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护理体会分析
2021-09-09张婷
张 婷
(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 梅州 51400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当中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一般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的增生所致。该病症多见于育龄妇女[1]。子宫肌瘤可以发生在子宫的任何部位,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2]。本疾病最常见的危害就是可能会引起月经失调,导致月经量增多、月经经期延长表现。如果子宫肌瘤太大,又是在黏膜下,还可能会引起女性不能正常怀孕,或者是在怀孕以后出现自然流产,甚至发生胚胎停育现象[3-4]。因此在肌瘤的早期或较大时均可以进行手术治疗。随着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效果也得到证实,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师的青睐[5]。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对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护理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67 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其中对照组34 例,年龄在26-46 岁,平均年龄为36.23 岁;单发肌瘤24 例、多发肌瘤10例;壁间肌瘤17 例、浆膜下肌瘤11 例、粘膜下肌瘤6 例。观察组33 例,年龄在27-48 岁,平均年龄37.56 岁;单发肌瘤25例、多发肌瘤8 例;壁间肌瘤21 例、浆膜下肌瘤9 例、粘膜下肌瘤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气管插管符合静脉全麻。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术后与麻醉师将患者共同送入病房,常规吸氧2h,去枕平卧,把头偏一侧。进行心电监护,每1 小时测一次。检查腹部有无渗血、阴道口有无出血现象,确保各种管道畅通。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适当予以饮食指导。观察组则在上述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掌握患者基本资料和病情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依照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进行专业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和治疗,提高依从性和配合度。同时也要向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取得他们的信任与理解,建立良好的关系。②由于患者对疾病的担心和缺乏对治疗的认识,易产生各种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状态,多与其谈话,有针对性的疏导,并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帮助患者建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与勇气。③手术结束,患者回到病房后,应密切监测,定时测量其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连续监测6h,待病情稳定后改为每4h 一次,直至停止监测。注意观察尿管是否畅通,记录尿液的颜色及量。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观察腹部伤后情况,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与干燥,防止感染。④术后6h 可进食流食,术后1d 可过渡到半流食或普食,尽量食用易消化食物,不吃产气、刺激性的食物。⑤护理患者早期活动训练,指导术后6h 床上活动,1d 后下床活动,期间需有护理人员或家属在旁陪同。,以免发生意外。注意活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身体的康复。⑥由于患者易伴随呼吸深慢、血压增高等现象。以此需要实施调整输氧速度。调整体位,协助其采取胸膝卧位,以此排出术后CO2 残余量。另外,要注意观察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以及腹痛、阴道流血现象,以防内出血。加强穿刺孔出血护理,及时更换无菌敷料,并加压包扎。对于痛感明显着,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提高疼痛阀值,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其中包括: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判定标准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价,评分范围在0-10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强。②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价,按四级评分,0 分为无症状;1 分为轻度;2 分为中度,3 分为重度。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③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管理及护理技术进行评价,按三级评分,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满意度越好。总体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在Excel 中储存,采用SPSS 20.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s)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 P例数33 34术后疼痛评分4.31±1.20 6.45±1.53 6.358 0.001术后排气时间(h)16.32±3.25 26.14±4.62 10.035 0.001术后首次下床时间(d)1.24±0.79 3.46±2.15 5.576 0.001住院时间(d)5.34±2.16 8.90±1.54 7.786 0.00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A、HAMD 评分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观察组HAMA 评分(16.82±4.52)、HAMD 评分(13.94±2.11),对照组HAMA 评分(17.26±4.52)、HAMD 评分(13.86±3.57)。护理后,观察组HAMA 评分(15.21±3.65)、HAMD 评分(6.25±2.10),对照组HAMA 评分(19.98±2.74)、HAMD 评分(11.98±2.33)。两组在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较护理前均有一定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2、10.589;P=0.001、0.001<0.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23 例、一般9 例、不满意1例,总体满意度为96.97%;对照组满意17 例、一般11 例、不满意6 例,总体满意度为82.35%。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8;P=0.001<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是妇科常见病。早期子宫肌瘤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不容易发现,往往通过查体才能知道。因此,对于性成熟期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发现变化,及早处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属于一种比较常见而且效果比较好的微创手术方式。一般在腹腔镜下,于腹部作2-4 个小切口,切口大小为0.5-1.5cm,再用子宫旋切器将肌瘤剔除及粉碎后,经手术切口取出[6]。该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但术后患者有复发子宫肌瘤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术后监测、饮食干预、早期运动训练以及并发症护理,为患者提供细致、周到、全面的护理措施,促使患者能尽快恢复[7-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心理状况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充分表明术后护理干预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减轻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