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樾书法美学探究

2021-09-06陈秀彬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篆隶碑学

陈秀彬

摘 要:俞樾是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家,也是当时篆隶书体的代表人物。俞樾的书法美学以崇古尚朴为基本取向。这种独特的书法美学思想,一方面与当时碑学复兴运动有关,一方面也与俞樾服膺阮元与曾国藩的书学思想,以及对自身儒家士大夫身份的坚守密切相关。通过对俞樾书法美学思想的探究,可以窥见晚清文人书法美学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俞樾;崇古尚朴;碑学;篆隶

一、俞樾其人

俞樾(1821-1907年),生于道光元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人称“曲园老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年),散馆授编修,1855年八月出任河南学政,两年后被劾罢职,此后因“东南遭赭寇之乱”[1],颠沛流离各地约十年。同治四年(1865年)应李鸿章之邀出任苏州紫阳书院山长。同治六年转赴杭州“诂经精舍”,从此足迹不出江浙,在此讲学达三十余年之久。俞樾“笃天性,尚廉直”,一生倾心学问,其所长为先秦诸子和经籍研究,“专意著述,每竞一岁皆有写定一书刊行于世”,以至卷帙浩繁。俞樾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书,为乾嘉学派后期代表作;《春在堂随笔》《茶春室丛钞》等笔记,对史料搜罗甚广,保存了丰富的学术史和文学史资料。俞樾的政治思想,一方面继承明末清初以来的实学传统,以“经世致用”为上;另一方面也相对保守,以封建体制和儒家正统思想捍卫者自居。俞樾的书法自成一家,十分优美。由于没有专门的书法学著作,世人对其书法美学之渊源以及其书法美学与人生态度之关系所知不多。《清史稿》和《浙江府县志辑》论及俞樾的书法时,都仅仅提到三个字:“工篆隶”[2]。这一方面说明俞樾的书法成就在篆隶,另一方面也说明世人对其富有特色的书法美学缺乏了解。事实上,俞樾的篆隶书法美学是十分独特的,正如清人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写道:“曲园老人之书颇似阮元,临汉碑质朴不俗,偶见行书条幅,笔亦修雅。著作家之书如是,亦足矣。”俞樾篆隶书法美学的“质朴”与“不俗”的特征,极其显著,所取得的成就,也完全达到了“修雅”的境界。

二、晚清“碑学大兴”对俞樾书学思想的影响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书法风格也自然受到时代大潮的影响,俞樾也是如此[3]。俞樾所处的时代正是碑学复兴的时代。碑学自清代中叶兴起,之后在书界地位逐步提升,其原因有三:第一,随着考据学兴起,出土书法文物增加,使时人的眼界开阔起来,影响了审美倾向;第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国势持续衰落,社会上追求强盛复兴的风气投射至书学领域,强调阳刚强健,反对柔媚顺承;第三,时人对于千篇一律的帖学的审美疲劳。在这几种因素作用下,书法的复古之风、碑学之风大盛,形成了复古崇碑的书法美学倾向。一时间,刚健有力的汉魏碑派风格取代千篇一律的柔媚甜腻的帖派风格,成为书法界的主流。在晚清碑派书学开创性的发展大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书法美学理论家:由阮元开宗,继之者有包世臣,最后康有为总揽其要[4]。这个时期的碑派书学家,一方面极端推崇汉魏碑刻,痴迷于碑刻书法所表现的刚健气概,追求用笔的厚重、苍茫、浑穆、朴拙;另一方面,对于千篇一律的帖学,则予以不留情面的漠视,甚至贬斥。由阮元的“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到包世臣的“余得南唐《画赞》、枣版《阁本》,苦习十年,不得真解,乃求之《琅琊台》《陠阁颂》《乙瑛》《孔羡》《般若经》《瘗鹤铭》《张猛龙》诸碑,始悟其法”,再到康有为的“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碑学逐渐兴起。另外,康有为还著成《广艺舟双楫》,一方面整理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潮流,一方面从新的角度陈述碑派书法的优点以及源流,赋予碑学以书法正宗的地位。在碑派复古风的吹拂之下,更具古朴气质的篆隶书法美学也发展起来。

晚清正是篆隶书体创作逐步走向繁荣并最终成熟的时期。俞樾“工篆隶”的书法风貌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明证。俞樾书法美学的复古倾向比同时期其他书家更加突出,他认为,汉碑才是中国书法正宗,因而研究汉碑向古人取法非常重要。另外,由于乾嘉时期朴学大兴,研究、鉴赏并取法汉碑隶书已经蔚然成风。作为书法学者,俞樾一直注重书法的考据,无论是汉碑、唐碑,还是石刻拓本,都是他常年研究的对象。这些文本的书法风格,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俞樾的书法美学倾向,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唐代的《往生碑》,俞樾认为,“碑文完好,字体朴茂,亦希构之物,……人至越中,拓数本以归也”;对于《三老讳字碑》,俞樾认为,“此碑点画浑朴含蓄,波磔不显,字形方正从容,带有浓厚的篆书遗意”[5]。另外对于一些碑刻拓本,俞樾也是爱不释手。通过对这些碑刻及拓本的考释和效法,俞樾逐渐形成了崇古、尚朴、端厚的书法美学思想。另外,俞樾相当反对时髦肤浅的书风,因此其书法面貌与同时代的书风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在线条上十分简练,体势古朴,用笔沉实稳健;在章法布局上气力内凝,追求井然工稳。因此在晚清隶体书家中,俞樾的书法别具一格,足显儒者风度,洋溢着文人气息。

三、阮元与曾国藩对俞樾书学思想的影响

清人王潜刚在《清人书评》中说:“曲园老人之书颇似阮元。”《清史稿》记载:“课士一依阮元法,游其门者,若戴望、黄以周、朱一新……袁昶等,咸有声于时。”《浙江府县志》曾记:“杭州诂经精舍,创于大学士阮元,专以室学课诸生,樾主讲三十余年,课士一依阮成法,士多蔚为通材。”阮元作为国家重臣,又兼学术领袖,影响力颇大。尤其对于俞樾个人而言,其曾在阮元创建的诂经精舍任教三十余年,书法风格与阮元有相似之处,也是不可避免的。特别表现在隶书上,二人的书法均注重用笔简练、体态端庄,追求浑厚之象[6]。除了阮元以外,曾国藩的书学精神对俞樾书学思想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作为曾经的学生,俞樾十分受曾国藩的赏识。正是因为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俞樾才得以“自幼不习小楷”而能“重进士,保和殿覆试获在第一”。故俞樾十分钦佩曾国藩,极其服膺其治国、治学、修身理念。曾国藩的书学思想一向主张以拙克巧、以诚胜伪,拒绝投机取巧。俞樾继承了他的风骨。相较于那些注重书法艺术的“奇技淫巧”的人,俞樾更注重书法体现出来的精气神及其背后的真实功夫。当时有些书家在书写工具上大做文章,试图通过对书写工具的“改良”实现字体的尚古。俞樾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古制,而且近乎投机取巧,十分不可取。因此,俞樾的书法美学一直不随时弊而特立独行,充分体现自身独特的情趣。对于当时刻碑活动,俞樾坚持应“宁拙勿时”。他認为,即使是书法大家的杰作,若经过刻工着意赋予其时尚风格,也会导致其原有的古朴之风荡然无存。俞樾十分强调书自真情,认定只有出于真性情才是好作品,因此他对历史上许多大诗人的书法相当关注,对李白、杜甫、嵇康的书法亦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些人的书法作品均出自真心真性,可能在笔墨技巧上不如行家,但其品位之高尚亦为一般职业书家所不能达[7]。这种将真性情视为书法重要价值的审美倾向,间接塑造了俞樾的书法美学,对其最终形成儒雅含蓄的书法风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照俞樾的作品,可以深切感地受到由于学养的深化而流露的文人气息。这些书学理念,使得俞樾的书法风格不拘泥于流行格式,持续追求持重的取向,达到了朴厚端庄、悠远静穆的境界。

四、儒家正统思想对俞樾书学思想的影响

俞樾式的书法美学强调中规中矩,有着不以楷法工拙为升降的特点,这与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坚持有关。对于俞樾来说,书法是“游于艺”之道。对于当时以书法取人的朝堂风气,俞樾颇为不满,他在《春在堂随笔》中说:“上意所求,不止在诗赋楷法。必将留心时务,讨论章典,以成有用之材,而印其所言,观其所学,亦足知其之贤否。不必专以诗赋、楷法工拙为升降矣。”[8]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正统儒家知识分子磊落坦荡的情怀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此外,俞樾的儒家士大夫作风还表现在对封建朝廷与君主的忠贞不二上。俞樾被罢官十三年后,曾听到同僚谈到咸丰皇帝的一番谈话,“咸丰九年自豫入觐,蒙文宗显皇帝召见,语次及樾,有‘俞樾写作俱佳,人颇聪明之谕。是时,臣樾去官已一年有余矣,何意虮虱,微臣尚在春注之中。昔苏轼闻神宗有奇才之叹,痛苦失声,樾之才固不足以比苏轼,而以天涯残客,重聆先帝玉音,亦不禁涕泪之横集也”。俞樾的这种表现,足以说明他“图报君恩”的传统儒家情怀。此外,俞樾还曾以其九首预言诗闻名一时。在晚清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面对许多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思潮,俞樾仍试图将这些新事物与新思潮都装进儒家传统经典提供的知识视域中去解释[9]。这种传统保守的儒家知识论,都被内化为俞樾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不仅影响着其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其书法美学倾向。

综上所述,俞樾的书法美学思想,既来源于他自己对书法技艺的投入和理解,又是其人生及治学态度的反映。俞樾书法美学中好古尚朴的倾向,是时代精神与个人精神的反映。研究俞樾书法美学思想,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书法、儒家士大夫书法美学倾向,是很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1]俞樾.春在堂全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55.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6:47.

[3]徐传法.俞樾书法论[J].书法研究,2007(4):50-61.

[4]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31.

[5]王冬龄.清代隶书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05.

[6]清代名人轶事辑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31.

[7]宇野雪村.中国书法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584.

[8]俞樾.春在堂隨笔[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58.

[9]章太炎.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21.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篆隶碑学
傅山“碑学先声”的源起之说
傅山《杂记》
追味明清
书卷气VS金石气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清代碑学兴起的历程和意义
清代书法理论中碑学的审美意识
书法赏析
清·傅山论书句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