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光、水多能互补是我国“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2021-09-07杨永江王立涛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1年4期
关键词:雅砻江水能碳中和

杨永江,王立涛,孙 卓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北京市 100048)

1 我国风、光、水互补开发得天独厚

我国风、光、水能资源同宗同源。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超过4000m、面积约250万km2,下垫面光照条件好、感热加热能力强,在夏季形成了明显的高原“热岛效应”和“烟囱效应”,加强了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将印度洋、太平洋的大量水汽抽吸上青藏高原,形成了“亚洲水塔”,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大江大河,因此,青藏高原集“光塔”“风塔”“水塔”于一身,蕴藏了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资源。我国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风、光、水能互补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

我国风、光、水能资源具有天然的互补性。青藏高原对行星风系的阻隔和热力作用,成为亚洲季风气候发动机的机理。青藏高原独特的“光—风—水”循环规律,导致我国夏季风小、光差、水多,冬季风大、光好、水少,河川径流量60%~80%集中在夏季,因此,我国风、光、水能资源在季节分布上存在着天然的互补性。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随着资源普查的深入和开发技术的进步,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和技术可开发量逐步增加。1950年第一次公布的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亿kW,年发电量1.3万亿kW·h。其中,西南地区为9724.7万kW,中南地区为1846.08万kW,西北地区为1747.6万kW,其他三个地区都在5%以下;1954~1955年全国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正规的水力资源量统计估算,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44亿kW,年发电量4.76万亿kW·h;1958年水力资源普查修正成果: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83亿kW,年发电量5.11万亿kW·h;1980年水力资源普查成果: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6.76亿kW、年发电量5.92万亿kW·h,技术可开发量3.7亿kW、年发电量1.75万亿kW·h;2003年水力资源复查成果: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6.94亿kW、年发电量6.08万亿kW·h,技术可开发量5.4亿kW、年发电量2.47万亿kW·h[1]。如表1所示为2003年全国水能资源复查成果汇总表(分流域)。

比尔•盖茨在他的专著《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给世界的解决方案》中写道:“凭借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其他一些工具,我们足以应对气候变化”[3]。从理论上讲,水能资源蕴藏量比较容易普查,技术成熟;而风、光资源较难普查,技术进步空间还很大。相对来看:水能资源是有限的,风、光资源是无限的。

2 风、光、水互补开发,加快实现电力“碳中和”

截至目前,我国流域水电基地基本形成,并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投融资等全产业链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开发和治理了黄河、长江、海河等大江大河。例如:黄河水电梯级开发形成了600亿m3的总库容、水电装机容量2000万kW,使“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黄河安澜了70年,泥沙减少到2亿t以下,2000年后再没出现断流现象,用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15%的耕地和12%的人口,并形成了5000万kW的清洁能源基地。截至2020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37016万kW(含抽水蓄能3149万kW)、年发电量13552亿kW·h。基本形成了沅水、清江、红水河、乌江、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等流域水电基地。

风、光、水互补开发加快实现电力清洁化。我国水电、风电、光电持续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弃水、弃风、弃光以及水电投资越来越大等问题,电能“质量约束”和“成本约束”已成为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从国情出发,提出以水电为先导带动风、光、水互补开发,来突破制约风电、光电、水电各自“单打独斗”发展的“瓶颈”,推动风、光、水电力多、快、好、省地健康发展。风、光、水能互补是一种集成融合技术,将风电、光电、水电各类电源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电源组,实现优势互补,为电网提供质优、价廉、清洁、可再生的电力。水电具有运行灵活和储能等优点,一般汛期多、枯水期少;风电和光电具有波动大、随机性、离散性等弱点,一般汛期少、枯水期多;风电、光电、水电在资源和运行上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水电造价越来越高并且工期长,风电、光电造价越来越低并且短平快,因此,风电、光电、水电存在投资上的互补性。水电可将风电和光电这种“垃圾电”加工成“优质电”,风电和光电可弥补水电枯水期出力不足和投资大的弱点。风、光、水互补开发,破解了水电、风电和光电开发中的“质量约束”和“成本约束”。

风、光、水互补将水电基地变成清洁能源基地。我国水能资源8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充分利用风、光、水能资源同宗同源的优势,依托黄河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水电基地,根据市场需求短、平、快开发风电、光电,“插接”到水电基地所形成的送出系统中并网,从而形成风、光、水互补开发的清洁能源基地。

笔者以雅砻江水电基地为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雅砻江水电基地规划装机容量3000万kW、年发电量1500亿kW·h,配套建设的送出工程容量为3000万kW、利用小时数为5000h。通过风、光、水互补开发将形成的清洁能源基地:总装机容量13500万kW、年发电量3200亿kW·h,其中,水电装机容量4500万kW(扩机1500万kW)、年发电量1500亿kW·h,送出容量4500万kW、风电装机容量3000万kW、年发电量700亿kW·h,光电装机容量6000万kW、年发电量1000亿kW·h;配套建设送出工程的容量为3000万kW、利用小时数为7111h,提高送出线路的利用率为42.2%;水电利用小时数从5000h下降到3333h,因此,风、光、水互补开发充分发挥了水电的储能和调节作用,更好地实现了水电的容量效益。

上述成果,是基于雅砻江水电基地已规划的梯级水电站的发电量、装机容量、水库调节库容进行扩机计算的。如果以雅砻江梯级水电站的电量、容量、库容为基础,再利用有利地形、地质条件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将使雅砻江清洁能源基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客观条件而论,雅砻江可利用的水能资源是有限的,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流域面积12.86万km2内,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是相对无限的。充分利用雅砻江流域风、光、水能资源同宗同源的优势,以及水电基地所形成的外送通道和水库储能等基础设施,根据电力市场需求,短、平、快建设风电、光电“插接”到水电基地,在源头将风电、光电加工成“优质电”打捆送出,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系统成本,是我国清洁能源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项。

青藏高原风、光、水互补开发,可加快实现电力的“碳中和”。我国黄河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水电基地均环绕在青藏高原边缘,规划水电装机总容量约3.2亿kW、年发电量约1.5万亿kW·h,已开发约1亿kW、年发电量约0.5万亿kW·h。如果未来10年将这些水电基地建设成清洁能源基地,可新增水电装机容量约3.8亿kW,年发电量1亿kW·h,可新增风电和光电约10亿kW、年发电量约2万亿kW·h,合计新增发电量约3万亿kW·h,基本可以满足全国未来10年对电力增长的需求。从理论上分析,通过风、光、水能互补开发,我国电力马上就可以实现“碳达峰”。

特高压输电技术使“西电东送”的输电成本越来越低,每千瓦时只需0.05元左右的成本,就可将青藏高原的电送到东部沿海地区。根据国家能源局2019年4月发布的“国家出台政策降低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格”显示,“西电东送”几条主要输送水电的特高压±800kV线路,送电成本分别为:向家坝—上海输电价格0.051元/(kW·h)、锦屏—苏州输电价格0.057元/(kW·h)、溪洛渡—金华输电价格0.045元/(kW·h),输电线路利用小时数为4262~5083h,如果提高到7000h,输电成本还会下降约40%。

(4)强化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创新人才在华发展。美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对基础科学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为在美国的高素质留学生创造较为便利的科研或创业条件,高度重视高校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我国无疑是拥有最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和工作人群的国家,在基数优势的前提下,我国应更加关注创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海外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并引导各类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聘用实力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提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判标准。■

西部地区风、光、水电力上网电价具有竞争力。根据2014年2月1日开始执行的《关于四川电网统调水电站试行临时分类标杆电价的通知》,四川水电上网电价为0.2632~0.39元/(kW·h),按平均上网电价约0.3元/(kW·h)和“西电东送”输电成本0.05元/(kW·h),四川水电送到东部沿海的落地电价为0.35元/(kW·h),低于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火电的标杆电价为0.39~0.45元/(kW·h)。2021年6月16日,四川甘孜州20万kW光电投标的电价为0.1476~0.3616元/(kW·h),正常情况下预计为0.25元/(kW·h)。如果风电在0.35元/(kW·h)左右,那么,四川省风、光、水互补开发的平均上网电价应为0.3元/(kW·h)左右。青海和云南上网电价还要低于四川。

从上述分析来看,青藏高原风、光、水互补开发潜力巨大,不仅在资源量上可以满足全国需求,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风、光、水互补开发政策的优化,风、光、水电力的上网电价和特高压的输电电价还会进一步下降,使风、光、水电力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因此,青藏高原是风、光、水资源宝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 中国的“碳中和”之路是能源电力化

我国电力清洁化发展所需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是足够的,通过风、光、水互补开发和“西电东送”的成本也是有竞争性的,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实现电力清洁化。从经济性考虑,水电在提完折旧和还完贷款之后,经营成本只有0.05元/(kW·h)左右,随着风电和光电价格的进一步降低,清洁电力的成本越来越低。畅销书《第三次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和《零碳社会》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书里也预测:“一旦设施和相关技术建成并投入运行,开发太阳能、风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4]。我国在流域水电梯级开发、西电东送等基础设施和物联网、5G等技术方面国际领先,这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走向边际成本趋零的时代奠定了基础,使能源电力化成为大势所趋。

能源电力化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从图1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89%的CO2排放集中在发电供热、工业和交通三大行业,美国、欧洲、日本等也主要集中在这三大行业,占比为77.12%~85.3%。

图1 2018年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比[5]Figure 1 The emissions comparison of carbon dioxide in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2018

我国在发电供热领域,2021~2030年力争实现增量电力清洁化,2031~2050年实现清洁电力替代化石电力。利用廉价的清洁电力电解水生产绿氢,形成绿色能源。在工业领域,2017年电气化率仅为27%,通过钢铁行业从高炉转向电炉,水泥生产逐渐使用绿氢和生物质能源等替代燃料,预计2050年工业电气化率可达到52%。在交通领域,依托我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加速实现交通电气化。因此,通过电力清洁化和能源电力化,预计到2050年我国CO2排放量可减少80%以上,基本实现“碳中和”。

4 风、光、水互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等清洁能源基地,并出台“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因此,充分利用我国风、光、水在资源、电力、投资上的互补性,努力突破风、光、水能互补开发的技术“瓶颈”,将促进清洁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风电、光电、水电等各行业全产业链世界领先,开发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在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我国形成了“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以及水电“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广泛实践,流域水电基地基本形成,“西电东送”的特高压电网已经形成。然而,依托正在建设的流域水电基地,基于流域内风、光、水能资源和变化规律,优化开发风电、光电、水电,形成一组优质电源是我国电力清洁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风、光、水互补开发,加快实现电力清洁化,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流域水循环推动双循环,构建流域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建设“亚洲水塔”形成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经初步估算,黄河上游、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主要流域,在风、光、水能互补开发完成后,形成了约1000亿m3的“龙头水库”,这是最大规模的青藏高原水资源综合开发工程体系建设,给“亚洲水塔”装上“开关”调节径流的丰枯变化,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生产、生活、生态对水资源的综合需求,兴利除害,形成“我在江之头,君在江之尾,共饮一江水”的命运共同体,惠及我国及下游国家约30亿人口。

二是助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实践和研究表明,风电、光电装置会提高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增强空气的汇聚而形成上升气流,提高降水,促进植被生长,降低地面反射率[6]。因此,风电、光电具有遮阴、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等作用,有利于生态修复。高原湿地保护与修复方略——建设低坝有利于快速修复湿地[7],水库具有“冷湖效应”、湿地作用,能够增加周边的湿度和降水,改善陆生环境,而且,在青藏高原梯级水电站形成的“河—湖”系统,可改善水生生境,并顺应了河流自然阶梯化过程,起到了与黄土高原“淤地坝”“梯田”保持水土和稳定山体的类似作用。例如: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建成20年,使植被稀疏的干热河谷变成国家级森林公园,附近的攀枝花市也变成了热带水果王国。

三是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流域水电基地基本形成,短、平、快建设风电、光电“插接”到水电基地,就形成了风、光、水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优势,利用电网将清洁电力送到千家万户。同时,通过“西电东送”,市场化构建起黄河、长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建设的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因此,加快推动风、光、水能互补开发,可以筑牢水资源、生态、能源安全底线。

我国实现“碳中和”从资源到技术并无多少悬念,关键是实现风、光、水互补开发的体制机制创新。我国发展风、光、水互补开发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新时代、新能源、新动能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动力之源;青藏高原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风光水宝地”,是风、光、水互补开发的大舞台;以水电为先导,统一开发主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市场,加快实现电力清洁化、能源电力化。

人类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能源资源,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最终走向清洁能源的新时代。人类社会也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最终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人类每一次主要能源的改变,都推动着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中华文明从大禹治水开始,兴水利除水患,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水利兴则天下兴”,孕育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今天,我们利用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风、光、水的技术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通过风、光、水互补开发,将助力我国加快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5 结论

本文以雅砻江水电基地风、光、水能互补开发研究为基础,论证了以水电开发为先导,风、光、水电力互补开发实现我国“碳中和”之路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依托流域水电开发构建起环绕在青藏高原边缘的生态屏障,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障水、粮食、能源和生态安全,为加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1)风能、太阳能、水能均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以人类目前的能源获取途径,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能资源。

(2)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推动社会能源使用向电力化转变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3)风、光、水能大规模互补开发与我国倡导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4)我国风能、太阳能、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并且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互补性,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加之我国多年来在电力生产、输送、使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水电为先导带动风、光、水互补开发,可以快速实现电力生产的清洁化、生态化、低成本化,再用廉价的电力推动能源电力化,从而加速实现碳中和。

猜你喜欢

雅砻江水能碳中和
四川省: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投产
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拱坝混凝土温控防裂设计研究
第三章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临崖而生 植物界“大熊猫”雅砻江冬麻豆开花了
第三章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水能
第三章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水能
水能生火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