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苍龟探穴针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09-08毕晓云王兴鑫郑晓军余巧如盛亚文杨继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腧穴针法处方

丁 麟,毕晓云,王兴鑫,郑晓军,余巧如,盛亚文,杨继国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济南250355)

苍龟探穴集针刺多向行气法与徐疾补泻为一体,与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赤凤迎源并称为“飞经走气”四法,是一种复式针刺手法。首载于《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1]。苍龟探穴针法于四法中刺激强度最强,具有四方搜气、行气催气的作用,可“通关过节”,对于激发经气,使气至病所有很好的作用,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之顽麻久痹之证,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且取得较好的疗效[2]。但目前众医家运用此法操作不一,临床上缺乏对于此针法应用规律的相关归纳与总结,遂本文通过整理及分析苍龟探穴针法相关文献,以挖掘其临床运用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此针法提供参考。

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3]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一款专业医案管理与服务软件,是一个集医案采集(语音、手动、批量导入)、标准化校对、数据挖掘分析等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可探究医案中的诊疗信息,同时进行关联分析、社团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本文运用此平台对近20年苍龟探穴针法临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挖掘苍龟探穴针法的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以“苍龟探穴”、“苍龟探穴针法”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各数据库中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疾病的中文临床文献;②文献逻辑严谨,无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其它因素影响,有明确的国内、外公认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③治疗以苍龟探穴针法为主,须有明确处方,可合并其他中、西医疗法;④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1.2.2 排除标准

①无具体腧穴处方;②重复发表或内容相似的文献;③有关苍龟探穴针法的综述类文献。

1.3 数据规范化处理

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疾病病名和取穴分别按照2011年版《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教材《经络腧穴学》[5]的标准进行规范后,建立数据库,录入Excel表中,对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将Excel文件上传至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按照软件要求进行数据录入、执行标准化、加入分析池,进行数据挖掘技术的操作。

1.4 数据分析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的“数据挖掘”功能模块,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关联分析、社团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其中,统计分析是对疾病及穴位出现的频次进行分析;关联分析是对两两穴位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包含置信度及支持度等,置信度表示着前者出现时后者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表示着两者同时出现的概率;社团和复杂网络分析将整个数据看作网络,病—穴、穴—穴作为网络的节点,各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网络中的连线,从而构建“病—穴、穴—穴”各种网络关系图,这种网络的整体结构反映了针灸临床的整体思维。

2 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机检索初筛得到的有关苍龟探穴针法的临床文献共计548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再次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50篇进行分析,涉及疾病个数65个,腧穴总数103个,总取穴频次435次。

2.1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疾病的频次统计分析

对录入的150篇相关文献进行疾病统计分析与社团分析,将苍龟探穴针法在治疗各科疾病中所应用的频次按照从高至低的顺序进行排列,前10位的疾病分别为肩关节周围炎(27次)、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次)、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8次)、神经根型颈椎病(7次)、中风后偏瘫(5次)、腰椎间盘突出症(5次)、中风后腕手功能障碍(5次)、偏头痛(4次)、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4次)及肱骨外上髁炎(4次)(图1-图2、表1)。

图1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疾病社团分析

2.2 苍龟探穴针法腧穴选取频次统计分析

将录入的150篇相关文献进行穴位统计分析,涉及到的腧穴按照从高到低降序排列,频次前10位的腧穴分别是阿是穴(66次)、肩髃(30次)、肩前(17次)、天宗(16次)、肩髎(15次)、风池(12次)、肩贞(12次)、足三里(12次)、阳陵泉(9次)及环跳(9次)(图3、表2)。

表2 苍龟探穴针法腧穴选取频次前10位统计表

图3 苍龟探穴针法腧穴选取频次前10位分布图

2.3 操作过程分析

2.3.1 针刺手法分析

对纳入的150篇相关文献分别进行针刺手法统计分析(表3),并将文献中提及的苍龟探穴针法具体操作方法记录于Excel表格中以进行进一步分析。涉及针刺手法4种,总频次为150次。针刺手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未提及、平补平泻、开阖泻法及提插泻法。

表3 苍龟探穴针法针刺手法频次统计表

2.3.2 留针时间分析

对纳入的150篇相关文献分别进行针刺手法统计分析(表4),留针时间总数12种,总频次为150次。留针时间频次由高到低排序,频次前3位的为留针30 min、不留针及针20 min。

2.3.3 治疗方式分析

对纳入的150篇相关文献进行治疗方式的统计分析(表5),涉及治疗方式总个数6个,总频次150次。治疗方式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毫针、穴位注射、针刀、粗针、刃针及皮试针头。

表5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方式频次统计表

2.3.4 辅助治疗方式分析

对纳入的150篇相关文献的辅助治疗方式进行统计分析(表6),涉及辅助治疗方式总个数37个,总频次108次。辅助治疗方式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五位的是中药汤剂、电针、基础治疗、康复治疗及功能锻炼。

表6 苍龟探穴针法辅助治疗方式频次统计表

2.4 主治疾病分析

将录入的15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疾病频次前10位的降序排列(图2、表1),将排名前4位的疾病视为主治疾病,进行进一步数据挖掘,即肩关节周围炎(27次)、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0次)、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8次)、神经根型颈椎病(7次)。

图2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疾病频次前10位分布图

表1 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疾病频次前10位统计表

2.4.1 肩关节周围炎

对纳入的27例肩关节周围炎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腧穴总数18个,总频次107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见表7;进行主要核心处方分析(图4),得到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核心处方主要为肩髃、阿是穴、肩前、肩髎、肩后及肩贞穴。

表7 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处方中腧穴选取频次前10位统计表

图4 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主要核心处方网络

2.4.2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对纳入的1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1篇文献[6]关于“痰瘀痹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未纳入,因针刺处方中添加相应证型配穴,为防止对核心处方产生影响,故未纳入。涉及腧穴总数11个,总频次37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见表8;进行主要核心处方分析(图5),得到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核心处方主要为犊鼻、阿是穴、阳陵泉、膝阳关、血海、曲泉、梁丘及阴陵泉。

图5 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核心处方网络图

2.4.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对纳入的8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进行统计分析,涉及腧穴总数7个,总频次16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见表9;进行主要核心处方分析(图6),得到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主要核心处方主要为阿是穴、委中、气海俞、大肠俞及肾俞。

图6 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核心处方网络图

2.4.4 神经根型颈椎病

对纳入的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统计分析(图7、表10),涉及腧穴总数2个,总频次7次,由图12可直观地分析出此病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时的常用穴位为天宗穴。

图7 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腧穴选取频次前10位分布图

3 讨论

3.1 治疗疾病分析

在纳入的150篇相关文献中,涉及疾病总数65个(图1),运用苍龟探穴针法均取得显著疗效。运动系统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等。李新生[7]等在患者口服萘丁美酮胶囊的基础上运用肩三针苍龟探穴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Neer评分均明显增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且后者变化幅度均大于单纯运用药物者,总有效率97.83%高于单纯药物组85.71%。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等。田丁宝[8]等发现使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93%高于口服药物组74%。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急性发作等。周雪[9]等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COPD急性发作患者30例,总有效率90%。生殖系统疾病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等。任继晗[10]等在B超监测下,于优势卵泡侧子宫穴进针,采用苍龟探穴法促进卵泡排出,后患者顺利产下一名男婴。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石志敏[11]等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1例,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0.48%。其他疾病如腹型肥胖等。苏珍仪[12]等分别运用苍龟探穴法刃针与单纯电针法治疗腹型肥胖,前者总有效率93.8%高于后者72%。因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但可见苍龟探穴针法作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且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本文通过整理近20年苍龟探穴针法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分析,结合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其临床应用规律及特点,对于临床应用此法及此法的继承与发展大有裨益。

由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疾病频次位于前10位的统计表(表1)可知,临床中其多运用于筋骨关节之痛痹及神经性疾病,且疗效显著。苍龟探穴针法运用针刺自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作用于穴位,可适当地增大刺激范围,增强针感。《金针秘传》:“……苍龟探穴……通关过节者也。”[13]常规针刺刺激量小,无法达到苍龟探穴过关过节、行气催气的效果,因此对于经络气血壅滞之顽麻久痹之证,运用苍龟探穴针法较常规针刺效果更佳[14],可起到行气活血、通关节利筋骨的作用。

3.2 操作过程分析

由上述表3~表5及表6可见,对纳入的150篇苍龟探穴相关文献,涉及针刺手法4种,留针时间总数12种,治疗方式总个数6个,辅助治疗方式总个数37个,总辅助治疗方式频次108次。针刺手法多数文献未提及或进行平补平泻,极少数文献进行开阖泻法及提插泻法操作。平补平泻[15]即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或捻转。提插泻法[16]即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开阖泻法[16]即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揉按针孔。留针时间频次前3位的为留针30 min、不留针及留针20 min。文献中未发现对于留针时间的单独研究,未被列为影响最终治疗疗效的关键因素,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治疗方式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毫针、穴位注射、针刀、粗针、刃针及皮试针头。临床中多运用毫针进行操作,少数文献中采用其他方式加大对于疾病部位的刺激,此种情况多体现在治疗运动系统疾病中。辅助治疗方式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5位的是中药汤剂、电针、基础治疗、康复治疗及功能锻炼。中药汤剂根据具体病情辩证选用;基础治疗指根据患者疾病采用西医对症基础治疗,如吸氧、抗凝、控制血压、纠正血糖等;康复治疗中包含功能锻炼,但不等于功能锻炼,而是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的综合性疗法[17],根据病情辨证应用;功能锻炼主要是指,在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疾病时结合病变部位的功能锻炼。将所纳入文献中提及的苍龟探穴针法具体操作方法记录入Excel表格中,并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苍龟探穴的具体操作方法正如《金针赋》中所记载“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1]。其中“一退”即针刺入穴位深层次得气后将针提至浅层,“三进”指针于浅层分别刺向腧穴的不同深度即天-人-地三层进行手法操作,“一退”引邪气外出,“三进”则引正气深入;《庄子外物篇》“凡深入者,借用钻”,因此“钻”为针得气后自浅层刺入腧穴不同深部,《说文解字》:“剔,解骨也”,故“剔”为向不同方向行针松解腧穴周围组织,增强了刺激强度和刺激量,“钻”激发的是穴位纵向的经气,而“剔”则激发的是其水平层面的经气[13];“四方”即到达腧穴天-人-地每一层后分别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四个方向的顺序进行操作。

3.3 主治疾病分析

3.3.1 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属中医“痹症”范畴,病位在肩部经脉及经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因正气渐虚、腠理不固,加之外感风寒湿邪、劳累、跌扑闪挫及长期偏侧而卧等因素,导致肩部气血不畅、经脉阻滞,黏连肿胀,不通则痛。治疗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原则。关节之处本身即为经气缓行之处,加之局部气血壅滞,因此运用苍龟探穴针法进行强刺激,有利于经气的传导,通关利节止痛,“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苍龟探穴针法行气催气的同时也可做到行气活血,促进局部瘀滞气血的运行。由表7所见,本次纳入的相关文献中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针灸处方涉及腧穴18个,总频次107次,运用腧穴频次前三位的腧穴为肩髃、阿是穴与肩前;由图4可见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核心处方主要为肩髃、阿是穴、肩前、肩髎、肩后及肩贞穴。肩髃可治“肩中热,指臂痛”,肩髎可治“肩重不举,臂痛”,肩贞可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痹不举”[13],肩前与肩后穴属经外奇穴,主治肩臂痛,以上六穴为肩部要穴,针之可疏通肩周之脉络,通行肩周之气血,进而祛除肩部瘀阻之经络,从而使疾病向愈。

3.3.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因机体在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骨不坚等情况下,复感风、寒、湿、热等外邪,中医学认为膝为筋之府,《素问·痹论》“痹在于筋,则屈不伸”,故其主要病机为邪结于筋,治疗以通络散结、活血止痛为原则。苍龟探穴针法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刺激强度较大,可通关节催运气,临床研究[18]证实,运用此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治愈率。由表8可见纳入的150篇文献中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针灸处方涉及腧穴11个,总频次37次,运用腧穴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犊鼻、阿是穴与阳陵泉;由图5可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核心处方为犊鼻、阿是穴、阳陵泉、膝阳关、血海、曲泉、梁丘及阴陵泉。犊鼻即外膝眼,针之可通利关节;阳陵泉属“筋会”可舒筋止痛;膝阳关位属足少阳胆经,可祛风除湿,疏通经络;血海可活血化瘀;曲泉可调补肝肾,散寒除湿,通筋利节;梁丘可理气止痛,舒筋利节;阴陵泉可清利湿热,通经活络。诸穴合用,共奏通行气血、舒筋止痛之效。

3.3.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中医“腰痛”范畴,多因急慢性劳伤引起,导致局部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腰部或腰骶部以及下肢疼痛,并伴有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受寒或劳累后加重。相关研究[19]显示,治疗此病常用的中医学方法有针刺、拔罐、牵引等,其中苍龟探穴针法疗效良好,因其可调整局部供血,使局部受伤的肌肉及组织得到修复。此外,苍龟探穴针法还可强通经络,推行经气过关过节,瘀滞之诸邪尽除则痹痛必自祛。由表9可见本文纳入的文献中关于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针灸处方涉及腧穴7个,总频次16次,运用腧穴频次前三位的腧穴为阿是穴、委中与气海俞;由,6可见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主要核心处方为阿是穴、委中、气海俞、大肠俞及肾俞。选取阿是穴,“以痛为腧”,可散瘀通滞;“腰背委中求”,选取委中穴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疏通腰背经脉气血[20];气海俞、大肠俞及肾俞属近部取穴,可疏通腰部经络气血,以达到通则不痛。

3.3.4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症”范畴,因素体正气不足、肝肾亏虚,复感风寒湿外邪,侵入筋脉,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不荣则麻,引起颈肩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现代医学[21]认为其发病的原因是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或其他病理性改变压迫机体神经根,从而引起受压神经对应的分布区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由图7可见此病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时的常用穴位为天宗穴,天宗穴位属手太阳小肠经,可舒经活络,理气消肿,苍龟探穴针法在探穴过程中应四方搜气,激发经气到达病变部位,使酸麻重胀感传至颈部、肩背部及上肢,使经气到达受损筋脉,直捣深部之邪,引邪外出,并补经脉之虚,使病变部位寒湿得散,瘀血得除,气血畅通,痹症得除。

4 小结

本文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归纳近20年苍龟探穴针法相关文献,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经验,研究其所治疗的疾病、腧穴选取、操作过程及主治疾病的治疗规律及特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扩大苍龟探穴针法的应用范围,启发临床医家进行更广泛的应用。此外因此法刺激量较大,不适用于体质虚弱及痛阈低的患者,且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防止晕针。

猜你喜欢

腧穴针法处方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人间处方
旅途止泻按脾腧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处方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