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证)的疗效研究*
2021-09-07陶荆华李文涛祝鹏宇
李 岩 陶荆华 李文涛 祝鹏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变应性鼻炎(AR)是指机体接触变应原而导致鼻黏膜发生非特异性炎症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流清涕、打喷嚏、鼻痒、鼻塞,严重者可出现眼睛痒、耳朵痒等症状。随着社会发展、环境污染等影响,AR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全球患病率已达10%~20%[1-2]。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AR的特效药物和方法。西医治疗AR通常选用抗过敏药物,但副作用较多且长期疗效不佳,易反复发作。针刺治疗作为中医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因其操作简单、疗效明显、安全性高且费用低廉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其中针刺治疗在2005年被美国AR最新临床实践指南列为可选择的治疗方法[3]。本院鼻内针刺联合中药自拟方鼻炎1号治疗AR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4]中关于鼻鼽(肺气虚寒证)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5]中关于AR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18≤年龄≤60岁,男女不限;对本研究中涉及的药物不过敏,且治疗前14 d均未接受过抗过敏药物或其他可能干预本次实验的治疗;明确本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和目的,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同意不接受其他治疗干扰本实验。排除标准:具有严重心脑肾病变、血液系统疾病、心理疾病、精神类疾病和不能配合治疗者;合并鼻息肉、鼻窦炎或哮喘等其他鼻部和呼吸道严重疾病者;备孕期、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晕针、晕血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75例AR(肺气虚寒证)患者,采取平行对照、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案,随机分组分为针刺合中药组、中药组、氯雷他定组各25例。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针刺合中药组采用鼻内针刺合中药治疗:嘱患者仰靠坐位,借助前鼻镜扩张鼻前庭,用额镜在光线引导下,选用0.30 mm×40 mm针灸针(华佗牌),针刺双侧内迎香穴(位于鼻腔的内上端,即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处的内上端[6])和鼻丘穴(位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段[7]),待有针感后留针20 min,先后针刺两侧,每日1次;中药采用自拟方鼻炎1号,处方:麸炒白术20 g,防风15 g,炒诃子20 g,五味子20 g,党参片30 g,炒苍耳子10 g,辛夷花10 g,细辛5 g,荆芥15 g,茯苓 20 g,黄芪 15 g,地龙 10 g,蝉蜕 10 g,炙甘草 10 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中药组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同针刺合中药组。氯雷他定组采用氯雷他定片[拜耳医药(上海)有限公司,10 mg/片]口服治疗,每晚睡前1次,每次10 mg。治疗周期为2周。
1.4 观察指标 1)鼻部症状评分。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鼻部症状评分,评分标准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8]。2)实验室指标。分别采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免疫球蛋白E(IgE)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检验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标准执行。
1.5 疗效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8]的疗效标准执行,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显效:疗效指数≥65%。有效:疗效指数≥25%,<65%。无效:疗效指数<25%。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3组比较采用F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2周后各组鼻部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合中药组评分低于中药组和氯雷他定组(P<0.05),中药组评分与氯雷他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2 各组治疗前后鼻部症状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针刺合中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针刺合中药组(n=25)中药组(n=25)氯雷他定组(n=25)总评分9.28±1.90 5.12±1.30*3.20±1.16*9.08±1.91 6.00±1.53*△4.82±1.44*△9.04±1.88 7.08±1.15*△5.36±1.15*△时间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鼻塞2.20±0.71 1.36±0.57*1.20±0.41*2.32±0.56 1.88±0.44*△1.56±0.49*△2.68±0.48 2.40±0.58△1.84±0.37*△流涕2.10±0.75 1.35±0.54*0.84±0.37*2.40±0.71 1.44±0.51*1.18±0.49*△2.16±0.69 1.52±0.59*1.34±0.32*△鼻痒2.52±0.59 1.08±0.64*0.68±0.48*1.88±0.73 0.96±0.68*0.78±0.58*1.80±0.76 1.16±0.47*0.80±0.40*喷嚏2.40±0.08 1.28±0.74*0.44±0.51*2.36±0.70 1.72±0.61*△1.24±0.66*△2.24±0.66 1.92±0.74△1.36±0.57*△
2.2 各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3。治疗后各组患者IgE、IL-4、IL-5、IFN-γ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针刺合中药组治疗后的IgE、IL-4、IL-5、IFN-γ指标与中药组和氯雷他定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氯雷他定组治疗后的IgE、IL-4、IL-5、IFN-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各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3 各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别针刺合中药组(n=25)中药组(n=25)氯雷他定组(n=25)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IgE(IU/mL)388.44±154.37 167.95±112.72*383.08±119.46 222.46±142.45*△389.46±214.84 254.13±154.66*△IL-4(pg/mL)20.21±4.57 8.52±3.89*19.93±4.95 10.23±2.50*△20.01±3.96 10.32±2.53*△IL-5(pg/mL)17.10±2.52 7.57±2.36*16.92±2.60 8.83±2.13*△17.13±2.56 8.74±2.17*△IFN-γ(pg/mL)13.95±1.44 19.43±1.36*13.86±1.30 18.12±1.41*△13.81±1.47 18.20±1.43*△
2.3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针刺合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与氯雷他定组(P<0.05);中药组与氯雷他定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安全性评价 各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中药组有1例患者出现了轻度的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该患者继续完成了余下的全部治疗。针刺合中药组和氯雷他定组无不良反应报告。
3 讨论
AR俗称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又名鼽嚏、鼽水,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提到“鼽者,鼻出清涕也”,指出了“鼽”字的含义。清·《杂病源流犀烛》记载“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也”,指出了本病的病因,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多为外感风寒或异气之邪,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职;内因多为脏腑亏损,正气不足,卫表不固。脏腑虚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外邪首先侵犯鼻窍,肺气通于鼻,肺气通降失调,鼻窍不利,发为喷嚏流涕;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生化无源,故鼻失所养;肺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素问·宣明五气》曰“肾为欠为嚏”,肾阳为元阳,主导一身之阳气,肾阳不足,鼻窍失于温煦,外邪上犯鼻窍而为病。故鼻鼽的病变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密切相关[9]。“嚏”之病久,无肺气不虚者也,临床上又多以肺气虚寒型较为常见。西医学认为AR是由IgE介导的以Th2免疫反应为主的变态反应炎症,Th1/Th2细胞失衡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之一。当抗原为病毒、细菌时则触发Th1反应,Th1细胞分泌IL-2、IFN-γ,介导抗感染的细胞免疫;当抗原为变应原时则触发Th2反应,Th2细胞分泌IL-4、IL-5等介导体液免疫,且能诱导B细胞合成特异性IgE[10]。IL-2、IFN-γ水平上调可促进Th1分化,IL-4、IL-5水平下降可抑制Th2分化并降低血清IgE水平,通过恢复Th1/Th2细胞的动态平衡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本研究中的自拟方鼻炎1号用于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方中细辛、荆芥、防风祛风散寒;党参、黄芪、诃子、甘草补肺益气;苍耳子、辛夷花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宣通鼻窍;五味子敛肺止汗;白术、茯苓益气温中;地龙、蝉蜕祛风止痒。全方共奏温肺益气、祛风散寒之效[11],现代研究表明鼻炎1号方可以显著降低AR模型鼠细胞因子IL-4水平和提高细胞因子IL-2水平,并且降低鼻腔分泌物及血浆中P物质,有类似免疫治疗的作用[12]。
鼻内针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大新教授首创[13],针刺部位为内迎香穴和鼻丘穴。相比传统针刺鼻外穴位,鼻内针刺能够直接作用于鼻黏膜(AR致敏的靶器官),明显改善AR患者症状[14]。鼻腔内黏膜血管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主要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所支配,交感神经主管鼻黏膜血管的收缩;副交感神经主管鼻黏膜血管的扩张和腺体的分泌。当AR发病时,鼻腔内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引起鼻黏膜血管扩张及刺激鼻黏膜释放水样分泌物和打喷嚏。研究表明[15]针刺内迎香穴可以降低患者血清IgE及鼻腔分泌物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明显下调鼻腔黏膜感觉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和上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并且降低机体免疫应答程度,极大地改善了鼻腔黏膜的致敏状态。鼻丘穴处有丰富的副交感神经末梢分布,是鼻腔的敏感点,也是AR的病变靶区,且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行径上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迎香穴相对应,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鼻丘穴可调和气血,疏散病邪而使鼻窍通利[7,16-17]。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可以降低AR患者血清中的IgE、IL-4、IL-5的水平,上调IFN-γ的水平,促进Th1/Th2细胞恢复平衡,且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在治疗后的鼻部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针刺合中药组评分低于中药组和氯雷他定组;各组患者治疗后IgE、IL-4、IL-5及IFN-γ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合中药组治疗后IgE、IL-4、IL-5及IFN-γ指标与中药组和氯雷他定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合中药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00%高于中药组76.00%和氯雷他定组72.00%;中药组和氯雷他定片组症状评分、IgE、IL-4、IL-5、IFN-γ指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鼻内针刺联合中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的效果,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