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中的应用
2021-09-08姚建云
教学中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各项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随着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日渐深入,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笔者尝试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探寻在地理课堂中渗透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
一、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路径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合理地表达观点。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是课堂,改变教学方式,设计可探究的问题,实行问题式教学是渗透思维品质训练的有效路径。
二、课例展示
【教材内容解读】
本课标内容在教材中主要呈现三部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个目题“内力作用”,主要呈现了内力作用的能力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一个目题“地质构造和地貌”,主要介绍了褶皱、断层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个目题板块“运动与地貌”主要介绍了板块运动方向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笔者推测编者的意图是先从整体上介绍内力作用及其影响,再具体细化到不同尺度。笔者认为地质构造与地貌是从区域的尺度介绍地壳运动及其影响,板块运动与地貌是从全球的尺度介绍地壳运动及其影响。不管是整体还是局部,区域还是全球,教材都是借助文字或图表的形式,直接呈现结论。目前常规教学可能是教师讲解结论或学生直接接受并记忆结论,然后运用结论去解释现象(做题)。
笔者从思维的本质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链式思考问题,尝试探寻问题式教学路径。
【教学实践】
以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为例。问题:①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标出岩石圈和软流层的位置。说出岩浆的发源地。(设计目的:必修1教材已经学习,回顾旧知,为下一问题做好铺垫。)②根据地球内部物理性质(温度的变化),推测地幔热对流运动示意图。(设计目的:地球内部圈层整体是内部温度高,外部低,借助热力环流原理,尝试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③推测地幔热对流运动对岩石圈的影响。(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推测因果联系,地幔热对流运动带动岩石圈的运动,使岩石圈破裂,破裂岩石圈发生相向的挤压运动,或是背离的张裂运动。)④全球把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在空白世界地图上进行板块划分。并说明划分理由。⑤对比自己划分的六大板块和教材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推测确定板块边界的依据。(设计目的:尝试再现科学家把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的过程,明确板块边界的划分依据。)⑥结合世界地形图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解释某些地表形态的成因。(设计目的:从观察现实世界的地表形态〈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推理进行成因阐释。重复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路径。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⑦绘制示意圖,归纳不同板块边界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设计目的: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和结论。)⑧通过学习地球历史,我们知道古生代后期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新生代最终解体,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格局。推测未来海陆格局的变化,并说明理由。(设计目的:设计开放性问题,运用原理结论推测未来,使思维链进一步延伸。)⑨如果岩石圈不运动,我们会看到一个怎样的地球?(设计目的:利用假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会辩证分析问题。)⑩构建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体系。(设计目的:归纳总结,自主构建,使知识结构化,更便于理解和运用。)
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不断交织和交替的过程,通过对问题链的思考解决,试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者说是核心概念抑或是学科大概念: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使地幔不断以热对流的形式向上传递能量,导致岩石圈不断运动。全球岩石圈被割裂为六大板块,板块的运动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格局和地表形态的基本骨架,未来随着板块的继续运动,无论是全球尺度的海陆分布还是区域尺度的地表形态必然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戴文斌,夏志芳,朱志刚.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河流地貌”为例[J].地理教学,2018(24).
作者简介:姚建云(1981—),女,汉族,山东滨州人,本科,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滨州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