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家庭教育的“中国特色”

2021-09-09郭继承

中华家教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郭继承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国特色 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国际视野

教育界公认的结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健康成长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于能否培养出支撑国运从而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发挥着重大作用。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我们既要看到人类家庭教育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也应该看到不同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具体到中国的家庭教育,如何清晰和建构家庭教育的“中国特色”,是我们推进和做好中国家庭教育的前提。

一、培养出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需要的人才,是新时代对中国家庭教育的要求

是否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对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根本检验。一个人的优秀与否,不是自恋式的自我欣赏与自我肯定,更不是人为的自我宣传和美化,其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素养和能力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是否能够推动时代的进步。不管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没有经过时代的认定和检视,都称不上合格。

回望中国的近代史,我们的教育因为和时代脱节而未能培养出支撑国家命运的人才,殷鉴不远。18 世纪工业革命后,单就教育领域而言,一个国家能够培养出专研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人才,成为这个国家能否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当时的中国仍然以科举考试为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考试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程朱理学所诠释的儒家学说,这不仅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科学人才的严重匮乏,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导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外敌入侵的重要原因。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很好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教育状况。当西方社会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大力推动自然科学教育而一日千里的时候,中国的教育还在传统科举的架构内踽踽独行。由于我们没有在历史转折的节点培养出时代最需要的人才,结果必然导致近代中国一系列的失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当然,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没有培养出当时最需要的人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新的时代到底对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又应该如何回应这些要求呢?

其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努力,同时只有强大繁荣的祖国才能更好地维护每一个中国人的福祉。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要深刻认识到国家强大与个人福祉之间的关系,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国家,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家庭教育要自觉引导孩子爱我们的国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国家的认同、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孩子的人生选择上,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将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容易做出成就,更能展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歌曼舞就可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经历无数惊涛巨浪和艰难险阻。我们能否迎接一切国内外的挑战,决定了我们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和抗打压能力等方面,做出持续的努力。一个有健全人格的孩子,一个有抗打压能力的孩子,无论经历任何挫折、痛苦、困难、不如意、误解等考验,都能够百折不挠,始终积极向上,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孩子生活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孩子缺少苦难的洗礼和在艰难中打拼的历练,滋生了娇气,甚至一些男孩多了脂粉气和阴柔气,少了英雄气和阳刚气。从小一点说,这些品质不利于孩子正确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从大处说,缺少钢筋铁骨不能勇敢面对人生考验的青年一代,也无法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三,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在历史交汇的节点,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观点,人的一生也必然会遇到有各种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人,这就需要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看待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价值观,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等关系,绝不做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人。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认识观点的各种各样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常态,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孩子一以贯之正确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始终能够从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价值立场审视一切,始终能够尊重事实并全面地分析问题。一个没有独立判断和正确选择能力的人,在各种言论和观点纷至沓来的过程中,不仅会摇摆不定、迷茫、痛苦和纠结,而且还有可能被错误的言论和价值观带入人生的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当然,伟大民族复兴在家庭教育上提出的挑战远不止上面这些,我们在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分析,而是要强调中国的家庭教育必须清晰当下的时空坐标,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要做出什么样的回应。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让孩子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沃土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个国家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国家之所以存在、发展并凝聚人心的内在精神力量。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国家永续发展的接班人,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做法。具体到我们国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保持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精神源泉,扎根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孩子全面發展,这是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任何一个孩子,只有深入了解本国的文化,并能够融入本国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地成为社会一员,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放置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视野中,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绵延不息,五千多年的文化河流从来没有断流,这是中华文化内在生命力最好的证明和诠释。从某种程度上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永葆生机的精神支撑!从历史上看,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的重要形式,正是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通过家庭教育这种形式,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孟子、岳飞等典范人物,出现了诸葛亮《诫子书》、袁了凡《了凡四训》等中国家庭教育史的精彩华章。在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既要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更要传承中华家教智慧的优良传统,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下,注重树立孩子的健全人格,厚植孩子的德行修养,开启孩子的智慧格局,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并在教育的过程中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做好家庭教育的文化和智慧宝库。中国传统的教育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做法和要求。在孩子未成年时,我们称之为“蒙学”阶段,以“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对于孩子的人文底蕴、待人接物的基本规矩、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等,都做了较好的普及要求。在成年之后,儒、释、道的经典则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孩子的境界、格局和人生智慧。

读《论语》,可以给一个孩子全方位的人生启迪和精神营养。“学而时习”,告诫孩子绝不可空谈理论,而是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省吾身”,要求孩子时时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弱点,真正具有空杯心态,永远在自我纠错中前行。“朝闻道,夕死可矣”,启迪我们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是“道义”,一切的选择要从“道义”尺度检视和评判,所以孔子才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实际上告诉了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不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即不符合“道义”的任何诱惑,都要学会拒绝和放下;只有符合“道义”的选择才是正当的!否则,一个人价值观的“方向盘”和第一粒“纽扣”一旦出错,整个人生也必然误入歧途。

读《孟子》,要引导孩子懂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缺少好的发展机会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放纵和懈怠;一旦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那就要将自己的一生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大海中去。任何人一生都会经历无数的考验和历练,一个人的伟大就在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和磨难,绝不忘记初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而且,历史不会白白把任何一顶桂冠戴在任何人的头上,经历多少的考验,才有多大的成就,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今天,我们会发现有不少的孩子面对挫折和考验,有“躺平”的心态,甚至采用自杀等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这更需要我们从孟子的话中汲取营养,善养孩子的浩然之气,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奋发图强。

读《礼记·大学》,可以让孩子知道提升自己的德行是人生永远的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而且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抱负,必须有承载的能力才能成就一番功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自身修为跟不上,越是有大的权力、名声、地位、金钱等,由于德不配位,往往会因为自己不能把持自己,最终身陷囹圄,甚至家破人亡。而且,《大学》还指出了一个人如何完善自己的内在逻辑和修行次第,那就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再到治国、平天下,一步步地完善人格、拓展格局、开启智慧,内圣外王。

读《道德经》,可以让孩子懂得宇宙万物背后存在内在的规律,在规律面前,没有任何一人可以特殊,真理只眷顾那些认识真理、尊重真理、按真理办事的人,这就是“不道早已”。更进一步,《道德经》还指出了一个人之所以不能领悟和遵循大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心性被贪财好色等人性的弱点所蒙蔽,导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这个认知基础上,《道德经》给出了如何领悟和遵循大道的方法和路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之处,无所不为。”所谓“为道日损”,就是告诉我们求道的方法和路径是不断超越和削减人性的弱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启人心之中内在领悟智慧的能力。道家的“无为”与平时人们所说的“消极”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反对在人性弱点的牵引下“胡作非为”,主张人们在“道”的指引下,顺道而为,赢得主动。

读《中庸》,会让孩子懂得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等,都处在密切的关联之中。我们要反对西方所倡导的那种过多强调“小我”的“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反对个人至上、个人的自由至上的极端观点,既要重视个体价值和自由,也绝不可漠视他人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如此等等,中华文化的大海中有太多博大的智慧,对于滋养孩子健康成长,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任何一个人,都不是抽象孤立的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大地上。对于中国的孩子而言,要明白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养育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心灵归属,要明白托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幸福的根本力量是国家的繁荣强大。一个人的运气再好,抵不过国运的力量。当国家衰败,内忧外患,甚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候,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个体,无所谓幸福可言。反之,在国家繁荣富强、外敌不敢入侵的时候,普通老百姓才有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务必要扎根中国,用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赋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孩子正确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深切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并立志以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和文化的繁荣做贡献。只有这样,才是合格的中国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才能让孩子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接班人和国运的托起者。

三、做好中国的家庭教育,要直面中国社会发展和孩子成长面临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回应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时空环境和问题,中国的家庭教育要正视我们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并能够引导和教育孩子成为解决中国发展难题、推动中国进步的有生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迅速发展带来的人们精神世界与物质相对丰富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和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给孩子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这都是当前家庭教育必须关注和回应的问题。具体说来,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普遍关注的重点就是如何赚钱和改变生活处境,如何快速增加物质财富;但当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升之后,人们精神世界的诉求会越来越丰富、复杂,我们必须做好应对人们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准备。

家庭生活方面,由原来一个家庭几个孩子变为一个家庭只有一个、两个孩子;生活环境从农村的广阔天地之间到只有几十、一百多平方米的楼房;生活方式从现实世界的鲜活生活到互联网虚拟世界,充斥每个人的空间。这些变化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更进一步,随着城市化生活压力的加大,不同生活观念的渗透,有很多青年人不准备结婚、不准备生孩子,甚至在性取向上都发生值得社会关注的变化,凡此种种的问题,都需要家庭教育高度关注并做好引导。而且,这种引导不仅关系个体的生活和家庭的幸福,还会对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结语:立足本来,面向未来,海纳百川,培养新时代托起国运的接班人

一个民族的发展,既需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时又要有融汇世界一切文化优势为我所用的能力。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我们重视家庭教育的“中国特色”,强调中国家庭教育在培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接班人方面的使命和担当,让我们的孩子既要深深地扎根祖国,以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神润泽孩子的人生和未来,同时也要具有国际的视野,永不僵化,善于学习,永远有自立世界潮头的自觉和开阔胸襟。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面镜子,有的时候我们只有在其他民族文化的镜子面前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从而做到自我超越和自我革命。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封闭僵化,自大自傲,只能让自己走向衰败凋零;盲从照搬,自我否定,也会让自己走向覆灭。只有扎根中国的同时又放眼世界,批判地继承,理性地学习,才能培养出支撑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人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如何做好我们的家庭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是各种社会要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并非万能,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却无可替代。当下的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和时代使命,力争建构、完善新时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理论框架,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为孩子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也应该为国家、民族的永续发展培育大才。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