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方教会礼仪音乐的发展研究
2021-09-07
摘要:中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逐渐多样化。这一时期产生了教会圣咏和世俗音乐两种音乐体裁,其中教会音乐占主要地位。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复调形式的经文歌都成为了礼拜仪式当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究西方教会礼仪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中世纪 西方教会音乐 礼拜仪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44-03
一、礼仪音乐的起源
(一)早期基督教音乐产生的背景
礼仪音乐,指在宗教礼拜仪式中所用的音乐。古希腊时期,音乐是与神的崇拜、神话和各种奇幻传说交织在一起的,在古希腊社会生活中,敬神、祭神的宗教活动极为普遍,它们往往伴随着丰富的音乐表演,现存的古希腊音乐也多与宗教音乐有关。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文化中心也随之迁移到罗马。古希腊音乐的许多特征被罗马音乐吸收,同时它也有自身的特点,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罗马历代的许多君王也是音乐的狂热爱好者,这一时期各大城市管弦乐高奏,音乐娱乐空前繁荣。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东部兴起。随着罗马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基督教所宣扬恶信徒之间平等互助等信仰迎合了当时罗马社会民众的愿望,其影响如同星星之火,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西罗马的灭亡,教皇的势力逐渐增强,足以建立教会,继承罗马传播文明的任务,并统一在自己治理下的人民。公元313年米兰赦令的颁布,基督教被确定为官方宗教,教徒的祈祷和歌唱也取代了罗马音乐。在基督教礼仪音乐的记载中,赞美诗①是最早记载的。叙利亚的厄弗冷,被认为是基督教的赞美诗之父,现存完整的最早歌词是希腊文赞美诗,约写于公元200年之前,题为《放吧,喜悦之光》。
(二)早期基督教音乐的发展
基督教是在小亚细亚犹太民族的文化背景下而产生的,也可以说早期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分支,它的音乐深受其影响,在内容、形式、表现方法上都大量吸收了犹太音乐。
基督教成为罗马官方宗教后,与教会礼仪相对应的音乐形式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这种机制首先在拜占庭得以发展。按照犹太教的惯例,教会的诗篇颂唱采用由领唱者的歌咏与会众的叠句所构成的应答圣歌形式,几乎所有的圣事在这一时期都有与它相对应的赞美诗和圣歌。随着基督音乐的发展,罗马还成立了歌唱学校,由一些歌唱家和教师负责训练男童和成年男性成为教堂音乐家。而这些专业人才的出现,使教会得以扩大礼仪组织体系,这些礼仪组织体系的修订和规范,为中世纪出现的格里高利圣咏奠定了基础。
二、礼仪音乐的发展
(一)中世纪音乐的发展脉络
“中世纪”一词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指从罗马帝国的消亡到文艺复兴这数千年时间,也称“中间的世纪”等,这一千多年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5—10世纪,这一阶段教会音乐占主导地位,但音乐的传播主要靠口头传颂,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变化,保存的音乐资料并不多。9世纪左右,格里高利圣詠出现,打破了中世纪音乐停滞不前的局面,也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第二阶段,约11—13世纪,这一阶段音乐快速发展。罗马帝国的分裂让教皇的权力更加集中,基督教礼拜音乐逐渐从罗马扩散到欧洲各个地方,在复调、音乐理论等方面愈加完善。
第三阶段,约14—15世纪,这是新旧艺术相碰撞的时代,也称“新艺术”时期。“新艺术”主要发生在法国和意大利,并出现了马肖、兰迪尼等音乐家,世俗音乐在这一时期发展到高峰。
(二)中世纪的礼仪音乐
“西方音乐的历史,至少在基督教时代开始的一千年,必然是基督教礼拜的历史。虽然各种形式的世俗音乐在这一时间中无疑存在,但却没有得到记载,只有礼拜音乐得到保存”。②
罗马教会的圣咏是西方文明的一大宝库,按歌词种类划分,所有的圣咏都可以分为圣经歌词和非圣经歌词,这两类又可细分为散文歌词和韵文歌词两种,还可按早期的演唱方式来划分,有交替圣咏、应答圣咏和直接圣咏。
1.格里高利圣咏
大多数的基督教圣咏都起源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执政期间,基督教堂采用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圣咏形式,这些圣咏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这种圣咏大约在8、9世纪形成,它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法兰克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国家,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③。由于格里高利圣咏是宗教性质的,所以他的歌词来源单一,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现存最古老的格里高利圣咏乐谱是8世纪的遗物,几乎所有的这些圣咏都曾出现在法兰克人的手抄本里。
格里高利圣咏的创作有两条基本原则:对吟诵经文的音调进行夸张和为经文或圣诗自由谱曲。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这两条基本原则开始融入各种宗教仪式,格里高利圣咏主要是运用于日课和弥撒两种宗教礼拜活动。
日课,又称祈祷时刻,包括祈祷、诗篇、短歌、交替圣歌、赞美诗和读经,这一系列祈祷仪式在每天的特定时间,由教士和教会成员举行。6世纪,本笃创立修道院,设置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日课的规则也由他设立。日课的音乐收集在名为《日课交替合唱》的礼拜曲谱中。中世纪其他日课的形式还有夜课经、赞美经、小日课、申正经等。
弥撒,原是拉丁文Missa的译音,有遣散之意,通常出现在仪式结束时的套语“走吧,现在解散了”,既指集会的解散,也值祭典的结束。弥撒是罗马天主教最重要的礼仪,在音乐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整个基督教的历史中,圣餐礼④的仪式化,成就了教会最为重要的庄严祭典。
早期弥撒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弥撒或受戒者弥撒和信徒的奉献弥撒或圣餐礼。直到11世纪,弥撒的结构趋于定型并保存下来,由前弥撒⑤、读经环节⑥、弥撒献祭⑦和领圣体祈祷⑧四部分组成,包括专用部分和常规部分。
弥撒专用部分圣咏的歌词会随着教会年的节令日复一日的改变,它们的歌词均来自诗篇歌的古老实践。弥撒仪式的变化使得专用圣咏的风格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相比专用部分,常规部分就较为简单了,它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这五部圣咏经文成为了后世多声部弥撒作品的基础。整体而言,常规部分的音乐通常较为质朴。一般来说,在弥撒仪式中,专用部分和常规部分是交替进行的。
2.圣咏的晚期发展
在前面已经提到,中世纪初音乐的传播形式主要是口头传送,但随着圣咏的复杂化,这种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新兴圣咏的发展,因而出现了教会音乐理论、记谱法、教会调式等,圣咏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圣咏的扩展主要体现在弥撒礼拜仪式中,中世纪中后期礼仪音乐的扩展主要指的是附加段和继续咏。
(1)附加段
在已有的圣咏中添加音乐或文字(也可同时添加)的手法,被称为附加段,中世纪的教会人士将附加段视为一种增强特定节庆的庄严和意义的手段,因此,这种形式也成了基督教音乐更为生动、庄严、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但由于它要大量依附在格里高利圣咏上,所以很少有独立的作品。10—11世纪期间,附加段的创作一时繁荣,特别是在有修道院的教堂中,圣加尔修道院是创作附加段的重要中心。
中世纪后期的附加段有三个类型。第一类附加段是花唱类型的附加段,这些花唱被添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原始圣咏有关,最有名的花唱例子是9世纪礼拜仪式中的三重花唱。第二类是圣咏上的文本附加型附加段,这类型的附加段一般应用于应答圣咏中。第三类指圣咏上的文本和音乐附加段,“这一类型的附加段不同于前两类,即:并不改变原有的圣咏风格或完全替换之,而是在原有圣咏之前附加或是在其段落之间插入新的文本和音乐附加段”⑨。它更加复杂化,进台经圣咏是这类附加段中最受欢迎的载体。
(2)继续咏
继续咏指的是在附加段前添加“哈利路亚”这个词,这一类扩充的附加段就被称为继续咏。继续咏也产生于约9世纪的圣加尔修道院,僧侣诺特科和当时的散文作家是继续咏的重要创作者。
继续咏的创作刚开始是以一个乐句配一个单独的歌词,随后是两个乐句,每个配以不同的歌词。两句歌词有同样数量的音节和重音模式,就像一首联诗。中世纪的继续咏只有四首保留了下来,复活节用的《赞美复活节的殉道者》、圣灵降临节用的《圣灵降临》、圣体节用的《锡安,赞美》和《末日经》,除附加段和继续咏外,礼仪音乐还有教仪剧、弗勒里戏剧等形式,这些类型都是对礼仪音乐的进一步扩展。
三、多声部音乐的兴起
(一)奥尔加农
12世纪后,由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继续咏走向衰落,与它同时进行的多声音乐逐渐在仪式音乐中有了一席之地,教会音乐呈现格里高利圣咏和多声部音乐分流的场面。虽然此时的多声部音乐还不足以撼动格里高利圣咏的地位,但多声部音乐的产生是西方音乐中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加快了西方音乐的进程,也使复调音乐成为了一个引发大家关注的研究对象。
西方最早记载的复调音乐是奥尔加农,早期的奥尔加农在约公元9世纪就已有迹可寻。“在一篇佚名的论著《音乐手册》和与之相关的一篇对话录《手册摘录》的一些段落中,描述和图解了两种不同的‘二音同响的现象,二者都被称之为奥尔加农”。⑩华丽奥尔加农的出現使复调音乐又有了新的变化,它最重要的特征是即兴、自由、富于装饰性。
(二)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历时182年建造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群岛地区哥特式教堂群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的建立,让更多的学者聚集巴黎,巴黎成了复调音乐发展的中心。12世纪中叶,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复调音乐风靡欧洲,从此,欧洲的复调音乐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圣母院乐派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广泛和更加丰富的运用。莱奥南,是圣母院乐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奥尔加农大师”。他是创作三声部奥尔加农的优秀作曲家,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一书,并将华丽奥尔加农这种体裁发展到顶峰。除了三声部奥尔加农,莱奥南还创作了许多四声部的奥尔加农、克劳苏拉 、经文歌等作品。
(三)经文歌
随着教会多声部音乐的发展,音乐整体上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圣母院乐派的莱奥南将第斯康特 风格的克劳苏拉引入了他的奥尔加农中。早在12世纪,二声部的奥尔加农中已经看到了经文歌的萌芽,到后来,经文歌成为了以巴黎为中心的新音乐最流行的样式,也是中世纪晚期乃至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复调体裁。
理查德·霍平著的《中世纪音乐》一书中提到,经文歌是从已有的克劳苏拉中产生的。作曲家开始在克劳苏拉中填入适合的歌词,通常是固定声部的歌词附加或改写,采用押韵的拉丁文诗歌形式,也有一部分法文歌词,在上方声部中加入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成了经文歌最早的形式,几乎所有经文歌的固定声部歌词都是选自莱奥南《奥尔加农大全》中克劳苏拉固定声部的拉丁文歌词。
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上方声部附加与宗教有关的了丁文歌词,后来上方两个声部的歌词方言化,加入了法文,形成“复歌词”现象。13世纪下半叶经文歌各声部逐渐出现变化,这时的作曲家希望上方声部之间以及它与固定声部之间有一定的区别,这种新的经文歌被称作“弗朗科经文歌”,它的第三声部比之前形式的经文歌声部的歌词更长,并有音域狭窄的小乐句中的很多短音符构成快速的旋律,第三声部变得更有动力。
13世纪末,经文歌与教会礼仪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经文歌低音声部的素材来自各个方面,既有取自教会音乐的,也有以世俗性曲调为基础的,甚至在有些低音声部,世俗音乐的旋律被原封不动的引入。不仅如此,其他声部也充斥着世俗性,拉丁语或法文歌词也被世俗化。
四、结语
自米兰赦令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官方宗教,这对中世纪的统治者和人民都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历代教皇所推崇的格里高利圣咏,在这一时期发展并完善,成为整个教会仪式中最重要的单声部形态种类。13世纪后期,经文歌成为宗教和世俗领域复调音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多声部音乐是西欧文化艺术的又一重要举措,这种复调音乐也影响着巴赫等后代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