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9年九江市濂溪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2021-09-07胡宇婷邹平鸿袁敏
胡宇婷,邹平鸿,袁敏
1.九江市濂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5; 2.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身体健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1]。九江市濂溪区是江西省九江市中心城区之一,2016年由庐山区更名为濂溪区。该区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长江岸线15 km,鄱阳湖岸线32 km,属于湖沼型、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1953年濂溪区首次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患者,经过积极防治,于1995年实现血吸虫病基本消灭(相当于现行的传播控制标准)目标,2018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为了探讨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巩固防治成果,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防控策略的调整及下一步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分析了九江市濂溪区2002—2019年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 查阅九江市濂溪区史志,收集2002—2019年濂溪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包括血吸虫病防治年报、钉螺调查数据库等。
1.2方法 对不同年度人畜病情、螺情等指标进行统计。校正感染率(%)=(血清学阳性数/血清学检查数)×(病原学阳性数/病原学检查数)×100%;活螺密度(只/框)=活螺总数/查螺框数;钉螺感染率(%)=(感染钉螺数/活螺总数)×100%。
1.3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3录入数据,利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人群感染率与牛存栏数、经费投入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 2002—2019年,濂溪区累计开展人群血清学筛查45.11万人·次,发现血清学阳性2.44万人·次,其中累计发现粪检阳性207人·次,人群校正感染率由0.43%降为0,整体呈波动下降。2012—2019年连续8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见表1。
表1 2002—2019年九江市濂溪区人群血吸虫病检查情况
2.2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 2002—2019年,濂溪区流行村耕牛存栏数由2 723头下降至7头,累计开展耕牛血清学检查 6 898头·次,血检阳性160头·次;粪检370头·次,粪检阳性91头·次,校正感染率由最高的4.20%波动下降至0,末次发现感染耕牛为2011年。见表2。
表2 2002—2019年九江市濂溪区耕牛血吸虫病检查情况
2.3钉螺分布与感染情况 2002—2015年濂溪区钉螺面积为302.59~406.87 hm2,2016年钉螺面积出现明显上升,2017年以后实有钉螺面积保持在1 100.08 hm2,实有钉螺面积趋于稳定。累计查螺面积19 256.53 hm2,活螺密度由2002年的2.11只/框波动下降至2019年的0.10只/框;钉螺感染率2002—2009年波动较大,2005年出现最高峰,为1.38%,2010年以后连续10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见表3。
表3 2002—2019年九江市濂溪区钉螺调查情况
2.4人群校正感染率和牛存栏数、卫生血防经费投入相关分析 自2005年濂溪区获得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以来,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人群校正感染率和牛存栏数存在共线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人群校正感染率与耕牛存栏数成正相关(r=0.768,P<0.05)。
2005—2019年濂溪区卫生血防经费投入累计2 850万元,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人群校正感染率与经费投入成负相关(r=-0.595,P<0.05)。
3 讨 论
九江市濂溪区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临鄱阳湖,北望长江,全区历史累计患者数15 981人,人群最高平均感染率达51%,历史累计病牛数831头。全区历史有螺面积3 800 hm2,钉螺密度最高达245只/框,钉螺感染率达16.02%。经过60余年的积极防治,濂溪区在2018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截至2019年底,全区26个流行村,流行区人口数为5.23万;当年全区现存血吸虫病患者33人,均为晚期血吸虫患者;流行村耕牛存栏7头,无阳性家畜;有螺村14个,有螺面积1 100.08 hm2,未查出感染性钉螺;全区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历史低位。
回顾2002—2019年疫情动态,在人畜查治方面,2002—2004年濂溪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无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查治任务难以满足疫情防控需求,病原学检测人数远低于血检阳性人数,查病结果难以全面反应本地血吸虫病流行状态。自2005年起,随着血防经费的增加,检测人群的覆盖面增加,配合血阳人群化疗等政策,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2012—2019年连续8年没有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患者、病畜。在家畜监测方面,自2013年实施淘汰耕牛推广区项目后,疫区本地家畜存栏特别是牛的存栏已进入历史低位[2-3],2010—2019年连续10年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进一步减少了草洲环境的传染源负荷,对降低疫情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5]。在钉螺控制方面,2010—2019年连续10年没有查获感染性钉螺,螺情相对稳定。但2016年在湖沼地区发现大面积钉螺复现,濂溪区有螺面积出现历史峰值,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濂溪区钉螺孳生环境未能彻底改变,钉螺控制成效不理想[6-7];另一方面可能与国家开展钉螺普查,查螺面积扩大有关。2017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濂溪区部分有螺区域划归庐山市,导致当年有螺面积及查螺面积大幅减少。目前,濂溪区现有钉螺孳生环境97.72%为湖沼型,2.28%为山丘型,分布于鄱阳湖区、长江江滩和少数山丘型环境中,钉螺孳生环境难以得到有效改变,江湖洲滩地区和部分山区传染源控制难度大[8-9],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自2012年以来,濂溪区连续8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感染性钉螺,人群校正感染率和牛存栏数呈现正相关,表明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封洲禁牧”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对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和巩固湖沼型流行区血防成果具有重要意义[10-11]。卫生血防经费投入与人群校正感染率呈负相关,表明濂溪区血吸虫病的有效控制与政府加大卫生血防经费的投入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九江市濂溪区在实施“封洲禁牧”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后,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成效显著,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传染源控制和监测措施,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为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中央转移支付等相关项目对于血吸虫病流行风险因素监测至关重要,探索如何在有限的项目支撑条件下提升监测效率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意义重大。同时,作为血吸虫病迈向消除的“最后一公里”,综合治理措施不容缺席,尤其在家畜监测、有螺环境改造等方面,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亟待提高[12]。
志谢感谢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林丹丹老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吕山老师对本文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