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 F与28 F引流管在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1-09-07许贤创

河南医学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积气气肿肺叶

许贤创

(泗洪县人民医院 胸外科,江苏 宿迁 223900)

原发性肺癌的发病率为57.26/10万,死亡率为45.87/10万,是我国罹患率与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肺癌最有效的方法,术后留置引流管不仅可以引流胸腔积液和积气、促进肺复张以及降低肺部感染、肺不张的发生率,还可以监测是否发生出血、漏气等并发症,是肺癌手术的必要步骤[2]。传统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常选用28 F引流管引流胸腔内液体、气体。因28 F引流管的管径较粗,需留置预置线固定引流管,对患者创伤大、刺激性强,易增加不适与疼痛,影响切口愈合与下床活动,延缓术后康复进程,与现代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不符[3]。16 F引流管的管径细、质地软,无需留置预置线,对患者的创伤小。本研究比较16 F与28 F引流管在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泗洪县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接受单根28 F引流管引流的37例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泗洪县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接受单根16 F引流管引流的37例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0例,女7例;年龄39~73岁,平均(57.27±14.82)岁;右肺上叶4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13例,左肺上叶6例,左肺下叶10例;TNM分期Ⅰ期6例,Ⅱ期28例,Ⅲ期3例;腺癌26例,鳞癌11例。观察组:男31例,女6例;年龄41~72岁,平均(58.92±13.64)岁;右肺上叶5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12例,左肺上叶7例,左肺下叶9例;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28例,Ⅲ期2例;腺癌25例,鳞癌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灶部位、TNM分期、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与病理确诊肺癌;②首次确诊;③无手术禁忌证,选择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④术前无胸腔积液、气胸。(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②既往有胸部手术病史、胸腔广泛粘连、中转开胸、术后持续大量漏气、抗凝治疗等。

1.3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行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淋巴结清扫术,具体如下。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于患胸第7、8肋间腋中线做腔镜孔,于腋前线第3、4肋间(上叶肿瘤)或第4、5肋间(下叶肿瘤)做主操作孔,于腋后线第7、8肋间做牵引孔。切除病灶后,对右肺癌患者清扫右侧第2、3、4、7、8、9、10组淋巴结,对左肺癌患者清扫左侧第5、6、7、8、9、10组淋巴结。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肺创面,检查、确认支气管残端无漏气后,于腔镜孔放置1根引流管直达胸膜顶。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加负压的相同水封引流。给予对照组患者28 F引流管(扬州市邢江华飞医疗器械厂)行胸腔引流,留置预置线。对观察组患者使用16 F引流管,切口缝线固定引流管。术后给予两组患者抗感染治疗,详细记录引流量、引流液颜色,监测引流管有无堵塞。第2天进行胸片检查,观察胸腔积液情况,记录有无肺不张、肺部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对VAS>3分者采用药物镇痛。拔管指征:术侧呼吸音清晰;胸腔引流液清亮透明,无血性、脓性、乳白色胸腔积液,24 h引流量<100 mL;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胸腔无明显积气、积液。

1.4 观察指标记录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与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皮下气肿、肺不张、胸腔积气、心律失常。分别于术后第1、2、3、7天采用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

2 结果

2.1 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观察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

2.2 并发症对照组发生皮下气肿6例,心律失常5例,肺部感染1例,胸腔积气1例;观察组发生皮下气肿2例,心律失常1例,肺部感染1例,胸腔积气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51%(5/37)]较对照组[35.14%(13/37)]低(χ2=4.698,P=0.030)。

2.3 疼痛程度观察组术后第1、2、3、7天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与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康复密切相关,但临床对引流管管径和引流方式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4]。既往为保证充分引流胸腔积液与积气,临床多选择28 F以上较粗管径引流管或2根引流管进行胸腔引流,虽然可保证引流效果,但患者创伤大、疼痛程度重,影响患者术后咳痰、下床活动等,增加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5]。28 F以上管径较粗的引流管还存在以下不足:(1)引流管口周边易漏气或渗液,增加皮下气肿、胸腔积液等并发症;(2)切口感染、愈合延迟等发生率高,需定时换药,增加患者不适;(3)拔管后引流管口不易有效封闭,需留置预置线;(4)多以瘢痕方式愈合,康复时间长。

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单根细管行肺癌术后胸腔引流,以减轻引流管刺激,加快术后康复[6-7]。相较28 F引流管,16 F引流管的管径细且柔软,有以下优势:(1)占用空间小,对肋间神经与血管的挤压轻;(2)对胸膜刺激和胸膜重吸收功能的影响程度轻,减少胸膜渗出,降低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置管时间;(3)引流管直达胸膜顶,引流管内口无肺组织且远离膈肌,降低了血凝块、肺组织堵塞引流管的概率,提高引流效果,促进肺复张;(4)切口缝线固定即可,无需预置线,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拆线时间短,引流管口一级愈合率高;(5)患者刺激小、恐惧感轻、舒适度高,有利于术后康复运动,加快术后康复。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这与刘守知等[8]研究结果一致。这表示采用单根16 F引流管可以减少肺癌胸腔镜术后胸膜渗出,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轻术后疼痛。

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皮下气肿、胸腔积气是肺癌胸腔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导致患者痛苦与心理压力增加,抗生素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延长,术后康复缓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术前状况、手术操作、术后管理密切相关,其中引流管的管理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采用单根16 F引流管引流降低肺癌胸腔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术后无法有效咳嗽是肺部感染最常见的诱因,单根16 F引流管径小,患者疼痛程度轻,肺复张后引流管对壁脏层胸膜的刺激小,有利于提高术后有效咳嗽与康复锻炼配合依从性,降低肺部感染率;(2)细引流管置于胸顶,对心包、心脏刺激小,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9];(3)引流管位置较高,气体引流好,降低胸腔积气发生率;(4)引流管口组织封闭差、引流管堵塞、频繁咳嗽等为皮下气肿的常见原因。16 F引流管细,管口组织封闭好,漏气发生率低,内腔光滑堵塞发生率低,刺激小,频繁咳嗽发生率低,因而可降低皮下气肿发生率。

综上所述,与28 F引流管比较,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采用16 F引流管可减少引流量,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但16 F引流管较细,需密切监护以防管腔阻塞。对于肺叶间裂发育不全、胸腔广泛粘连或肿瘤侵犯胸壁、残余肺正压通气后不能充满胸腔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16 F引流管并不适宜。

猜你喜欢

积气气肿肺叶
早产儿心包积气保守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克罗恩肠病伴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一过性积气一例
手术体位对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颅内积气的影响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羊气肿疽的诊断及防制
浅析羊气肿疽流行病的预防及治疗
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浸润性肺癌的疗效分析
陶埙发音原理解析
腹腔镜治疗急性气肿性胆囊炎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