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的劳动模范

2017-09-05王菲

智富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劳动英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陕甘宁边区

王菲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运动,实质是创造典型和推广典型的运动。在此运动中,劳动英雄对于在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学习、宣传和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

“劳动模范”是中国共产党授予在生产建设中成绩卓越或有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的一种荣誉称号,简称“劳模”。除了劳动模范、劳模的称号以外,与此相关的词语还有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英模。

一、研究现状

本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源,時间跨度为1950年到2012年,以“劳动英雄”为主题共检索到“劳动英雄”相关的研究论文234篇,其中与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相关的研究论文43篇。

1977-1994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只有1篇,主题相对分散,研究者主要从宏观上探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且多为学习型的宣传读物。1995-2013年,抗战时期边区劳动英雄研究初具规模,平均每年都有2篇左右的文章发表,而2011年更是激增到8篇。这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文章多为个案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吴满有”、“赵占魁”成为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多数文章都是通过这两位典型的劳动英雄,从不同维度透视当时的劳动英雄运动。

总之,目前研究者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方面的关注较少,这一方面导致我们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二、“劳动英雄”升起的动因

1939年国共之间关系日趋紧张,中共财政供给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了战胜困难,中共便号召军队、机关和学校都要进行机关生产,并决定在生产运动中以抓典型、带全局,开展学劳模运动作为主要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从1942年起,大批“劳动英雄”开始被政府选拔出来,树为典型,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推广。到1944年12月,劳动英雄运动全面展开并日臻完备。

诚然,现实的生存需要是“劳动英雄”升起的主动因,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劳动英雄运动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灵感来自于苏联经验的启发,但又不只是苏联模式的复制粘贴。

列宁曾多次论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问题。早在1918年1月,列宁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竞赛的思想,他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提道,“各个公社、村社、消费生产合作社和协作社以及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应当展开竞赛。正是应当通过这些工作让有组织才能的人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并且把他们提拔上来,参加全国的管理工作。”可见,列宁不仅支持开展劳动竞赛,他所提及的“提拔在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人”的思想,恰是后来在竞赛中树立劳动模范的雏形。

斯大林也大力提倡劳动竞赛,他在1929年《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中央委员会政治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竞赛运动中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它使人们对于劳动的观点发生根本的变革,因为它把劳动由从前认为是可耻的和繁重的负担变成了光荣的事情,荣耀的事情,豪迈和英勇的事情。”他不仅将劳动竞赛提到了一个道德高度,而且还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竞赛的原则”,即“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同志的帮助,从而达到普遍的高涨”,并提出“社会主义竞赛是:一些人工作得不好,另一些人工作得好,再有一些人工作得更好,——要赶上更好的并要达到普遍的高涨”。可以说,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竞赛的阐述,已经孕育着向先进典范学习进而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的生产热潮的氛围的萌芽。这从他后来所领导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得到了印证,斯达汉诺夫运动实质上就是劳动竞赛的一个缩影。

据此可知,以劳动英雄联动为重要表现形式的劳动竞赛在苏联一经验证和推广,便得到了中共本土化的移植和创造性的揉捏与发挥。一方面,中共的劳模运动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不可避免地会承袭中国古代传统而颇具中国特色,另一方面,鉴于中共与苏联的纽带关系,苏联的劳动竞赛理论和实践总会在不同情况下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共的行为判断。正是苏联劳动竞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才得以造就出中共的劳动英雄运动。这是夹杂着本土和外来双重色彩的特殊产物。

三、功效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不仅起到了“带头作用”,“创造了超过一般人的劳动标准和工作标准,影响和推动其他群众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把高的标准逐渐普及,把低的标准逐渐提高,使生产和工作不断的进步”,而且还在广大群众中起了“骨干作用”,“推动群众,组织群众和领导群众”。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劳动英雄还是“把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桥梁”。因之他们是骨干群众,而又在群众中起带头作用,因之他们就能够“把群众的意见向领导集中,又把领导的方针贯彻到群众中去”。就这一层面而言,劳动英雄运动是“典型示范,推动群众,突破一点,影响全局,把一般号召与具体领导相结合,把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最好方法”。

劳动英雄的这些作用,结出的最直接的果实就是为革命事业提供了物质帮助。对此,张国焘回忆说:“以抗日名义来征收救国公粮,在当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抗日口号感召之下,农民是特别踊跃交纳这种公粮的。”

四、结语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包含两个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变的;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即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渗透、植入和大众对其的接受、推广的双向互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过程。

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向互动过程的生动体现。具体而言,劳动英雄所担负的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是这一过程实现的基础:一方面,他作为群众中的骨干分子,可以有效地将中共领导者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植入群众中;另一方面,他通过自身所独有的颇具政治意义的身份,躬行自明,身体力行,可以在群众中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促进群众对中共所致力推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认同、吸纳,进而内化为指引实践的理论原则,从而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55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华东人民出版社编辑:《<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 第10章:学习问题解答》,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44页。

[4]《布尔什维克报刊文集》,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46页。

[5]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2编 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759页。

[6] 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三册),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98页,转引自杨东:《陕甘宁边区民众的社会意识觉醒与心理嬗变》,《科学·社会·经济》,2010年第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英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近20年来国内关于劳模的研究述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农民、劳动英雄与诗人:孙万福的个体生活史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