有遗憾,海外市场的拓展依旧属于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掣肘之处。

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中国的时代命题。中国纪录片不仅讲述中国故事,而且参与国际叙事,以彰显大国文化自信与全球眼光,但目前为止,对比国内市场的百花争鸣,纪录片的“出海”作品却是“稍逊风骚”。

正值全球媒介生态变迁,纪录片更要稳抓这一机遇,适时出海,才能将中国纪录片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结语

正如著名的“电影眼睛派”理论家维尔托夫所持观点,“电影是为了展示生活的原貌,而不是虚构的世界,因此,电影所有的影像材料都应该来自真实生活。”

纪录片又何尝不是呢?

在历经新冠一年之后,虽然中国影视行业曾面临凛冬,但庆幸的是,内容生产的土壤仍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与能力仍在。

无论如何,只有真正兼备艺术价值与思考价值的纪录片作品方能深入人心,对创作者来说,记录、行动才是值得坚持的事情,祝愿中国纪录片的下半年能够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后疫情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变局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代河北省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思考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