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力学教学中认识论的研究

2021-09-08李瑜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3期

李瑜

摘要: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对认识论在初中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指出了认识论对初中生认识力学知识、掌握和应用力学知识起到巨大作用,便于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知觉;错误概念

认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以他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提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必须先认识事物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体到物理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现象,从而获得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进一步积累、沉淀、具体化、升华形成理性认识。具体到物理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教学、概念教学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规律,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逐步认知客观世界。因此物理教师如何通过认识论攻克物理力学这一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不要忽视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机会

感性认识是认识论的基础阶段,实质上是一种通过感觉器官来认识事物现象的过程。获得感性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形式,所有认知活动都是从感觉开始。所谓感觉具体指人们应用五大感官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个别特点和属性等。例如,在物理力学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弹力时,双手拉橡皮筋,观察到橡皮筋伸长了,用了视觉;手指变红了,感觉到手疼,用了触觉;彼此交流拉橡皮筋时的感受,使用了听觉。按照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弹力时就可以通过三种感官获得的三种感觉去理解这个知识,利于学生后面学习时知识的提取。反之,如果只由老师口述,那么就会只剩听觉感官,少两个感官感受,缺少两种感觉。

知觉——是把通过五大感官获得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点和属性在大脑中进行内化,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感知,而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它是最终通过自身的意识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点和属性的感性形象。例如,在学习压强知识时,取一支削尖的铅笔,用两个手指按压笔尖和笔尾时,通过视觉,观察到按压笔尖的手指凹陷程度大;通过触觉,感觉到按压笔尖的手疼,这里用了两种感觉。如果把这些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有对比较压强大小的感知:按铅笔时两个手指相比,按压笔尖的手指形变明显,且更疼的那只手受到的压强大。因此没有感觉,就无从感知。

表象——是指人的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关于某些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这些形象往往是在感觉和直觉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没有被忘记而是可以通过回忆再现的。例如,当我们说起用双指按压铅笔时,马上大脑就会反映,按压铅笔时,按压笔尖的手指凹陷程度会更大,手指感觉会更疼,受到的压强会更大。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感觉、直觉、表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实物获得具体感觉、知觉、表象进而转化产生抽象的知识。

二、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核心素养。因此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最终转化为理性认识。

(一)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建立物理基础概念

足够的感性材料,对学生建立物理基础概念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动手小实验,如吹硬币过笔、吹风筒、吹乒乓球等,让学生通过基础的探究过程进行分析论证,把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具体关系凸显出来,进而让学生的认识得到飞速的发展。

(二)巧妙化解学生之前的错误概念

所谓错误概念,就是学生对某些物理规律或概念之前已经产生的错误认知。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那节课,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很多同学已经像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顺序,先演示伽利略实验,然后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论: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力,将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再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的授课过程看似流畅,但是与学生之前的错误概念相矛盾,很难做到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且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混乱的后果。事实上,在讲这部分知识时,我们不如迎难而上,直接在讲解时进行大量的举例,与学生实实在在地探讨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大量与先前错误概念相违背的实验,转变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误解,然后引出牛顿第一定律。只有经过这样连贯的探究教学,学生才能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消除原有的错误概念。

(三)注意认识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作为整个学习认识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逾越,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自学获得新的认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想办法去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最终实现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刘欢.初中生光學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2]王静.物理教学中的认识论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