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的疾病分布研究*

2021-09-07陈腾飞陈剑明徐霄龙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8期
关键词:病名温病疾病诊断

陈腾飞 陈剑明 徐霄龙 连 博 刘清泉△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2.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 100000)

脓毒症是指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从而导致了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1]。“脓毒症”是西医病名,在“脓毒症”这一病名诊断应用于临床之后,中医急诊重症领域即围绕本病,开展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救治,并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经过近30年的积累,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2-3],脓毒症也成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4]。但是,脓毒症的中医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对于本病的中医病名仍存在争议。目前本病的中医疾病属性归类于“外感热病”这一相对笼统的范畴之内,认为其治疗可以参考“伤寒”“温病”相关理论,暂且以“高热”作为本病的中医病名诊断。高热仅为一种临床症状,难以涵盖本病之临床特征全貌与预后转归。“伤寒”与“温病”是中医学中内涵最为丰富的部分,其中的哪些内容与脓毒症最为相关、哪些治疗经验可以用于脓毒症的临床治疗,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目前围绕脓毒症的临床研究,所采用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也各不相同,难以形成体系。因此,回归传统中医思维探讨脓毒症之中医疾病定位,是非常必要的。

前期我们基于脓毒症3.0诊断标准的qSOFA诊断法,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制订了《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筛选标准专家共识》[5],并以此筛选标准,筛选了1949年以前的脓毒症医案,建立了“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库”。医案库共收入古代脓毒症医案1 167则,每则医案均包含了中医病名诊断。本文通过对上述脓毒症医案的中医病名进行归纳分析,研究了中医古代脓毒症医案的疾病分布情况,并对当今脓毒症的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思路进行了探讨。

1 古代脓毒症医案的疾病分布概况

对于收入“古代脓毒症医案库”的1 167则医案,汇总其病名共得到1 167个中医学的疾病诊断。对于相同的病名诊断进行合并,最终得出中医学疾病诊断415种,进一步对415种疾病进行归类得出15类疾病诊断。按照中医学的病名排序习惯,15类疾病分别为:风温类、春温类、温病/热类、温毒类、湿温/热类、暑温/湿类、秋温/邪、伏暑/邪类、冬温类、伤寒类、疫病类、痧疹类、痈疽疔疮类、产后类、其他。15类疾病诊断对应的脓毒症医案数量由多到少分别为:温病/热类、伤寒类、暑温/湿类、痈疽疔疮类、疫病类、伏暑/邪类、湿温/热类、风温类、春温类、冬温类、痧疹类、秋温/邪、温毒类、产后类、其他(见表1)。

表1 古代脓毒症医案的疾病分布概况

“风温、温热、暑温/湿类、秋温/邪、伤寒”5类疾病为春、夏、长夏、秋、冬5个季节的应季新感病;“春温、湿温、伏暑、冬温”4类疾病是一年四季中的伏气温病;“温毒”是诸温夹毒,在全身症状之外,还表现出局部之红肿热痛;“痧疹”是以皮疹为明显体征或可以通过刮痧等外治法缓解的温热病;“疫病”是烈性传染病[6-8];“痈疽疔疮”是皮肤软组织或内脏之脓肿[9];“产后”是产褥期的相关感染。各类疾病的重症阶段均可表现为高热、神昏、喘促、厥脱而达到脓毒症诊断,但各类疾病又各有其发病特点和辨治规律。

2 古代脓毒症医案的中医疾病诊断规律探讨

古代脓毒症医案的中医病名诊断共分成了15大类,可以看到脓毒症包含的中医疾病之广度,但对于脓毒症的中医病名诊断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深入探讨。因此对于涵盖脓毒症医案数量最多的前4类疾病:“温病/热类”“伤寒类”“暑温/湿类”“痈疽疔疮类”的病名进行了二次分类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温病/热类”的212则医案,除了笼统诊断为“温病”“温热”“温邪”的167则医案之外,其余的45则医案,根据其病名诊断可以分为5种类型:1)疾病“自然进展”导致病情加重而成为脓毒症;2)病邪“逆传或内陷”而成为脓毒症;3)疾病存在“兼证及夹证”而成为脓毒症;4)疾病因“误治及坏证”而加重成为脓毒症;5)“特殊人群”感邪而成为脓毒症(见表2)。同样的,“伤寒类”的150则医案,也存在同样的特点(见表3)。“暑温/湿类”的122则医案,除了涉及“误治及坏证”外,其他4种类型均涵盖在内(见表4)。

表2 “温病/热类”脓毒症医案的诊断分类

表3 “伤寒类”脓毒症医案的诊断分类

表4 “暑温/湿类”脓毒症医案的诊断分类

“自然进展”是病情自然加重,“逆传或内陷”是疾病发病即为危重症;“兼证及夹证”是外感病常见的问题,常见兼风、寒、暑、湿、毒等邪气,常见夹痰水、食滞等邪气[10];“误治与坏证”属于“医源性危重症”[11];“特殊人群”因其体质特殊,发病后表现不典型[12]。这些情况之所体现在病名诊断上,是因不同的情况对应不同的治疗策略。如“自然进展”而出现之重症,治疗亦应分次序,如叶天士在《温热论》所说的“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逆传或内陷”则需迅速开邪闭以固正脱;“兼证及夹证”治疗用药必须兼顾所兼夹之邪,才能阻断病势。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说的“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误治与坏证”治疗应先“止损”,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施治”;“特殊人群”如妇人温病,逢经水适来适断要考虑热入血室的问题。

表5 “痈疽疔疮类”脓毒症医案的诊断分类

“痈疽疔疮类”的116则脓毒症医案的中医病名诊断,则未呈现出上述规律,而是根据病灶之形态不同分为“痈”“疽”“疔”“疮”4 大类,每类诊断中又格外注重病灶所在的解剖位置,如“痈”可分为内脏之痈和体表之痈,体表之痈又有“模骨之旁痈毒”“穿腮牙痈”“项痈”“肩痈”之分。“痈”是因营卫壅遏不行,化热而使肉腐,部位较浅,属于阳证,治疗较易;“疽”部位深,内连五脏,其下筋骨良肉均无余,易内陷多生变证;“疔”形小根深,发病迅速,火毒炽盛,易走黄而成危证[13-14];“疮”是表破溃为明显特征,是一较宽泛的病名诊断。各类之治疗大法不同,所生之部位不同,也归属于不同脏腑和经络,用药也有所差异。

3 对当今脓毒症的中医疾病诊断及治疗思路的探讨

目前脓毒症的中医疾病诊断为“高热”,针对脓毒症的治疗多采用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活血化瘀、扶正固脱之法,各法或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15-16]。上述各法主要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其本质是基于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匹配以中医的传统治疗法则,如清热解毒法是针对脓毒症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而制定的、通腑泻热法是针对脓毒症的胃肠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脓毒症因SIRS而导致凝血功能紊乱而制定的、扶正固脱法是针对脓毒症导致的休克(又称脓毒性休克)而制定的。上述治法的提出,对于提升脓毒症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脓毒症中西医治疗疗效的不断提升,原有之治疗法则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在看到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如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临床医生思维,阻碍了从传统中医角度探索脓毒症治疗的进程。

回归传统中医思维重新认识脓毒症,首先要对脓毒症的中医病名诊断进行梳理。由古代脓毒症医案的疾病分布情况可知,脓毒症包括了中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因此,对于脓毒症的中医诊断也应进一步细化,而不能仅限于“高热”。脓毒症的概念已经被中医急症重症领域广泛接纳,“脓毒症”作为新病名纳入中医疾病诊断体系,是合乎学术发展要求的,但在“脓毒症”诊断之下,还应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加入中医传统的病名诊断,以实现临床诊断的精准化,如将疾病诊断为“脓毒症-风温病”“脓毒症-伏暑病”“脓毒症-疔疮走黄”等。改良后的诊断,既能与已有的脓毒症诊疗指南和经验接轨,又能与中医古代的积累的脓毒症治疗理论和经验接轨。

中医治疗重症感染性疾病的理念是因势利导,中医治疗的优势也在于此。如针对一位诊断为“脓毒症-伏暑病”的患者,首先要注意解决本病的发病诱因即新邪外感,用药应在散表邪的基础上清透伏邪,对于夹有痰、湿、食等邪气时,必须在处理夹杂邪气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透邪外出。脓毒症的中医治疗思路也会由此而拓宽。反之,如果未能诊断到“伏暑病”的层面,便不能与古代中医治疗“伏暑病”的理论和经验接轨;如直接参考现代比较通行的脓毒症中医治则治法,使用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等治法,存在扰乱机体原有抗邪途径的弊端,出现传统中医所说的“凉遏气机”“冰伏邪气”“引邪入里”等不良结局。

脓毒症改良后的中医诊断,不仅能确定每位脓毒症患者的中医治疗思路,还能借助古代积累的危重症预警经验,早期识别可能出现的危重症。如“伤寒病”早期出现“颇欲吐、若烦躁”者,提示病情会出现传变、“温热病”早期出现意识改变,提示病情存在“逆传心包”的可能,可早期使用药物阻断疾病进展。

猜你喜欢

病名温病疾病诊断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呼吸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已出版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进展
基于Web及知识推理的宠物狗疾病诊断专家系统
CD10表达在滋养叶细胞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支气管哮喘瑶医证候病名的整理与研究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