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静一会儿,老年人处理代际冲突的基本原则

2021-09-08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颂

保健医苑 2021年9期
关键词:子代代际儿女

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颂

有位老人用“欢喜冤家”四个字来形容他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欢喜”是老人对每个周末前来探望的子女充满期待,不仅会提前准备出丰盛的菜肴,收拾出干净房间,还会换一身整洁的衣服“盛装”等候;“冤家”则是每一次见面相处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轻则“话不投机半句多”,重则争执不下拂袖而去。日复一日,期待与冲突就像一对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而矛盾下的争吵也成了两代人相处时的常态。

如何处理与子女之间的争吵呢?有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七秒原则”,意思是说,面对冲突时,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前让自己有一个短暂的间歇期,在心里默默地数“1,2,3,4,5,6,7”,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数,一秒钟数一个数字,通过数数字让自己冷静一会儿,然后再开口说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的心理益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第一,让理性回归

面对矛盾冲突时,所出现的生气、愤怒等现象意味着人的心理处于情绪状态,不仅整个心理被情绪占满,而且整个人为情绪所包裹,言行举止受情绪支配,无法自主。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常常是言语脱口而出,行为不受控制,无法对矛盾事件做周全考虑,无法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也无法预测事件运演的逻辑及其后果,因而所言所行可能过分、过激、过度,导致事件朝着自己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演绎,出现连自己都不想看到的事与愿违的结果。这种情绪状态心理学称之为“激情”。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缓和一下,间歇一会儿,让理智恢复,而随着理智恢复,情绪得到平衡,这时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也就不同于先前,避免了冲动之下对他人及对自己的伤害。

儿女不是父母的复制品,遗传学研究发现,子代虽然是来自于父母双方精子与卵子成功结合孕育而出的新生命,在受精卵内,排列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把父母的基本性状传递给子代,如体型、肤色、眼睛颜色、生理器官的结构和生理机能,以及大脑的结构形态、皮肤细胞群的配置、皮肤神经过程的特点等,从而子代会在一定程度上像其亲代。但与此同时,基因的组合成分和组合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父母的基本性状并非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子代,于是,子代又不完全像其亲代。遗传本身就包含了两个方面,既相似,又差异,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实乃“生而有之”。长大成人的儿女一定有自己的个性,不可能与父母的性情一模一样。世界上每一个健全的人,无一不具有只属于自己的个性,个性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我”,有着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他人”,包括生他养他的父母亲,父母与子女存在着某些差异是天经地义的,再正常不过了。如子女与父母、孙辈与祖辈、从孙辈与老祖辈,全都是一个模样,全都是一个脾气,说的是一样话,做的是一样的事情,那么,子女就成了父母的复制品,失去了人生的存在意义。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坦然对待儿女与自己的差异,就像每天都要吃饭、睡觉,把差异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去接受它。

第二,让真实自我回归

通常父母与儿女发生争执只是出于一时气怒,并非情断义绝,话说得再难听,事做得再决绝,仍然是“心依旧,情还在”,所以,经常的情况是父母子女在“大闹”一场之后,悔恨之情便油然而起,自我检讨者有之,自我责备者有之,甚至自我惩罚者亦有之。有位老人说,他每次与儿子争吵后都会病一场,大吵大病,小吵小病,生理反应十分明显,其中的原因除争吵时气怒情绪导致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失眠、肠胃失调外,还有后悔、担忧与烦恼等消极情绪困扰,想到自己可能说错的话,担心儿子不能原谅自己,更害怕儿子因此而抛弃自己,这些都让他深深陷入紧张、焦虑和恐慌之中,寝食难安。其实,绝大多数时候,父母与儿女之间争执的发生与情感无关,只是在一些问题上或一些事情上各自的看法不一样、观点不一致而引发矛盾与冲突,而代际间出现这种差异也非常正常,我们将其称为“代沟”。就其本质而言,代际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是两代人社会文化差异的反映,不同社会文化造就不同的人,两代人的社会文化不一样,在生活态度、生活观念、生活行为等方面也就必然存在诸多差异,如20 世纪50 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不同于在改革开放中大潮中成长起来的80 后,80 后又不同于生在21 世纪生活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时代伴随着手机、电脑、互联网长大的00 后,社会文化发展了,人也随之而变化。因此,代际间的矛盾及与冲突与父母和子女间的情感无关,但如果争执双方的情绪不冷静下来,就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很容易把观点或认识方面的不一致误以为是情感问题,如“儿女不孝顺了”“娶了媳妇忘了娘”“辛辛苦苦养了个白眼狼”等,结果事与愿违,破坏了家庭关系。

第三,让问题回归

父母与子女之间无论矛盾是什么,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矛盾皆因问题而起,没有平白无故的冲突。按道理说,矛盾双方应该做的事情是围绕问题充分沟通,求同存异,达成和谐,这是一个理性逻辑,但如果处于气怒争执状态,理性逻辑往往被情绪逻辑所替代,双方在激越情绪的推动下,问题被混淆、被替换、被扭曲、被放大,甚至被丢弃到一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吵来吵去最后也不知道吵的是什么”。下面这段父亲与5 岁孩子的吵架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父:“你这个小孩怎么这样呀!”

子:“我知道了,下次不啦。”

父:“你答应过我多少次了?”

子:“我不记得了,但这肯定是最后一次。”

父:“你知道我养你有多辛苦吗?你再看看你妈,年轻时是个大美女,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都是被你磨的。”

子:“不是因为我吧,你把家务活全都扔给我妈,她生病了你也不搭把手。”

父:“我忙,我挣钱,没有我,你们吃什么!”

妻:“你那点钱都让你喝酒了,还好意思谈养家?”

父:“我连这点自由都没有了?你们娘俩还让不让我活了?”

看到这里,不难看出,问题越说越远,矛盾越说越多,情绪越说越对立,事情越说越复杂,争吵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事与愿违。因此,如果想解决问题,弥合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增进相互感情,就要放下争吵,按下情绪的暂停键,回归到理智,做到心平气和、冷静客观,才能心想事成。

猜你喜欢

子代代际儿女
孕前肥胖、孕期增重过度与子代健康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天山儿女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江湖儿女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家有儿女欢乐多
材用樟树子代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
长期低剂量金雀异黄素导致雄性子代大鼠肥胖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