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国人物画对“似与不似”的误解

2021-09-06高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物画齐白石中国画

高洁

摘 要:“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话是齐白石的名言。不可否认,有了形的塑造——“似”,我们的精气神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当代艺术在解读传统中国画的时候,若只选取“似与不似”这几个字来进行分析,往往会误判造型的必要性。“似与不似”是一种境界,而不是画家面黔馿技穷的借口。

关键词:人物画;齐白石;中国画

中国画与西方画都是平面艺术的一种,同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利用绘画工具、技巧来展现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但东西方文化固有的差异性使得其具有各自的审美规律和表达形式。因此,如何促进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是很多画家的共同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一些画家难免会进入盲区,对艺术的理解产生偏差。白石老人一句“似与不似”已令许多画者感到困惑。

一、中国人物画之审美品评

据有文献可考的真正独立的绘画作品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即《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专业画家,如曹不兴、卫协、顾恺之、张僧繇等皆擅画人物并具有较高的写实技巧。萧梁时期,武帝曾派画家张僧繇为分散在各地的王子们画像,据说达到了“对之如面”的效果。唐代是人物画的鼎盛时期,阎立本、吴道子、周昉等人物画家辈出。到了两宋时期,形简意赅的写意画开始萌芽,使人物画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

齐白石是我国近现代影响力最大的画家之一,他一生画作甚多,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后世众多文人学者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大量研究。齐白石对中国画有其独特见解,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对于这番见解,他曾自述道:“我画实物,并不一味地刻意求似,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显出神韵。”[1]“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正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教授站在中西方艺术比较的角度也对白石老人的这番艺术见解进行过一番阐述。他认为传统西洋画讲究再现真实,其光线、透视、环境,无一不讲真实。西方画家的最高要求,是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大自然的“孙子”。而中国画家要“物化”,把大自然变成自己,然后画出自己……不仅写意画如此,工笔画也如此[2]。

对中国画的来说怎么样才是好的作品呢?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画品》一书就提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个方面,即“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历代名画记》为唐代张彦远所著,其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的内容作了新的补充。他强调:“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似乎用笔。”[3]明初画家王履认为绘画中形与意的关系应该是统一的,“画虽状形,主乎意。意有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因此,以形写意、形意兼备才是正确的创作途径,而“形”的创造和“意”的获得离不开画家对客观现实的观察体验[4]。

可见“似”从古至今一直为艺术家和理论家所关注研究。不可否认,有了形的塑造——“似”,我们的精气神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纵观历史,绘画大家无一不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与绘画功底,这就是“似”的前提。没有以“似”作为前提,“不似”就没有意义了。

二、关于中国画人物的造型学习

工笔画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的描绘,造型严谨,形态生动,色彩丰富。写意画分为小写意与大写意,区别在于描绘对象时用笔的繁简。无论工笔还是写意,在作画时都是对真实对象进行提炼概括,力求做到形神兼备。“似与不似”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的递进。

当代中国美术院校培养人才,均以素描色彩为入门课程,意在为以后的分科学习打下扎实的造型基礎。在美术院校学习中国画,以人物画为例,除专业课程以外,学校还安排有造型训练,包括头像、半身带手像、全身写生像。上工笔课时,老师要先要求学生在素描纸上准确地把对象的动态、结构、比例表现出来,然后在完成的素描作业上提炼线条,(主要是外轮廓线、结构线),运用具有中国画特色的线条来完成白描稿,后用工笔重彩或者淡彩的技法对腾挪到熟宣上的白描稿进行三矾九染,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后得到一张完整的工笔人物画。上写意课的时候,学生同样会被要求用速写或者慢写的形式把一个或几个模特的动态组合画在生宣上,再敷上颜色以完成一张人物写意画。很多学生对这样单调的、步骤性很强的学习过程会产生厌倦感,对中国人物画的认知产生落差。他们总感觉到自己画得不够畅快,而且非常想通过快速、随性的表达方式达到自己想要的画面效果或者表达自己想要的情感。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中,除了不同画种的专业课程外,还有很多公共必修课程,包括西方美术史、中西方美术鉴赏等。西方绘画艺术对国画系的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他们在接触西方美术作品的时候,会很容易地被珂勒惠支、蒙克、弗洛伊德毕加索等人的画作所深深吸引住。英国当代画家弗洛伊德是当下最为流行的画家之一。大家发现,原来人物还可以这样画:人的五官可以是不合比例的、不合理的。如《艾莎头像》绘制的是一个侧卧在枕头上的女人头像,五官外扩得出奇,仿佛要从整个侧面中挣扎出来,而本来应该被枕头挡住的左眼被作者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刻画出来,强调了其双眼的空洞。《二战心声》一画有五个人物,或坐或躺,他们的五官无一例外是外扩的,与我们平时的认知有相当大的区别,而与外扩的五官相对应的是一双双硕大而血管清晰可见的手。人物的五官和双手主导了画面,把人的感情和经历都表现在了外露的皮肤之上。《坐着的女孩》一画中,坐在床上的女孩只有三个头的比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表达出她的蜷缩感。《室内》这张画从技法上看比较写实,画面中的唯一男性人物,站着只有六个头的比例,是典型的头大身子小,十分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透视规律及人体结构。但正因为对人物进行了压缩,方使画面空间显得更加开阔。佛洛依德笔下的人物虽然会不合比例,有变形感,但可使人物造型充满张力,富有生气和震撼性。陈丹青谈弗洛伊德时讲到:他笔下的人物,看上去并不让人愉悦,那些人物往往是扭曲、神经质、甚至是丑陋的,但不可否认,这些画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走进误区

就是这些深刻的印象,风靡一时。特别是弗洛伊德的作品大都以人体模特为原型,以头像、人体和人物组合为主,与我们大学课堂的学习方式相似,一时引起相当多学生争相模仿。对于油画专业的学生来说,西方画家的技法、审美、形式十分具有参考价值,毕竟油画来自于西方国家,向西方绘画艺术学习无可厚非。对于国画系的学生来说,当然也可以参考西方绘画艺术,达到开拓视野的效果,毕竟艺术是相通的,是无国界的。国内画坛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当代人物画家,如刘进安、田黎明、周京新、李孝萱等,他们的作品与传统中国人物画大相径庭,更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这对正在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冲击。每个学生多多少少都有着急于掌握绘画技能的迫切心情,大多期待着通过吸取西洋画中的养分,跳出中国画固有的表达方式和局限性,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中国画语言。据笔者观察发现,许多学生放下了传统的中国画造型训练,而努力去摹仿一些西方现代艺术作品的人物表现方式。上写意课时,这些学生不再愿意老老实实地仔细考虑模特的动态、造型,只是急于把对模特的第一印象和感觉画下来。因此往往把头部画得很大,甚至占据整张宣纸,人物的五官也随之越画越大。他们总以为只要五官画得足够大,人物形象就足够鲜明,作品就越吸引眼球,作品也就越成功。上工笔课时,这些学生抛弃了传统的工笔技法,甚至跳过严谨的线条造型过程,采取随性的画法进行创作。当画的时间长了,回头看看自己的作品,他们往往会发现已经分不清所画的人物对象是谁,所有画面产生了某种共性。倘若有人问:为什么你会把人的头画得如此之大?为什么把人物的五官画得这么突兀?他们会很自豪地说,李孝萱他们也是这样画的。又会有人质疑:为什么你画的人物对象一点都不像?他们就会又自信又傲慢地告诉你:这就是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原来他们把齐白石“似与不似”这句话当作他们画得不像或者说是画得不好的护身符了。实际上,这些画面因为缺少对客观现实的理解而缺乏张力,因为连最基本的造型基础都没有打牢,连“似”都不存在,何况由“似”引出的作品的意識和感情——“不似”呢?这些学生是走进误区了。

他们不知道,无论是齐白石还是弗洛伊德,还是刘进安、田黎明、周京新、李孝萱等,他们的造型基础相当扎实,都有着长时间大量的练习基础。画家刘进安也提到:“现代艺术更需要表达上的基本功和技能基础以及对现代意识的理解,如果缺少这种训练和基础,作品的样式必然是一个空架子和作品的苍白无力,越过这个环节仅以图式,观念和视觉冲击力的思维模式来定义对现代艺术的理解不免有失准确和偏颇。”[5]

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好好地解决创作中的造型问题,继续套用齐白石的名言为自己不足的绘画水平找开脱的话,就相当可笑和可悲了。

参考文献:

[1]齐白石.齐白石自述:从穷孩子到艺术大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85.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615.

[3][4]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34,285.

[5]刘进安.无故事的叙述[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30.

作者单位:

私立华联学院

猜你喜欢

人物画齐白石中国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书画名人汇
齐白石的半截虾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