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绥日报》典型报道的话语实践及意义建构初探

2021-09-08孙宝琴常志刚

新闻爱好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英雄日报党报

孙宝琴 常志刚

【摘要】《晋绥日报》是中国新闻实践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地方党报。《晋绥日报》刊登的典型报道主要集中在1942—1948年之间,总量1100多篇。通过已有的一手资料,从晋绥边区典型报道产生的历史背景、典型报道的话语实践及其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特定历史时期报刊的力量以及地方党报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作出初步的整理和挖掘。该报典型报道的大量实践,是革命战争年代晋绥革命根据地报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当前我国地方党报典型报道的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晋绥日报;晋绥边区;典型报道;地方党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先进典型宣传工作。先进典型承载着时代的主流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回望历史,典型宣传是我们党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是党凝聚人心的重要法宝。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时期尤其发挥了重要作用。[1]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地方党报,《晋绥日报》也是晋绥解放区六百万人民的报纸。它的历史使命就是宣传、动员和团结所有抗日军民,建立稳固的大后方。本文以当时党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以及根据地的整个经济、文化建设为背景,考察晋绥时期典型报道的时代特色,以期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党报做更深入的挖掘。

2018年3月31日,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发表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此次会议让新闻学界对于这份有着重要史料价值的地方党报有了更多的关注。在此之前,新闻学泰斗、复旦大学童兵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也曾强调《晋绥日报》在中共党史与中国新闻事业史中的重要地位,鼓励研究人员做更多的基础工作与研究工作[2]。基于此,有学者围绕《晋绥日报》社论,著名的晋绥新闻人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

目前关于典型报道的研究渐趋成熟。但从典型报道入手分析《晋绥日报》尚处于尝试阶段。学界从对典型报道概念的厘定及其范畴与特征的勾勒;典型报道在中国的发轫、特色、困境;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关于典型报道的论述等,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朱清河的《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典型报道研究》等学术专著为本文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

一、《晋绥日报》典型报道生发的历史背景

鉴于当时中国革命的特殊背景和党的工作的实际需要,毛泽东考察新闻业以及党报和党的宣传工作主要着眼于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政治性的宣传。1942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实行改版,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和操作要点即为,党报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工作,那么报道典型人物、典型单位的事迹和工作经验,便成为党报的基本内容。改版后的《解放日报》,报纸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党报传递新闻与政策表述的作用变成了具体指导工作的作用。典型宣传、典型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地方。1944年毛泽东在对《抗战日报》(《晋绥日报》的前身)的指示,以及1948年毛泽东发表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都提到了要充分利用好报纸进行宣传。不难看出,毛泽东十分重视党报的政策宣传作用以及对于根据地人民的指导作用,典型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汲取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充足养分。

从中国新闻史来看,典型报道是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报纸的一种“独创”性贡献。在此之前,中国的报界虽然也有类似的先进人物的报道,像1898年9月8日《国闻报》上刊登的《谭烈妇传》记述谭嗣同之妻的一生,着重叙述她在丈夫捐躯后,在祭台上痛斥当朝奸臣,气绝而死;1911年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民立报》连续刊登黄花岗烈士的英勇业绩。[4]但是这样的报道不论从报纸报道规模、数量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典型报道有所不同。许多学者认为,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关于劳动模范吴满有的消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被认为是中国首篇典型人物报道,毛泽东看到这条消息,发出号召,要求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在党报的广泛报道下,吴满有成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无论从宣传口径,还是从媒体联动、社会影响等任何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推动根据地的工作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5]

在毛泽东的党报理论中,党的传媒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工作,那么如何正确地把握政策、把握报纸所传达的精神符合当下的政策或策略,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尺。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直接推动和倡导下,《解放日报》就有关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典型发表消息和通讯3000多篇,掀起了中国报刊史上典型报道的第一个高潮。《晋绥日报》作为与陕甘宁边区只有一河之隔的晋绥边区的党委机关报,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号召,着眼于边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选取典型案例作了相应的报道。它的报道更多是有针对性地为当时的政治需要服务的。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其紧紧围绕晋绥根据地的实际工作进行报道。典型报道在晋绥时期生成的时代意义,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属于新时代的历史记忆。

二、《晋绥日报》典型报道的话语实践

“典型报道”,又称“典型宣传”,是新闻媒体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事物、经验进行报道,用以引导舆论,推动工作和激励群众的一种宣传报道方式[6],是我们新闻宣传中的“重型武器”。毛泽东在领导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工作中,他的通过典型报道来指导工作的党报工作方式,变得炉火纯青。当然这种报道方式在《晋绥日报》地方党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笔者在研究中以四个关键词为索引项。在已整理的《晋绥日报》电子目录索引中,以“榜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25条文章数据,以“模范”为关键词,共有510条文章数据,以“典型”为关键词,共有34条文章数据,以“英雄”为关键词,共有626条文章数据。共计1100多篇文献。

(一)《晉绥日报》典型报道类型概述

《晋绥日报》典型报道数量众多,类型多元。如正面典型、改造典型、集体典型。正面典型主要有工农典型和战斗典型。这一时期报道的工农典型,如《工人劳动英雄张秋凤》(1942年12月24日,第2版)、《农民特等劳动英雄刘文锦》(1944年1月20日,第4版)、《妇女特等劳动英雄白全英》(1944年2月1日,第4版)、《开荒英雄刘暲旺》(1944年2月8日,第4版)等。1942—1943年间树立的战斗英雄为数不多,1944年开始,在反扫荡战役中,涌现出一批战斗典型,有关战斗英雄的典型报道大大增加,如《在抗日战争中长大的战斗英雄贾玉》(1944年3月25日,第3版)、《战斗英雄苏有红》(1944年10月3日,第4版)、《六分区第一民兵英雄赵尚高》(1944年4月13日,第2版)等。有关改造典型人物的报道是从1942年《解放日报》刊发社论《改造二流子》正式拉开序幕的。而《晋绥日报》有关“二流子”的报道是从1943年开始的,约有80篇,内容有“二流子”参加生产、自订劳动纪律、筑坝种地、戒绝烟瘾等。着重在于展现经过党和政府的教育之后,“二流子”改过自新,认识到劳动致富的好处。1942年三五九旅被誉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毛泽东称赞其为“发展经济的前锋”,与“南区合作社”成为集中宣传报道的典型。《晋绥日报》关于集体典型的报道中,涌现出一批模范村乡,生产领域的典型从个人发展为个人+集体的模式,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大生产运动中。这与典型人物的宣传与带动作用密不可分,典型报道在宣传策略上渐趋成熟。

(二)宣传报道模式:以典型性材料形塑榜样引领的力量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50年代,不过20年的时间,典型报道在中国就完成了“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的全过程,说明中国拥有典型报道诞生与发展的优质土壤。[7]其中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特色党报理论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青年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特殊的背景,从新闻传媒要进行政治性宣传的角度提出“傍着活事件来讨论”,其关键在于抓住适当的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话题,并充分利用报纸进行讨论。“傍着活事件来讨论”的思想,便是基于典型事例展开的。在题材上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材料,进一步提炼、加工,充分发挥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榜样作用和力量。

在晋绥革命根据地战斗与生产两手抓的情况之下,结合当时的实际形势,报纸运用活事件报道宣传,以真实的、榜樣的力量引领群众。如《退伍军人的好榜样——许明良同志》《战场上的英雄榜样》《妇女们的模范榜样》等,通过具体的案例,呈现了活灵活现的退伍军人、妇女、战斗英雄榜样。典型宣传中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宣传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不用虚夸编造的方式包装典型,不能“催生”典型,不能用华丽辞藻过分渲染典型。要落在实处,让群众信得过。

(三)宣传议题:群众意向与政治意图的结合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武装起广大的劳苦人民,用革命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的正反经验来激励、引导、教育、组织广大人民团结一致、排除万难,这就是当时的时代主题,解决这一时代主题要求采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其中作为无产阶级事业组成部分的中共的报刊更应该包括在内,典型报道应运而生之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联系群众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8]

1942年,《解放日报》报道了吴满有的劳动模范事迹之后,吴满有成为中共领导下的各个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晋绥日报》创刊之后,积极响应,共刊登关于吴满有的报道25篇,如《劳动英雄吴满有谈今年生产计划》等,新闻来源大多为新华社延安电。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吴满有的先进事迹,达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从宣传议题来看,报纸根据边区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意向以及政治意图结合起来,正面宣传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宣传时机来看,这个时期边区财政经济面临极其严重的困难,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了,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层出不穷。吴满有典型事迹的宣传,对于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建设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晋绥日报》典型报道的意义建构

(一)通过党报典型报道来影响群众和指导工作

革命战争时期,典型报道是党的新闻事业不可或缺的武器之一。1942年整风运动前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对于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宣传党的这一决策,引导和组织群众投入大生产运动,许多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中去采访,于是各报刊上呈现了一系列典型人物事迹和典型工作经验的文章,极大地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晋绥日报》的典型报道对推动晋绥边区的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44年毛泽东在对《抗战日报》的指示中提到“报纸是给晋绥边区人民办报,应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否则便是脱离群众,失掉地方性的指导意义”。[9]这是毛泽东亲民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强调了党报联系群众的目的是指导工作。1948年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0]《晋绥日报》正是根据毛泽东1944年和1948年的两次指示,从一开始的大篇幅报道国际新闻到逐步转向大量报道国内重大新闻和地方新闻转变,在当时边区特殊的革命环境下,通过报纸,宣传典型人物、单位的事迹,这些典型涉及劳动英雄、战斗英雄、模范干部、妇女榜样、退伍军人等,充分利用了地方党报的力量,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对于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凸显地方党报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一切思想、言论、行动,一切社会制度,一切学说,都贯穿着阶级性,贯穿着各种不同阶级的特殊利益与要求。我们从人们各种不同的要求、学说及思想、言论、行动中,即可看出他们不同的阶级性,由此可以认为,所谓“党性,就是人们这种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11]”

关于党报的党性问题,列宁提出的“党性”指的是党报要有全党意识,针对的是没有党性的情况,毛泽东谈到的党报的党性,指的是党报工作者有“党的机关报”的责任意识,主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报所传达的精神符合党当前的政策或策略。延安时期,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不仅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从道理上明白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而且也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从实践上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2]报纸作为党的重要宣传媒介,务必要使宣传增强党性,务必要使宣传符合当前党的政策。

《晋绥日报》刊登了大量有关战斗英雄和劳动英雄的报道。讴歌顽强奋战的英雄人物和积极投身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是配合党中央宣传的重要任务。如1944年10月3日《战斗英雄苏有红》,用四分之一还多的版面讲述了一个果敢坚决、胆大心细、勇猛的战士形象。之后又报道了来自各个分区的战斗英雄的事迹。关于劳动英雄的报道更多,词条共搜索到200多条,覆盖各个行业的单位和个人。如《亲切交谈生产经验毛泽东邀请劳动英雄》《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欢宴劳动英雄》等。可见,在当时中国革命的特殊环境下,大力开展生产劳动,通过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进行宣传,根据地大的生产运动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党报工作者应该有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作为晋绥边区600万人的地方党报《晋绥日报》,在党中央的指示下,结合实际情况,从本地实际出发,宣传很好地符合了当时党的政策,有效地践行了党报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结语

《晋绥日报》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是晋绥解放区600万人民的报纸。它在战斗烽火中顽强地成长发展起来。作为一份党报,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了党报的优良传统,办出了自己的特点和战斗风格。典型报道的记载以1942年《解放日报》关于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报道为标志,各个根据地掀起了向吴满有学习的热潮。吴满有成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毛泽东提倡通过典型报道来指导工作或倡导某一种风尚。《晋绥日报》创刊之后,明确党报的定位,宣传中央方针政策和分局工作决策部署,为根据地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始终坚持与边区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现有的1100多篇典型报道,涉及面广,文风朴实,内容紧紧围绕当时实际工作和在群众中的响应报道,宣传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单位的典型事迹,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这份报纸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不懈奋斗,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晋绥边区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只是描绘了一个《晋绥日报》典型报道的基本的知识图谱,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学界同仁及研究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

[本文为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甘惜分的晋绥新闻生涯及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19W200)阶段性成果;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晋绥新闻人口述历史纪录片研究”(项目编号:2019C2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网.打开先进典型引领时代的全新方式[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9-06/23/content_74912356.htm.2020-10-20.

[2]童兵.關于《晋绥日报》研究的几点建议[J].吕梁学院学报,2018,8(1):40-42.郑保卫.怎样做《晋绥日报》研究:与《晋绥日报》研究小组的谈话[J].吕梁学院学报,2018,8(1):43-46.

[3]常志刚,孙宝琴.晋绥新闻事业与甘惜分早期新闻作品的特色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7(8):27-32.

[4]李良荣.关于典型和典型报道[J].新闻战线,1981(3).

[5]朱清河.典型报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4.

[6]郑保卫,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16.

[7]朱清河.典型报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9.

[8]朱清河.典型报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20.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25.

[12]张俊国,高振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党性”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2014(6).

(孙宝琴为吕梁学院中文系新闻学专业教师,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志刚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吕梁学院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编校:王谦

猜你喜欢

劳动英雄日报党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的劳动模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的劳动模范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灵感日报
中国典型报道的历史转型
农民、劳动英雄与诗人:孙万福的个体生活史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