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分析

2021-09-08戴奕爽樊沙沙叶治江田小婷

科学咨询 2021年26期
关键词:生地荆芥蝉蜕

张 瑜 戴奕爽 曹 煜 樊沙沙 叶治江 田小婷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 重庆 401331)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是一种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是常见病,多发病。约有1/5的人一生至少发作过次1次荨麻疹,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目前以去除病因、抗过敏、免疫抑制和对症治疗为主,由于多数荨麻疹患者不能明确病因,故西医治疗以缓解症状为目标,复发率高[1]。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荨麻疹疗效较好,能有效降低复发率,优于抗过敏治疗。为进一步把握中药治疗荨麻疹的用药规律,笔者对中药治疗荨麻疹的有效处方进行数理统计,并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以期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一)处方来源

计算机检索四大中文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中药or中医药)and荨麻疹,模糊匹配。

(二)纳入标准

①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荨麻疹(包括急性与慢性)的临床研究或个案报道或专家经验;②中药治疗有效的文献。

(三)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类、综述类、重复发表的文献;②相同中药处方的文献只取1篇。

(四)数据提取与处理

按照以上标准共提取有效处方328条。采用Access 2010软件对药物进行数理统计,IBM SPSS 18.0软件进行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Stata14.0软件绘制树状图,行聚类分析。

二、结果

(一)药物频次分析

328条处方共用中药185味,总频次4 045次,频数20次以上的中药共51味,其累计频次为3 354,占总频次的82.92%,这51味药物视作治疗荨麻疹的主要药物。前20味中药见表1。

表1 频次前20中药表

7生地 132 40.24 8白术 132 40.24 9白芍 116 35.37 10 刺蒺藜 113 34.15 11 白鲜皮 105 32.01 12 赤芍 93 28.35 13 桂枝 91 27.74 14 川芎 91 27.74 15 牡丹皮 77 23.48 16 地肤子 74 22.56 17 茯苓 69 21.04 18 何首乌 59 17.99 19 苦参 57 17.38 20 麻黄 47 14.3

(二)药物归类分析

185味中药按功用可分为20类,祛风止痒类、补中益气类、理血类、清利湿热类、清热类、祛湿类、安神类位居前列,理血类又可分为活血类、凉血类与养血类(见表2)。

表2 药物功用归类分析表

16 通便类 4 51 大黄(26)火麻仁(12)杏仁(11)17 熄风类 5 43 全蝎(16)地龙(15)蜈蚣(5)18清透虚热类 4 30 地骨皮(19)银柴胡(9)白薇(1)19 消食类 4 14 山楂(6)神曲(3)鸡内金(3)20 杀虫类 2 3 使君子(2)槟榔(1)

(三)药物归经分析

所有中药归属于12条不同经脉(药物归经重复计算,如防风既归脾经又归肝经),但以肝经、脾经、肺经、心经、胃经为著。可见荨麻疹与肝脾胃肺心关系密切(见表3)。

表3 药物归经分析表

(四)药物气味分析

归属甘、辛、苦味中药最多(药物归味重复计算,如防风既归甘味又归辛味)(见表4)。

表4 药物归经分析表

(五)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置信度≥80%,支持度≥10%的标准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选取支持度≥20%的关联群列表。置信度表示前项出现条件下后项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表示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如黄芪-当归同时出现时,防风出现的概率为83.62%,而黄芪-当归-防风同时出现的概率为35.37%,即约有116条处方运用了此药物组合(见表5)。

表5 关联规则分析表

(六)聚类分析

对前51位的中药(占总频次的82.92%)绘制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可见药物被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当归-生地-蝉蜕-甘草-荆芥-防风(19号),第二大类又被分为18小类(1-18号),共得19个聚类群。(见图1和表6)

表6 聚类群表

图1 聚类分析树状图

三、讨论

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是以皮肤作痒,风团疙瘩,发无定处,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的皮肤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专家共识认为,素体禀赋不耐,六淫外袭,饮食不节,或平素体弱,气血不足而发病。可分为风热证、风寒证、肠胃湿热证、热毒炽盛证、气血亏虚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防风、甘草、当归、黄芪、荆芥为药用频次最高的中药。荆芥、防风均为祛风止痒药,药理研究显示,两药均具有抗过敏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2-3]。两药联用是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常见药物组合,有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此药对含有26种化合物及对应208个疾病靶点,并通过调控并调控多条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荨麻疹的作用[4]。黄芪、当归亦为临床常有药物组合,黄芪作用于气分,当归作用于血分,药理研究显示,两药均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5-6]。药理研究研究表明黄芪-当归联用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7],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荨麻疹亦常用此药物组合[8]。甘草能调百药,解百毒,有“国老”之称,药理研究显示,甘草亦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9]。可见,荨麻疹作为一种免疫性疾病,与西医立足于抑制免疫功能不同,中药立足于调节免疫功能,甚至增强免疫功能。

中药归经以肝经、脾胃经、肺经、心经为主,可见荨麻疹发病与以上脏腑关系密切。且从脏腑论治荨麻疹,已成为更多医家的共识[10-11]。荨麻疹以皮肤瘙痒,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与风邪致病特点一致。故治疗荨麻疹首先在于祛风,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 “治风”与“治血”是治疗荨麻疹的重要基石。而肝为风脏,又为血海,心主血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风”与“治血”就是“治肝”与“治心”。因此,荨麻疹可从心肝论治[12-14],药用祛风止痒类、活血类、凉血类、养血类、安神类。有体质调查研究表明,湿热质与气虚质是荨麻疹患者中居前两位的体质,气血亏虚、肠胃湿热为荨麻疹发病的重要机制,但归根于脾胃功能失调,有调查研究显示,脾胃功能失调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关系密切,且与瘙痒程度呈正相关[15]。因此应从脾胃论治荨麻疹,药用补中益气类、清利湿热类类、祛湿类。肺在体合皮,主一身之表,《诸病源候论》言:“人肤虚,为风所折,则起瘾疹”。肺卫不固,风(热)邪侵袭肤表为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从肺论治荨麻疹,药用祛风解表类。

从药物气味分析看,归属甘、辛、苦味中药最多。甘能补益,辛能祛风,苦能清热、燥湿。由此可见,荨麻疹为本虚标实之症,脾胃虚弱为本,风邪、湿邪、热邪为标。而支持度较高的这些关联群均是补气药、理血药、祛风药的药物组合,这些类药物可视作治疗荨麻疹的基础药物。

聚类分析得出两大类药物,第一大类药物当归-生地-蝉蜕-甘草-荆芥-防风可视作基础药物(根据聚类分析特点),第二大类又被分为若干小类,可作为加减药物。如胃肠湿热型可得处方:当归-生地-蝉蜕-甘草-荆芥-防风-土茯苓-苍术-薏苡仁-苦参-白鲜皮;(风)热侵袭可得处方:当归-生地-蝉蜕-甘草-荆芥-防风-黄芩-石膏-知母-连翘-金银花-牛蒡子-薄荷-浮萍-紫草;瘙痒严重可得处方:当归-生地-蝉蜕-甘草-荆芥-防风-徐长卿-刺蒺藜-乌梢蛇-僵蚕-五味子-乌梅;脾胃气虚可得处方:当归-生地-蝉蜕-甘草-荆芥-防风-党参-茯苓-白术-黄芪;营卫不和可处方:当归-生地-蝉蜕-甘草-荆芥-防风-桂枝-白芍-生姜-大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脾虚、风邪、湿邪、热邪为荨麻疹发病的基本病机,中医药治疗荨麻疹从心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肺论治,且存在用药搭配。从心肝论治药用祛风止痒类、活血类、凉血类、养血类、安神类;从脾胃论治药用补中益气类、清利湿热类、祛湿类;从肺脾论治,药用祛风解表类、清(风)热类、补中益气类。并灵活运用聚类分析得出的相关药组,使虚补、血行、风灭、热清、湿祛,从而治疗荨麻疹。

综上所述,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归纳总结隐藏于里的病因病机,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荨麻疹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生地荆芥蝉蜕
生地价格仍有上扬空间
蝉蜕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荆芥香里夏日爽
滴心湖:致蝉蜕
百合生地粥治咽炎
百合生地粥治咽炎
蝉蜕糯米酒治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